【摘 要】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表象及其制度性根源的基础上,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地吸取了既有的生态环境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创建起来的,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自然观、经济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自然观逻辑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经济观逻辑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关系;在价值观逻辑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价值共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拱了源头活水和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
:
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研究(2018SK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表象及其制度性根源的基础上,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地吸取了既有的生态环境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创建起来的,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自然观、经济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自然观逻辑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经济观逻辑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关系;在价值观逻辑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价值共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拱了源头活水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为研究对象,根据获取的19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剖析滨海旅游地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得出:旅游服务、滨海环境、交通方式和
通过对中西文化中“阿都尼斯”和“高禖”的神话叙事、仪典等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与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两种“遥远”的区域文化系统显示出了很多潜在相似的行为仪式与观念信仰,从而帮助我们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探讨人类在早期的行为中对认识自身及生命奥秘等思维观念时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共在关系,以此去思考潜藏在人类生命中超越民族、超越国度的民族文化心理。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其锻造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奋进动力。习近平同志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五个阐释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抗美援朝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伟大事业前行的精神脊梁、精神旗帜和精神动力,对于顺利开启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精神支持作用。
长久以来,俄罗斯一直寻找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认同。欧亚主义不同于西方主义也不同于斯拉夫主义,而是将俄罗斯视为一个独立自存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地”。欧亚主义是俄罗斯文化内求的理论路径,在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同时将视野转向东方,转向图兰—蒙古文化因素。苏联解体后,欧亚主义开始兴盛起来,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俄罗斯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越来越受到俄罗斯领导层及学者们重视。
科学史研究往往预设了科学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基本问题,前置性的方法论自觉,将有助于达到中国传统科学现代重建的文化自觉.后李约瑟时代,以席文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史家采用
陕甘宁边区沟壑交错,为走私提供了便利。边区走私一直存在,有时十分猖獗。边区走私物品种类较多,主要有仇货、毒品、货币、食盐、粮食、牲畜、战略物资、奢侈品等。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大量制度,打击走私。这些制度具有松散性与临时性、惩罚与奖励相结合、对公务人员惩罚严厉等特征。陕甘宁边区反走私制度得到了较好地实施,维护了边区政治安全,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改善了抗日大局。对以后不同时期打击走私的制度化、法治化具有重要影响。
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中蕴藏着党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以党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支撑,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研究党的历史。毛泽东的党史研究方法提炼于对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会议和人物的论述及具体研究当中,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党史研究方法的深厚的哲学意蕴,正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深化了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着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作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以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形象、60-70年代的“铁人”形象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愚公”形象,衍生为新世纪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模范评选标准、劳模结构、劳模劳动方式也不断与时俱进,但劳动模范的坚守永俱民族气节;劳模精神常葆先进本色;劳模价值久涵时代特色,实现了“变”与“不变”的规律性统一,凸显出“不忘本来、面向现在、引领未来”的变迁发展规律。
19世纪中晚期朝鲜汉语会话书的部分抄本有“版本异文”的文献特征。考察3种会话书在9个抄本中“哥兄/弟兄/兄弟”“喫/吃”“宿/睡/住/存”三组词语的用词差异,从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替换和词义扩大三个方面,探讨清代汉语常用词的历史嬗变轨迹。
11世纪新疆喀什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记录了与中国(“桃花石”、“秦”)相关的记载。据他的记载,当时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视野中的中国是由三部分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即“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才是完整的、多元一体的中国,缺一不可。作者当时所持的这种“中国观”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及宣传教育价值。作者通过对其祖先记忆的追溯,揭示了西域(新疆)与历代中央王朝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挖掘古籍,进一步发挥史学“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