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使学生如何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掌握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 教学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验,总结经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方面加以重视。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何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正确引导,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相关的数学知识。因为学生学习知识,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动手“做数学”,学生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笔者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最后学生得出了从不同思路出发的多种正确方法,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
三、学探结合,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探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了准确的计算公式。
四、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画龙点睛,给学生以清楚明白的交待。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这些方面,以提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即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是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参考文献:
[1]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概论》.学科教育1998,(8)[2]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之理想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3]王丹:《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学科教育1998,(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 教学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验,总结经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方面加以重视。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何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正确引导,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相关的数学知识。因为学生学习知识,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动手“做数学”,学生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笔者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最后学生得出了从不同思路出发的多种正确方法,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
三、学探结合,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探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了准确的计算公式。
四、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画龙点睛,给学生以清楚明白的交待。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这些方面,以提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即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是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参考文献:
[1]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概论》.学科教育1998,(8)[2]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之理想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3]王丹:《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学科教育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