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再解读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众多的解读,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到底何为信息技术课程,笔者从一名一线教师的视角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开设课程的原因以及对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展望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每一门课程都是系统的,它不是某一节课,同时,课程是需要集体的智慧打造的,它不是一人所为。信息技术的一节课不等于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不能同教材相提并论,更不能将其同信息技术实践等混为一谈了,那到底怎样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信息技术教师从教的信息技术课程?希望能够从对以下四个问题的解读中得出结论。
  ● 解读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
  提到课程人们就会想到课程标准,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课程标准就如同“鸡肋”一般存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中,没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身影,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能依旧按照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去开展信息技术教程。《纲要》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过,它并没有明确提出“信息素养”的准确含义。经过笔者几年来的实践,认为信息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归纳为技能,从学生学习运用计算机搜集和获取信息,到整理信息,再到信息的使用与编辑,最后进行信息的展示,这一系列都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性前提的。比如,在课程中涉及了Office 2003教学板块、画图板块,这都属于技能教学。
  此外,信息技术有其特殊性,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知识含量丰富,学生还需要掌握适应信息内容更替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技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教育层面,另一个教育层面应该是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比如在网络教学单元,教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应该将重点放在网络信息的辨别方式教学上。网络资源的丰富不仅有积极的信息,也充斥着消极的信息,处于辨别能力还未发展完善的中小学生,课程对其的引导十分关键。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
  课程目标中只提到了少量关于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内容,因此在各地的教材中也很少涉及,可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十分关键的一点。现在,学生们的QQ群中,经常不是互相友好的交流,而是谩骂;博客的评论中,不是对对方日志内容的思考,而是毫无关系的广告;在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现与交流中,更多的是说其有多么不好,却没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这也说明,教师在教授技能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包括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般课程所没有的特征:知识内容的更替性和丰富性、学习方法的实践性和多样性、教学评价的持续性与开放性。
  ● 解读二:为什么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使信息技术课被重视,反而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浪潮产生了种种危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技术课程会不会取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在信息技术教师和课程研究者中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一些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技能教学为主,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的技术,将其归类为一种技术类的课程。另一些人则认为信息技术课程重“信息”而不重“技术”,它是一种基于生活的实践性活动,所以现在的国家课程中,信息技术课就成为了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它同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并存。这一种观点支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生活实践性课程,它更为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或许就是因为不断的争论声起,让信息技术课程的前途变得十分模糊。若要让信息技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其意义在哪里。笔者认为:课程要考虑到自身的价值,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技能操作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每一项技术一定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快速更新的,而更新的背后推动者就是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在就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思考这样的技术还存在怎样的缺陷,今后还可以往哪一个方向发展,是否对于信息课程而言更为有意义呢?
  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培养,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这种作用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也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性的参考。
  ● 解读三:如何对此课程开展评价?
  尽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提出了很多的质疑,但是在课程评价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几乎都选择了技能考量,因为技能考量是可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的考量让信息技术课程走进狭窄的单一路线,何来信息素养呢?
  这也向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信息素养该如何体现?我们怎样证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所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要用量化考查的方法去证明,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与价值来思量,信息技术的考查就需要通过丰富的方式来考量,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与考试的区别在于:考查的灵活性明显强于考试,同时考查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对于三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查:平时考查比重占60%,期末考查比重为40%。平时考查内容主要为:是否备齐上课物品、小组协作情况、上课表现、完成任务情况等。期末考查内容:画一幅以“我的梦 中国梦”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作品。
  平时考查中,上课物品的准备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之一;小组协作情况、上课表现则是对学生人际交往、思维能力、道德提升等综合素养的考查;完成任务情况是对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期末考查主要是对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查。此外,在期末考查后,教师可以再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整体评价,在评价中重点应放在学生对绘画内容的思考、对色彩、画面的掌握等方面。这才是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
  对课程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重考查的内容是否符合课程内容的序列。考查不是一段教学内容的结束,而是课程的一个阶段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必须具备一定的拓展性。
  ● 解读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那么对于课程的解读自然应该不断更新、完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为人们制造出了种种的问题,信息的隐私危机、信息的传播危机、信息的道德危机等。有多少人因为网络迷失自己,在信息的洪流中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除了体现在技术素养,笔者认为应该还体现在人文素养。
  当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时,课程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如果说技术素养是使人们掌握生存技能,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让人们能够通过对生存技能的合理使用达到生活的满足、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小学阶段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通过优化课程去优化教学、丰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最好的时间段内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或许将来的信息技术课程会以一种新的形态存在,但信息技术课程一定会在自身不断的改进中继续存在,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更为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其他文献
相关国家标准是对为委托方提供测试、检测、试验、评测、校准、检定等服务的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进行评审和确认的依据,在其管理要求的合同评审环
关于政策参与者的价值取向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公益观与私益观。而公益精神与良好的公共政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回答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往往要先涉及第一个问题。因此,综合起
福建某十层办公楼,建筑要求需在二层楼面开设大洞,开洞率占该分段单元楼层面积的56.1%;同时由于建筑平面对剪力墙的布置限制较多,仅允许布置在平面的中上方,从而导致结构布置
分析奇亚籽中脂溶性成分并建立一种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奇亚籽中游离氨基酸及总氨基酸的含量。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对奇亚籽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古今中外对它的解读可谓层出不穷,本文试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主要人物阿基琉斯、情节内容和风格入手挖掘到其所呈现出来的不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从事任何一门专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多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与实验对比。  对象:选取我校新入学的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学生,将他们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入学为随机分班,两个班的学生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实验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理论与实
● 学校基本情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创办于1933年,是拥有着80多年辉煌历史的学校。学校坚持技术与人文融合、普及与提高并行的理念,个性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校根据学生的动态需要,量身定制了特色化的技术课程。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学校正依托“51好课网”在线教育平台,以“MOOC”的形式向薄弱地区输送优质课程资源。  ●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投入资金,运用硬件资源,开展科技
现代高层建筑向着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转换层得以广泛应用。文章分析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热点问题和设计研究现状,介绍了传统的和新型的转换层结构形式及设计要
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法学者们对修宪有颇多谈论。他们发表和未发表的观点、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表达的看法,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四种意见。
本文主要就戴震治<诗>方面,来对以信古与求是作为标准划分学派这一问题作一爬梳.论证内容如下:一、戴震在治<诗>时求是;二、戴震在治<诗>时求古.其不仅信古,而且泥古;三、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