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自悟的空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3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面对一批新学生,在开讲一篇新课文前,都很纠结。因为每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课时局限只能取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尽量选择最恰当的教法而非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反复印证认可的经验之谈,也是应该坚定不移执行的理念。
  今年的高一学生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读书心态,他们喜欢图画胜于喜欢文字,喜欢科幻、漫画等更直观想象的东西远胜于喜欢名著。开学初统计,他们曾读过《红楼梦》的只占百分之一二。他们也渐渐失去了读书的耐心,尤其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与共鸣。每回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往往胡乱捅答案便可见一斑。而且鲁迅的时代毕竟离学生比较远,许多学生常常以看古董的眼光读他的文章。讲授《祝福》若将重点设计在探究小说的主题“礼教杀人”及单纯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可想而知,是比较难调动他们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共鸣的,而且简单地推出结论,似乎意义也不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感受、鉴赏”能力的要求是: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对“思考、领悟”的要求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为此,在教授《祝福》时,将其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意在让学生潜下心,读进去。上课开始,就展示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即文中的信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状,同时交代了鲁迅的写作目的,即小说的主题是“礼教杀人”,被杀死的人是祥林嫂,直接操刀手是鲁四老爷。随后,便迅速切入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让学生解读文中的几处含蓄语句。
  一、两个“可恶”、两个“然而”的解读
  当得知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去后,鲁四老爷前后说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其中第一个“可恶”和第二个“然而”是难点。先请学生将相关片段细读一遍,然后补写出鲁四老爷的第一个“可恶”后省略的内容。在一番思考后学生交流发言,将学生的结论简要地板书,不置可否。
  学生的展示大致如下:
  1.可恶的是祥林嫂居然是逃出来的。
  2.可恶的是祥林嫂走了后午饭没有着落了。
  3.可恶的是卫老婆子居然欺骗自己。
  4.可恶的是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绑架儿媳妇,有违天理。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老师没有简单地直接否定,和蔼的态度使学生的想象也五花八门,只可惜学生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异想天开,随意臆测。此时请学生再读文段,围绕两点对以上结论作出评价:一是既然是鲁四老爷的话,自然要符合鲁四老爷的身份、思想及性格,鲁四老爷何许人?二是既然要补写出省略内容,那就要关注前后语境,鲁四老爷在何时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针对的对象是谁?再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便自行否定了上述结论,推断出较合理的内容“可恶的是婆婆抢儿媳,闹得沸反盈天,给自己带来麻烦,让自己脸面无光,声誉受损,失了体面”。
  第二个“然而”的内容,设计了几种观点,让他们仍以前两点为依据判断其优劣。
  1.然而再找到像祥林嫂这样勤快能干不计工钱的人很难了。
  2.然而我还是要责备你。
  3.然而以后再也不要找一个像这样不洁的女人来了。
  经过合理推断,有些学生这回能比较理性地分析出其优劣了,有了一定的成效。
  二、祥林嫂“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疤痕”的解读
  探究:祥林嫂不愿改嫁,抗拒自己的命运,一头撞在香案角上,碰了一个大窟窿,留下了疤痕。为什么在鲁镇女人的心目中,这反而是“耻辱”的印记呢?
  此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果然有学生草率地确认为“嘲笑祥林嫂居然以死明志,不值得”。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当时鲁镇妇女们的思想境界是怎样的?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无意识的维护者呢,还是坚定的反抗者?经此点拨,学生结合着当时女人们始终无意识地维护着束缚自己的封建礼教,再次否定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部分学生就能推断出她们的心态,认为祥林嫂虽说反抗,但没有将抗争进行到底,最后顺从了,而只是留了个伤疤而已,这是可耻的。
  三、鲁镇女人心态的进一步解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探究:鲁镇的女人们对祥林嫂怀有怎样的心态?为何要特意寻来?又为何感到心满意足?
  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探究以及学生失败后的教训,这一次,大部分学生能够尽量结合上下语境和人物总的思想境界特点,来琢磨她们的具体行为和细腻的心思,学生的探究也八九不离十了。
  此节课,虽然是学习鲁迅的文章,但是学生却前所未有的情绪高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且感受也比较深刻。品味语句含义时,要用心揣摩,结合前后语境,挂链小说主题,不脱离人物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然后才能准确到位。
其他文献
对于阅读积累的内化和输出,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沁人心脾”和“芳香四溢”。  所谓“沁人心脾”,是指阅读积累要通过感化、消化和融化等“三化”,内化入人的内心,形成积淀。所谓“芳香四溢”,则是指将所积累的知识芳香表达出来,溢现于外,能够娴熟地朗读和写作,“我口读我心”,“我手写我心”。  一、“沁人心脾”——感化,消化,融化  首先,阅读积累一篇文字,应该为这篇文字所感动,从而在感情上与它产生共鸣,
期刊
很多高中生对语文课外阅读是“谈读色变”,每个学期也总有很多学生问“老师,我的阅读能力太差了,应该怎么提高”。百度搜索“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网页上会显示很多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教你如何提高阅读水平,类似“三步走”的方法。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想手握一份“秘籍”,迅速提高阅读能力。但是,静下心想想,有谁依据这些方法成功了呢?面对阅读困境,不妨试试“无为而治”。  目前,几乎所有高中生写作文的“标准配置”就
期刊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面对当前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相应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在有意无意地发生着变化。现阶段,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扶持,互相支持,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
期刊
口语交际是一种艺术,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是情感传递的艺术,是思想交流的艺术,是个性表现的艺术。口语交际是一种智慧,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强有力的途径。在口语交际中,应本着提高学生“整体的人”的高度,着眼于他们终身的发展,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陶冶他们的情感。  一、在礼节性交流中,培养学生懂得生活礼仪  礼节性交流不仅注重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需要注重语言表达之外的各种因素
期刊
参加工作有两个月了,校园里的梧桐叶子由绿变黄,随着阵阵秋风散落满地,点缀着这个安静祥和的校园,那仿佛是夏的沉淀。  回想起第一天站在讲台上,面对着57个陌生的学生,有点紧张,有点不知所措。但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反感我,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起初,我对学生很温柔,但是两节课之后,我发现只有少数学生会听从我的计划与安排。课堂上出现了诸多的小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欢乐”,或者与同桌谈笑
期刊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书育人者共同的愿望。构建高效课堂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三维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常翻新,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愿意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是,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是起引领作用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导师”,是学生的引领人。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将群龙无首,教学将引向歧途,偏离了
期刊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树立起正义的价值理念,使民风民俗淳朴,社会风气良好,社会正气得以伸张,歪风邪气得到有效遏制,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如何和是否具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试金石”,也是促进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关系和谐有序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和谐社会是历史的。翻开中国历史,追本溯源,“和谐”思想亘贯至今,源远流长。汉语的“和”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报刊中的优秀文章,做好对文章句段的评析,并明确文段可适用的话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这些文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将其融进自己的文章中。另外,鼓励学生从教材和报刊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和字句,并将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加以运用,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名篇佳作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  一、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期刊
李商隐《锦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锦瑟》一诗,本身就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说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洋兴叹,清代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浩叹。于是,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将内容隐晦、意境凄迷的《锦瑟》给文学修养并不深厚的中学生呈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的《锦瑟》,成为中学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
期刊
某校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竟然出现了一位老师被“集体弹劾”的情况。学生反映:虽然这位老师教学能力特别强,但我们不愿意他继续教我们,因为他眼里只有他那一科的分数,说话挺看不起人的。  其实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学科本位思想在作祟,这类教师眼中,只有自己任教的学科分数,说穿了,只有他们自己的教学荣誉、奖金什么的,唯独缺少的是对学生的尊重,一贯地视学生为自己的教学工具、学习的机器,从而导致学生的“全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