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面对一批新学生,在开讲一篇新课文前,都很纠结。因为每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课时局限只能取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尽量选择最恰当的教法而非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反复印证认可的经验之谈,也是应该坚定不移执行的理念。
今年的高一学生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读书心态,他们喜欢图画胜于喜欢文字,喜欢科幻、漫画等更直观想象的东西远胜于喜欢名著。开学初统计,他们曾读过《红楼梦》的只占百分之一二。他们也渐渐失去了读书的耐心,尤其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与共鸣。每回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往往胡乱捅答案便可见一斑。而且鲁迅的时代毕竟离学生比较远,许多学生常常以看古董的眼光读他的文章。讲授《祝福》若将重点设计在探究小说的主题“礼教杀人”及单纯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可想而知,是比较难调动他们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共鸣的,而且简单地推出结论,似乎意义也不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感受、鉴赏”能力的要求是: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对“思考、领悟”的要求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为此,在教授《祝福》时,将其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意在让学生潜下心,读进去。上课开始,就展示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即文中的信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状,同时交代了鲁迅的写作目的,即小说的主题是“礼教杀人”,被杀死的人是祥林嫂,直接操刀手是鲁四老爷。随后,便迅速切入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让学生解读文中的几处含蓄语句。
一、两个“可恶”、两个“然而”的解读
当得知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去后,鲁四老爷前后说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其中第一个“可恶”和第二个“然而”是难点。先请学生将相关片段细读一遍,然后补写出鲁四老爷的第一个“可恶”后省略的内容。在一番思考后学生交流发言,将学生的结论简要地板书,不置可否。
学生的展示大致如下:
1.可恶的是祥林嫂居然是逃出来的。
2.可恶的是祥林嫂走了后午饭没有着落了。
3.可恶的是卫老婆子居然欺骗自己。
4.可恶的是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绑架儿媳妇,有违天理。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老师没有简单地直接否定,和蔼的态度使学生的想象也五花八门,只可惜学生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异想天开,随意臆测。此时请学生再读文段,围绕两点对以上结论作出评价:一是既然是鲁四老爷的话,自然要符合鲁四老爷的身份、思想及性格,鲁四老爷何许人?二是既然要补写出省略内容,那就要关注前后语境,鲁四老爷在何时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针对的对象是谁?再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便自行否定了上述结论,推断出较合理的内容“可恶的是婆婆抢儿媳,闹得沸反盈天,给自己带来麻烦,让自己脸面无光,声誉受损,失了体面”。
第二个“然而”的内容,设计了几种观点,让他们仍以前两点为依据判断其优劣。
1.然而再找到像祥林嫂这样勤快能干不计工钱的人很难了。
2.然而我还是要责备你。
3.然而以后再也不要找一个像这样不洁的女人来了。
经过合理推断,有些学生这回能比较理性地分析出其优劣了,有了一定的成效。
二、祥林嫂“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疤痕”的解读
探究:祥林嫂不愿改嫁,抗拒自己的命运,一头撞在香案角上,碰了一个大窟窿,留下了疤痕。为什么在鲁镇女人的心目中,这反而是“耻辱”的印记呢?
此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果然有学生草率地确认为“嘲笑祥林嫂居然以死明志,不值得”。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当时鲁镇妇女们的思想境界是怎样的?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无意识的维护者呢,还是坚定的反抗者?经此点拨,学生结合着当时女人们始终无意识地维护着束缚自己的封建礼教,再次否定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部分学生就能推断出她们的心态,认为祥林嫂虽说反抗,但没有将抗争进行到底,最后顺从了,而只是留了个伤疤而已,这是可耻的。
三、鲁镇女人心态的进一步解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探究:鲁镇的女人们对祥林嫂怀有怎样的心态?为何要特意寻来?又为何感到心满意足?
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探究以及学生失败后的教训,这一次,大部分学生能够尽量结合上下语境和人物总的思想境界特点,来琢磨她们的具体行为和细腻的心思,学生的探究也八九不离十了。
此节课,虽然是学习鲁迅的文章,但是学生却前所未有的情绪高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且感受也比较深刻。品味语句含义时,要用心揣摩,结合前后语境,挂链小说主题,不脱离人物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然后才能准确到位。
今年的高一学生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读书心态,他们喜欢图画胜于喜欢文字,喜欢科幻、漫画等更直观想象的东西远胜于喜欢名著。开学初统计,他们曾读过《红楼梦》的只占百分之一二。他们也渐渐失去了读书的耐心,尤其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与共鸣。每回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往往胡乱捅答案便可见一斑。而且鲁迅的时代毕竟离学生比较远,许多学生常常以看古董的眼光读他的文章。讲授《祝福》若将重点设计在探究小说的主题“礼教杀人”及单纯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可想而知,是比较难调动他们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共鸣的,而且简单地推出结论,似乎意义也不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感受、鉴赏”能力的要求是: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对“思考、领悟”的要求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为此,在教授《祝福》时,将其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意在让学生潜下心,读进去。上课开始,就展示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即文中的信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状,同时交代了鲁迅的写作目的,即小说的主题是“礼教杀人”,被杀死的人是祥林嫂,直接操刀手是鲁四老爷。随后,便迅速切入对语言的品味鉴赏上,让学生解读文中的几处含蓄语句。
一、两个“可恶”、两个“然而”的解读
当得知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去后,鲁四老爷前后说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其中第一个“可恶”和第二个“然而”是难点。先请学生将相关片段细读一遍,然后补写出鲁四老爷的第一个“可恶”后省略的内容。在一番思考后学生交流发言,将学生的结论简要地板书,不置可否。
学生的展示大致如下:
1.可恶的是祥林嫂居然是逃出来的。
2.可恶的是祥林嫂走了后午饭没有着落了。
3.可恶的是卫老婆子居然欺骗自己。
4.可恶的是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绑架儿媳妇,有违天理。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老师没有简单地直接否定,和蔼的态度使学生的想象也五花八门,只可惜学生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异想天开,随意臆测。此时请学生再读文段,围绕两点对以上结论作出评价:一是既然是鲁四老爷的话,自然要符合鲁四老爷的身份、思想及性格,鲁四老爷何许人?二是既然要补写出省略内容,那就要关注前后语境,鲁四老爷在何时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针对的对象是谁?再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便自行否定了上述结论,推断出较合理的内容“可恶的是婆婆抢儿媳,闹得沸反盈天,给自己带来麻烦,让自己脸面无光,声誉受损,失了体面”。
第二个“然而”的内容,设计了几种观点,让他们仍以前两点为依据判断其优劣。
1.然而再找到像祥林嫂这样勤快能干不计工钱的人很难了。
2.然而我还是要责备你。
3.然而以后再也不要找一个像这样不洁的女人来了。
经过合理推断,有些学生这回能比较理性地分析出其优劣了,有了一定的成效。
二、祥林嫂“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疤痕”的解读
探究:祥林嫂不愿改嫁,抗拒自己的命运,一头撞在香案角上,碰了一个大窟窿,留下了疤痕。为什么在鲁镇女人的心目中,这反而是“耻辱”的印记呢?
此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果然有学生草率地确认为“嘲笑祥林嫂居然以死明志,不值得”。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当时鲁镇妇女们的思想境界是怎样的?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无意识的维护者呢,还是坚定的反抗者?经此点拨,学生结合着当时女人们始终无意识地维护着束缚自己的封建礼教,再次否定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部分学生就能推断出她们的心态,认为祥林嫂虽说反抗,但没有将抗争进行到底,最后顺从了,而只是留了个伤疤而已,这是可耻的。
三、鲁镇女人心态的进一步解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探究:鲁镇的女人们对祥林嫂怀有怎样的心态?为何要特意寻来?又为何感到心满意足?
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探究以及学生失败后的教训,这一次,大部分学生能够尽量结合上下语境和人物总的思想境界特点,来琢磨她们的具体行为和细腻的心思,学生的探究也八九不离十了。
此节课,虽然是学习鲁迅的文章,但是学生却前所未有的情绪高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且感受也比较深刻。品味语句含义时,要用心揣摩,结合前后语境,挂链小说主题,不脱离人物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然后才能准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