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静观就是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如苏州拙政园。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还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而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即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为目的。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自陈从周《说园》。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
读有所思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一下什么是静观,什么是动观。
2.作者认为园林要有怎样的山水布局呢?
3.作者列举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怡园、沧浪亭等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苏州园林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据记载,从东周起就有伍子胥等人在这里建宅,以后历代都有官僚名人在此建宅居住。随着宅第的修建,他们又各自建造园林以供享乐。为了斗奇制胜,修园者常请文人画士参谋规划,把名山胜景缩小尺寸布于园中。宋代时苏州园林已具规模,自成风格。特别到了明代,由于苏州著名工匠蒯祥和香山建筑工人在建筑技巧方面的高度成就,使苏州园林建筑有了更加完美的发展。苏州园林大多是封闭性的,四周围有高墙,因而在布局上自成一格。虽在闹市,别有天地。虽占地不广,最小的甚至只有几亩,但由于空间处理得法,小范围内迂回曲折,变化多端,因而让人有一步一景、观之不尽的感觉。又由于园林修建时有诗人画家参与其事,那园中的景致配合,都体现出文学艺术的高雅境界,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苏州园林的高度成就,不仅影响了全国的园林建筑,而且影响了日本和欧洲的园林建筑。
读有所思
1.找出文中使用引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句子:
作用:
2.找出文中使用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句子:
作用:
3.文中有一处地方具体解说了《苏州园林》课文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的“标本”二字,请你找出这一处。
空间的艺术
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一幅静物画,可以當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节选自宗白华《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题目是编者加的)
读有所思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三段,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哪两种功能。
3.文章第七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请在文章第八段的横线处填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6.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静观就是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如苏州拙政园。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还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而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即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为目的。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自陈从周《说园》。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
读有所思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一下什么是静观,什么是动观。
2.作者认为园林要有怎样的山水布局呢?
3.作者列举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怡园、沧浪亭等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苏州园林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据记载,从东周起就有伍子胥等人在这里建宅,以后历代都有官僚名人在此建宅居住。随着宅第的修建,他们又各自建造园林以供享乐。为了斗奇制胜,修园者常请文人画士参谋规划,把名山胜景缩小尺寸布于园中。宋代时苏州园林已具规模,自成风格。特别到了明代,由于苏州著名工匠蒯祥和香山建筑工人在建筑技巧方面的高度成就,使苏州园林建筑有了更加完美的发展。苏州园林大多是封闭性的,四周围有高墙,因而在布局上自成一格。虽在闹市,别有天地。虽占地不广,最小的甚至只有几亩,但由于空间处理得法,小范围内迂回曲折,变化多端,因而让人有一步一景、观之不尽的感觉。又由于园林修建时有诗人画家参与其事,那园中的景致配合,都体现出文学艺术的高雅境界,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苏州园林的高度成就,不仅影响了全国的园林建筑,而且影响了日本和欧洲的园林建筑。
读有所思
1.找出文中使用引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句子:
作用:
2.找出文中使用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句子:
作用:
3.文中有一处地方具体解说了《苏州园林》课文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的“标本”二字,请你找出这一处。
空间的艺术
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一幅静物画,可以當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节选自宗白华《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题目是编者加的)
读有所思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三段,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哪两种功能。
3.文章第七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请在文章第八段的横线处填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6.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