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搞好学校体育,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善人民的健康、形成健美的体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体育 教学 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
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
我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有限的选项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
三、学生个体的发展
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一,设定阶段目标。
我们可以把体育课的总目标设定为多个中间层次的目标,每个中间层次的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的目标。这样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目标,当达到一个具体目标时,又有一个新的目标摆在前面,从而唤起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进取的愿望。
第二,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
首先可从练习开始,经过模拟测验、练习比赛,最后以正式比赛或测验结束。这样的程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要让学生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活动。每次课都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四,要建立建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
在体育课教学之外,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提供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
2.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他们是不太情愿的。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五、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采用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体育 教学 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
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
我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有限的选项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
三、学生个体的发展
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一,设定阶段目标。
我们可以把体育课的总目标设定为多个中间层次的目标,每个中间层次的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的目标。这样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目标,当达到一个具体目标时,又有一个新的目标摆在前面,从而唤起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进取的愿望。
第二,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
首先可从练习开始,经过模拟测验、练习比赛,最后以正式比赛或测验结束。这样的程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要让学生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活动。每次课都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四,要建立建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
在体育课教学之外,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提供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
2.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他们是不太情愿的。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五、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采用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