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阵地,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家庭的“太阳”。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影响,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阶段”和“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让学校充满文化气息
有人说,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学习最需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氛围。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如果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与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要让“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
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泡菜水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在研制这样的“泡菜水”,去营造一种读书、学习、求真、向善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其中,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都是校园文化的真实再现。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最直接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字迹。可以说,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班主任人格的放大。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按照这个逻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就整体而言,广大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人师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但是必须看到,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教师的行为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师德”教育当作头等大事,使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逐步提高,真正做到像“园丁”般关爱“祖国的花朵”,去启迪智慧、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花儿”茁壮成长。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尊重、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使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道德实践。
其次,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实际。小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属于自身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浇树要浇根,育人需育心。”因此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步入“正规化时代”,而家庭教育却仍处于较原始的“自由化时代”。我们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先获得“教师资格证”,但却没有要求做父母的人首先获得“父母資格证”。由于一些家长素质低,其是非观、价值观不正确,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往往令人担忧。例如:学校教育学生要融于集体、团结互助,有的家长却对孩子说:“别当班干部,耽误学习。”“会做的题不要告诉别人,现在是竞争社会……”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功利思想严重,教育孩子的方法粗暴简单,存在着“只看成绩而忽视品行”“只重视智力投资而不注意方式方法”等现象。
为此,作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家访制度或学校、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等多种形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传播科学有效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交流成功家教经验,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半功倍、惠及未来、利于个人,也利于国家的大事情,无论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每一位教师、家长及社会成员都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十分精心、倾心、专心、耐心地把工作做到孩子心里,努力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营口市老边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
一、让学校充满文化气息
有人说,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学习最需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氛围。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如果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与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要让“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
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泡菜水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在研制这样的“泡菜水”,去营造一种读书、学习、求真、向善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其中,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都是校园文化的真实再现。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最直接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字迹。可以说,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班主任人格的放大。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按照这个逻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就整体而言,广大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人师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但是必须看到,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教师的行为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师德”教育当作头等大事,使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逐步提高,真正做到像“园丁”般关爱“祖国的花朵”,去启迪智慧、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花儿”茁壮成长。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尊重、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使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道德实践。
其次,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实际。小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属于自身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浇树要浇根,育人需育心。”因此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步入“正规化时代”,而家庭教育却仍处于较原始的“自由化时代”。我们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先获得“教师资格证”,但却没有要求做父母的人首先获得“父母資格证”。由于一些家长素质低,其是非观、价值观不正确,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往往令人担忧。例如:学校教育学生要融于集体、团结互助,有的家长却对孩子说:“别当班干部,耽误学习。”“会做的题不要告诉别人,现在是竞争社会……”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功利思想严重,教育孩子的方法粗暴简单,存在着“只看成绩而忽视品行”“只重视智力投资而不注意方式方法”等现象。
为此,作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家访制度或学校、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等多种形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传播科学有效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交流成功家教经验,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半功倍、惠及未来、利于个人,也利于国家的大事情,无论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每一位教师、家长及社会成员都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十分精心、倾心、专心、耐心地把工作做到孩子心里,努力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营口市老边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