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可以采取注重科学教养,培养积极心态;采用有效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保障体系,化解经济困难;正视贫困现实,提高耐挫能力等对策,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和心理上彻底摆脱贫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对策;成长成才
目前高校贫困生为社会所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亦受到关注。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不能单一化。为了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早日走上成才之路,创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长要注重科学教养,培养积极心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长的素质及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家长在对贫困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信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用坚强的毅力与困难作顽强的斗争。另外,还要加强对孩子挫折承受能力和调节自我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心态对待生活的挑战。要完善自我意识,培养具有内在价值的自尊心,相信自己,主动争取在竞争中完善自己。教育子女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二、学校要采用有效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学校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来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学校要有一支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队伍,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氛围。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减少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学校各级组织特别是学生组织要关心贫困生,开展各种爱心行动。同时,加强精神帮扶的力度,大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步排除寂寞、沮丧、孤独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同时,要使贫困生养成爱心互动的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者,懂得回报社会和他人。再者,就是各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类贫困生学校社团,成立特困生协会,可以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这样,一方面,社团将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找回自信。
三、社会要健全保障体系,化解经济困难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根本的源泉是其经济条件的贫困。因此,对他们的物质帮助和关怀是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进行物质帮助和关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帮助方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高校都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助、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即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另外,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和帮助。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公司,与其签订有偿资助贫困生的协议,由公司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提供劳动获取经济资助,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利用政府、各种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力量成立多种对贫困生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要致力于形成这种以国家、学校资助为主,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经济主体帮助为辅,其他各种资助渠道并行的资助体系。
四、自身要正视贫困现实,提高耐挫能力
积极开展贫困生心理自救工作是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一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对消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这些同学封闭心扉的外力,真正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还是个人。贫困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要对贫困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贫穷不是你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没有必要因此而内疚和自卑,应该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坚信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另外,贫困生还要学会自我接纳。贫困生应该意识到,贫窮有时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一味自怜自哀、消极、自卑。应该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要将大多数的精力花在学习上,并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走自食其力的道路。要积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自主创业,运用好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树立积极可行的远大理想,从现实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在实践锻炼中培养自己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树立平等、博爱、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培养坚毅的个性心理素质和坚强的心理耐挫力以及宽阔的生活胸襟。
贫困生的“脱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综合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构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着力在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以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晓静,段兴华.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与教育对策[J].高等教育,2005(5).
[2]朱曼,廉永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吴清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2005(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心理健康;对策;成长成才
目前高校贫困生为社会所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亦受到关注。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不能单一化。为了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早日走上成才之路,创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长要注重科学教养,培养积极心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长的素质及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家长在对贫困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信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用坚强的毅力与困难作顽强的斗争。另外,还要加强对孩子挫折承受能力和调节自我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心态对待生活的挑战。要完善自我意识,培养具有内在价值的自尊心,相信自己,主动争取在竞争中完善自己。教育子女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二、学校要采用有效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学校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来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学校要有一支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队伍,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氛围。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减少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学校各级组织特别是学生组织要关心贫困生,开展各种爱心行动。同时,加强精神帮扶的力度,大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步排除寂寞、沮丧、孤独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同时,要使贫困生养成爱心互动的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者,懂得回报社会和他人。再者,就是各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类贫困生学校社团,成立特困生协会,可以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这样,一方面,社团将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找回自信。
三、社会要健全保障体系,化解经济困难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根本的源泉是其经济条件的贫困。因此,对他们的物质帮助和关怀是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进行物质帮助和关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帮助方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高校都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助、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即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另外,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和帮助。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公司,与其签订有偿资助贫困生的协议,由公司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提供劳动获取经济资助,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利用政府、各种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力量成立多种对贫困生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要致力于形成这种以国家、学校资助为主,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经济主体帮助为辅,其他各种资助渠道并行的资助体系。
四、自身要正视贫困现实,提高耐挫能力
积极开展贫困生心理自救工作是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一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对消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这些同学封闭心扉的外力,真正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还是个人。贫困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要对贫困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贫穷不是你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没有必要因此而内疚和自卑,应该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坚信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另外,贫困生还要学会自我接纳。贫困生应该意识到,贫窮有时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一味自怜自哀、消极、自卑。应该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要将大多数的精力花在学习上,并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走自食其力的道路。要积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自主创业,运用好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树立积极可行的远大理想,从现实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在实践锻炼中培养自己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树立平等、博爱、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培养坚毅的个性心理素质和坚强的心理耐挫力以及宽阔的生活胸襟。
贫困生的“脱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综合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构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着力在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以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晓静,段兴华.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与教育对策[J].高等教育,2005(5).
[2]朱曼,廉永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吴清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2005(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