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赏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新约》,以其中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创作题材,作品构思巧妙,画面布局别具新意,局部描写细致入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达芬奇匠心独具的艺术創作令人回味无穷,作品不但展现出了达芬奇娴熟的绘画技巧,还表达了其对于高尚人性的崇拜和追求。针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本文进行了赏析。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建筑、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领域也成绩斐然。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绘画领域,在他绘画艺术生涯中创作出了诸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等代表性作品,每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其精湛的艺术造诣。
  达芬奇15岁左右拜师学艺,为其绘画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科学素养的艺术家。纵观达芬奇的绘画艺术生涯,其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可以分为约1470年-1481年的早期创作和1482年-1499年鼎盛期创作,其中,《最后的晚餐》这幅久负盛名的作品,就是他在绘画艺术创作的鼎盛期创作出来的,作品巧妙的构图和别具新意的布局营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景象,使观者感受到画中情景如在眼前发生一般,将画面情景真实地呈现在观者眼前。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圣经新约》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由于画家所处时代不同,作品风格也各有不同。长期以来,在对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这一场景进行描绘时,许多画家要么忽略了犹大而只画耶稣的11个门徒,要么着重突出犹大人物形象以便于观者识别而将其单独安放。但是,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中,犹大没有被忽略也没有单独安放,而是与众门徒一起和耶稣共进晚餐。有学者说道:“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达芬奇的作品批判了犹大邪恶、阴险的的人性,体现出了人心的叵测与人性的黑暗,在深化主题的同时提升了作品画面艺术表现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创作《最后的晚餐》这一作品,达芬奇每天都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大众进行观察并进行素描创作,以达到人物形象表现的准确性。达芬奇几乎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他深入到无赖或者流浪汉聚集的地方进行观察和写生,以更好地塑造和表现叛徒犹大这一人物形象。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中,人物没有神的光环和印记,都有着常人思维和表现。他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充分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含义。
  二、别具新意的构图设计
  构图设计在写实绘画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巧妙的构图设计可以更加清晰地表现作品主题,使作品画面与作品主题相契合,也使作品画面审美得到完美地体现。
  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观者可以感受到神圣、庄严和凝重的强烈宗教色彩。画面整体布局工整,作品宽420厘米,长910厘米,其横幅的选择可以使作品呈现出视觉的稳定感与庄严感,横着、端放的大长桌也增强了作品画面的稳重感和严肃感。作品画面中的人物一字排开,门徒分成四组坐在耶稣两边,面向观者,每组又相互联系,以耶稣为中心,彼此呼应。作品画面呈现出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感,构图设计充分遵循了多样统一性的艺术原则。画面中,耶稣在身后明亮窗户的映照下,更加显得庄严肃穆,同时也与作品背景颜色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了耶稣这一作品主体形象,有效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达芬奇这一别具新意的构图,使作品画面更加集中,同时也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画面中分座于耶稣两边的门徒不管是在面部表情方面,还是在眼神方面,亦或是在动作方面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叛徒犹大,满脸的惊恐与不安。这些都体现出了达芬奇很高的艺术造诣和严谨而深厚的艺术功底。
  在《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的创作中,达芬奇运用了透视法则,耶稣的头部是透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耶稣成为了画面的中心人物,起到了统辖全局的作用。达芬奇在作品创作中不但准确运用了透视法则,还运用了透视原理。在食堂墙壁上部的绘画艺术创作、墙壁的水平线、画面中的人物、桌子共同构成了视觉、心理错觉上的水平方位,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自己也在参加他们的晚餐。另外,如果把这幅作品从横向和纵向各画一条中轴线,可以发现这两条中轴线的相交点就是画面的正中心,即耶稣的头像,让观者产生一种耶稣仿佛被订在画面上的感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应。
  三、艺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之前,许多画家也创作出了大量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然而作品质量却相对有限,甚至部分作品画面呆板、僵滞,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自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问世以后,受到了人们极大地推崇,之前同题材的作品冷落并逐渐无人问津。在这样的环境下,耶稣成为了正义的象征,而犹大则成为了阴险、邪恶的象征,是叛徒的典型代表。《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本应该是圣光环绕,但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中,他将耶稣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与所有门徒一样当作正常的普通人进行描绘,没有按照宗教绘画的传统使其圣光环绕。
  在《最后的晚餐》作品的创作中,达芬奇不但运用了写实主义手法,还融入了人文主义思想,其将写实主义手法与人文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凭借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法,将人物性格、神态以及内心世界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作品画面场景的描绘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达芬奇主要围绕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这句话之后,众门徒的反映而展开。画面中众门徒表情各异,达芬奇运用多元化的绘画语言细致入微地展现出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作为基督教领袖的耶稣镇定自若、挺直地坐在众门徒中间,展现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达芬奇运用独特的绘画手法描绘出了耶稣圣洁的伟大人物形象。耶稣从容的神态、丰美的面容与众门徒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出了基督教的献身精神。同时对众门徒之中身体略向前倾、神态慌乱的犹大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形象地体现出犹大这一叛徒的典型代表人物阴险、恐惧的内心世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构思巧妙、内涵丰富、构图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创新之处,充分体现了达芬奇的艺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语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一幅以宗教为题材的经典之作,是世界绘画史上的完美杰作,是世界艺术殿堂中宝贵的财富。赏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精品之作,能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和绘画美学思想。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微电影创作在新世纪影视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视觉表达符码的精彩运用、对影片叙事内核及主体表达意义的呈现,镜头、光影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更显张力,具有极强的表意作用。  微电影创作凭借精悍的镜语传递深刻的电影主题。导演运用丰富多元的镜头丰富观众视觉审美感知,借助多种光影变化表情达意,而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更使剧情跌宕起伏、细腻生动。  一、丰富多元的镜头运用  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刻
期刊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2003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这部电影是金基德电影风格的一次大转变。他早期的作品多带有一种暴力美学的意味,表达一种深深的民族之恨。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他电影中的那种愤恨之情便开始减弱,多了一种幽静空灵之感,带有淡淡的东方式的禅意之美。本文浅析《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中的禅意之美,由禅意透视到人性的探索。  一、《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禅的意象  电影的开篇是从极富宗教意味的寺
期刊
清代是中华传统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日渐完善,也是古典小说的成熟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本文以清代部分小说中的养生内容为切入点,归纳清代小说中的养生类型,探讨清代小说养生观的特点。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是一直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指通过养生活动来预防疾病和减少疾病,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养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养生意识产生直至
期刊
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油画作品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经历了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些都为中国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的创作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统一、内容和构图形式的统一,主观情感的巧妙运用,都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画家们会创作出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  一、审美意识形态
期刊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
期刊
笔者本人对塞尚的最初印象是:笔触笨拙生涩,反透视,无视了许多作画的规律,仿佛是一个没有准确造型基础的艺术家。笔者带着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塞尚这么出名,为什么他的画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进行探索,找寻其原因与成功之道。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成果。弗莱以一个艺术家、画家的身份来发言,将塞尚的作品当作自己艺术上的标杆,可以说是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这种巨大的影响
期刊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期刊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通过自己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将之付诸画面,创作出了其成名作《病孩》。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所经历过痛苦的真实写照。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
期刊
弗兰克最早提出“空间形式”这个概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研究文献中对于空间形式的理解仍较为模糊,也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写作背景,从弗兰克的文本出发阐释弗兰克特指的“空间”,并分析“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  时间和空间问题一直是艺术理论里非常重要的论题。但长期以来,多数的理论批评著作,特别是叙事学著作,都有着更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1945年,弗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