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从市场角度来看,各种要素都是动态变化的,建立国有企业的目的也会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阶段、国内资源变化而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国有企业内在的公共性与企业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阶段会激化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国有企业,需要逐步进行国企民营化的改革,这是历史之必然。
追赶型国家发展模式
2012年2月28日,中国财政部、国研中心和世界银行,耗时15个月联合组织实施完成一份题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说到,中国到2030年之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应为,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开放型创新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变环境压力为绿色增长,使之成为发展的动力、增进机会均等、扩大面向全民的卫生、教育和就业服务、加强国内财政体系及其现代化、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际经济变化联系起来,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关系。
在这份报告里,首先提出的目标是“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指出中国改革有三大阻力,分别来自“既得利益者”、“因改革而短期内利益受损者”、“观点引领者”。绝大部分国企都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国企民营化改革会有很大阻力,除了要进行意识形态创新之外,必须有勇气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能够在过去30多年里保持快速发展,实在是一个奇迹。事实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有很多追赶型国家共性的东西,可以归纳为“追赶型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东亚国家,共同点比较明显,一度被归结为东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权威(这里不用独裁这种太刺激的词眼)政治,保持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强大的产业干预和要素引导能力,充分实行储蓄动员和资本积累,有效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加上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民。
当然,中国也有某些独特的东西,主要就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庞大的国有部门,这是东亚国家所没有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高增长国家,有这么庞大的国有部门。中国多层级的地方政府体系,在市场机制引入之后,产生的政府间竞争,也比较独特,主要在于市场机制发挥了巨大动力,而不是政府职能发挥了巨大威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过去30多年里,经历了快速萎缩,占中国工业产值的比例从80%下降到30%以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就是国有企业快速萎缩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建立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国家可以利用国有企业来动员巨大的资源,在国家发展的某些阶段,快速建立一个工业体系和重要工业部门。
东亚国家的追赶型经济体,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固守过去的模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摒弃过去的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进而迈向高收入社会。
中国应该如何抉择?
国企需要根本性改造
我认为,国有企业必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在卖力追赶阶段,增长并不太依赖技术效率和自主创新,而是依赖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应该是较好的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国企“政策倾斜”。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来看,必须加大对技术效率和自主创新的依赖,必须加大对市场机制的依赖,这个时候“政策倾斜”就会成为一个不好的东西。
国企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奇妙的、豪迈的设想!国有企业在工业化的早期,为什么能发挥积极作用?日本有过所谓的“倾斜生产方式”,就是表达这种意思,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应该是较好的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倾斜”。
即使在产品市场,国有企业的竞争也是不完全,在要素市场面临更多扭曲,控制权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开放的,谁能说国有企业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在国家所有制的框架里,无法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更何况,国企有着天然的政商联接,对于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核心要素——平等,是一种伤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国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平衡增长,一个富有活力、效率日益提高的企业架构是关键,这必须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企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是无法回避的,新一轮国有企业的改造,应该实现国有部门的显著收缩,应该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来实现。
当前,民营企业仍然受到很多掣肘,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并不平等,特别在很多领域,国企牢牢掌握着控制权和垄断权。平心而论,国有部门是一个低效部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才能破解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国有部门占有了与其效率和规模不相称的要素,而且往往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来占有。要转向内生平衡增长,就要让更多的资源流入民营部门,就要削减国有企业的规模。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国有部门在自然收缩,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过去10年里这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国有企业快而造成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下一步必须主动削减国有部门的规模,这样才能更快地减少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才能更顺利地让中国经济发展,转向内生平衡增长模式。
多数国企应当民营化
国企民营化之路,在中国走得通吗?上世纪90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一大批国企实行了民营化改革。那时,民营化是一种应付国企困境的应急性政策,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后来,关于民营化改制方面的政策逐步完善,操作上越来越规范了。推行新一轮民营化,完全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
事实上,国企应该有区分——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整体出售的办法;大型、特大型的国企,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国家持有一定的国有股,这将是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
纯粹的国有企业,只能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存在。譬如说: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普遍性服务的领域;真正关系国家安全的領域。在民营化的过程中,尽管国有企业将逐渐成为历史,但可以在较长时期保留现代化的、具有较强流动性和合理回报率的国有资产组合,应该用完善的国有资本经营,纳入到国家预算体系,并能惠及国民。
国有企业控制着几大战略性产业,一旦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2006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个产业清单,规定国有企业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个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对装备制造、汽车、信息技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保持“较强控制力”。
这份清单,实在太长,很多竞争性行业,都不需要国有企业控制。如今反常的是:国有企业插足于所有的竞争行业中,包括批发贸易、零售和餐饮业。实际上,钢铁、化工、汽车、装备制造,国企完全可以退出。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民营企业宁波华翔集团在2000年以8千万元收购辽宁的国有企业 --- 陆平军工汽车厂后,九年里产值增到12亿;利润从10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从10万元增加到3500元!
广泛的产业干预、庞大的国有部门、强行的要素控制,构成了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三大基石。在中国,三大基石随处可见。中国的产业政策,往往与政府的初衷不一致。有些时候,政府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却没有发展起来;有些时候,这些行业发展了,却慢于政府规划的时间表。
尽管这样,在卖力追赶阶段,产业政策可以理解。但是,要转入内生平衡增长模式,就必须要摒弃产业干预,极大地简化产业政策。同时,应该放弃强行的要素控制。说穿了,就是要有勇气终结国家资本主义,要给民营企业平等的地位,要改革国有经济部门。民企无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民营企业要增强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要避免采取不理性、不合法的方式,不要出现“政商联接”大竞赛和资源争抢大竞赛,而是要提倡效率提升和自主创新大竞赛。总体而言,没有平等竞争的市场体制,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企民营化的改革终将成为历史之必然。
追赶型国家发展模式
2012年2月28日,中国财政部、国研中心和世界银行,耗时15个月联合组织实施完成一份题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说到,中国到2030年之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应为,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开放型创新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变环境压力为绿色增长,使之成为发展的动力、增进机会均等、扩大面向全民的卫生、教育和就业服务、加强国内财政体系及其现代化、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际经济变化联系起来,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关系。
在这份报告里,首先提出的目标是“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指出中国改革有三大阻力,分别来自“既得利益者”、“因改革而短期内利益受损者”、“观点引领者”。绝大部分国企都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国企民营化改革会有很大阻力,除了要进行意识形态创新之外,必须有勇气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能够在过去30多年里保持快速发展,实在是一个奇迹。事实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有很多追赶型国家共性的东西,可以归纳为“追赶型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东亚国家,共同点比较明显,一度被归结为东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权威(这里不用独裁这种太刺激的词眼)政治,保持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强大的产业干预和要素引导能力,充分实行储蓄动员和资本积累,有效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加上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民。
当然,中国也有某些独特的东西,主要就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庞大的国有部门,这是东亚国家所没有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高增长国家,有这么庞大的国有部门。中国多层级的地方政府体系,在市场机制引入之后,产生的政府间竞争,也比较独特,主要在于市场机制发挥了巨大动力,而不是政府职能发挥了巨大威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过去30多年里,经历了快速萎缩,占中国工业产值的比例从80%下降到30%以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就是国有企业快速萎缩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建立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国家可以利用国有企业来动员巨大的资源,在国家发展的某些阶段,快速建立一个工业体系和重要工业部门。
东亚国家的追赶型经济体,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固守过去的模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摒弃过去的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进而迈向高收入社会。
中国应该如何抉择?
国企需要根本性改造
我认为,国有企业必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在卖力追赶阶段,增长并不太依赖技术效率和自主创新,而是依赖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应该是较好的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国企“政策倾斜”。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来看,必须加大对技术效率和自主创新的依赖,必须加大对市场机制的依赖,这个时候“政策倾斜”就会成为一个不好的东西。
国企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奇妙的、豪迈的设想!国有企业在工业化的早期,为什么能发挥积极作用?日本有过所谓的“倾斜生产方式”,就是表达这种意思,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应该是较好的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倾斜”。
即使在产品市场,国有企业的竞争也是不完全,在要素市场面临更多扭曲,控制权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开放的,谁能说国有企业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在国家所有制的框架里,无法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更何况,国企有着天然的政商联接,对于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核心要素——平等,是一种伤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国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平衡增长,一个富有活力、效率日益提高的企业架构是关键,这必须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企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是无法回避的,新一轮国有企业的改造,应该实现国有部门的显著收缩,应该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来实现。
当前,民营企业仍然受到很多掣肘,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并不平等,特别在很多领域,国企牢牢掌握着控制权和垄断权。平心而论,国有部门是一个低效部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才能破解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国有部门占有了与其效率和规模不相称的要素,而且往往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来占有。要转向内生平衡增长,就要让更多的资源流入民营部门,就要削减国有企业的规模。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国有部门在自然收缩,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过去10年里这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国有企业快而造成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下一步必须主动削减国有部门的规模,这样才能更快地减少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才能更顺利地让中国经济发展,转向内生平衡增长模式。
多数国企应当民营化
国企民营化之路,在中国走得通吗?上世纪90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一大批国企实行了民营化改革。那时,民营化是一种应付国企困境的应急性政策,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后来,关于民营化改制方面的政策逐步完善,操作上越来越规范了。推行新一轮民营化,完全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
事实上,国企应该有区分——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整体出售的办法;大型、特大型的国企,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国家持有一定的国有股,这将是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
纯粹的国有企业,只能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存在。譬如说: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普遍性服务的领域;真正关系国家安全的領域。在民营化的过程中,尽管国有企业将逐渐成为历史,但可以在较长时期保留现代化的、具有较强流动性和合理回报率的国有资产组合,应该用完善的国有资本经营,纳入到国家预算体系,并能惠及国民。
国有企业控制着几大战略性产业,一旦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2006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个产业清单,规定国有企业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个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对装备制造、汽车、信息技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保持“较强控制力”。
这份清单,实在太长,很多竞争性行业,都不需要国有企业控制。如今反常的是:国有企业插足于所有的竞争行业中,包括批发贸易、零售和餐饮业。实际上,钢铁、化工、汽车、装备制造,国企完全可以退出。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民营企业宁波华翔集团在2000年以8千万元收购辽宁的国有企业 --- 陆平军工汽车厂后,九年里产值增到12亿;利润从10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从10万元增加到3500元!
广泛的产业干预、庞大的国有部门、强行的要素控制,构成了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三大基石。在中国,三大基石随处可见。中国的产业政策,往往与政府的初衷不一致。有些时候,政府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却没有发展起来;有些时候,这些行业发展了,却慢于政府规划的时间表。
尽管这样,在卖力追赶阶段,产业政策可以理解。但是,要转入内生平衡增长模式,就必须要摒弃产业干预,极大地简化产业政策。同时,应该放弃强行的要素控制。说穿了,就是要有勇气终结国家资本主义,要给民营企业平等的地位,要改革国有经济部门。民企无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民营企业要增强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要避免采取不理性、不合法的方式,不要出现“政商联接”大竞赛和资源争抢大竞赛,而是要提倡效率提升和自主创新大竞赛。总体而言,没有平等竞争的市场体制,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企民营化的改革终将成为历史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