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他们没有城市常住户口,从事各种非正规的生产、服务式经营,成为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总数增加相伴随的是流动人口的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不再是以年轻的劳动力进城打工为主,而是举家搬迁。在流动人口的举家搬迁过程中导致流动少年问题的产生。流动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被迫随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这个城市的,那么,他们由原先的农村来到北京这座大都市后会适应这里的生活吗?他们会不会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呢?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此次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即工作和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分离,在居住地没有常住户口的人口。在这里主要指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口及其家属。
  2.流动少年:指11至14周岁(或12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3.城市适应性:指流动少年来到城市后在心理方面对城市环境、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以及对自我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时间从2004年11月初至2005年1月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YL中学,我们通过和德育主任、个别班的班主任以及教师进行访谈,以期了解该校流动少年的整体情况以及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流动少年的整体看法。为了从流动少年自身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对该校初二的两个班级和初三的一个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对学生作了深入访谈,其中有学习好的,比如年级前一二名,也有学习中等的,还有较差的。我们对他们的家长也作了访谈,请他们谈谈对子女的期望以及为子女上学所费的心思,等等。
  
  四、流动少年的城市适应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
  1.对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的适应
  这些流动少年的父母有建筑工人、服务员,还有卖服装、茶、鸡蛋和收废品的,由于这些职业具有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的特点,再加上流动少年一般多为多子女家庭(在YL中学中,70%的流动少年为多子女家庭),导致流动少年的家庭居住条件并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多租住平房,只有个别家庭租住楼房。这些房子大多低矮、潮湿,而且“院内”垃圾满地、脏水横流,夏天的时候这些地方臭气熏天,令人作呕。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40%的流动少年表示,对“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不满意”。
  虽然在我们访谈家长时,家长表示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97.5%的流动少年认为“家长重视我的学习”,但由于流动少年的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劳动时间长、收入微薄的特点,再加上受他们的学历的限制(YL中学德育主任告诉我们,这些流动少年家长的学历多为高中以下,也有极少数大学专科的,但绝对没有大学本科的),使得他们既没时间、没能力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供自己的孩子上辅导班。在我们的调查中,55%的流动少年表示“家长不辅导我的学习”,当我们追问其原因时,学生们表示“家长没能力辅导”; 60%的学生表示“没有上过辅导班”。
  2.对学校环境的适应
  YL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位于北京市的石景山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该校从初一到初三共 14个班级,学生429人,教职工共有60多人。该校的硬件能够达到办普通中学的条件。YL中学的学生三分之一是北京市子女,三分之二是流动人口子女。该校习惯把北京市的孩子称为正式生,而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称为借读生。该校对外地孩子只收国家规定的借读费,具体为:外地农村130元,外地居民500元。外地农村流动少年的费用等同于该校正式生的费用。正是由于该校收费低,需要的证明又不繁琐,所以吸纳了不少流动少年。
  该校地处城乡交界,大部分城镇居民属于农转非,所以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也就多少带有农民的气息,这一点和北京市区的公立学校还不太一样,相对于市里的孩子,YL中学的北京孩子包含的内容就多些。但这些孩子与单纯的农村孩子又有不同,他们既有农村意识,又有现代意识,这也是来该校的流动少年能很快融入的一部分原因。
  (二) 对学习的适应
  学习适应问题是我们考察流动少年城市适应性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广大的流动少年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求学,因而对于能否适应在城市里的学习是考察他们是否适应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1.学习目标
  在“你喜欢上学吗,为什么”的回答中,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其余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他们说:“因为上学不仅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还让我们懂得许多知识与道理”;“我想做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人,不想做个文盲”;“因为上学可以增长文化,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这表明绝大多数流动少年喜欢上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从小目睹了父辈们的艰辛,同时他们的父母由于自身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故常常在子女面前诉说自己的难处,以期孩子能理解,流动少年在这种家庭状况的影响下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障碍
  流动少年在学习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障碍,比如说会遇到一些难题,存在一些干扰学习的因素,没有考到好成绩,等等。他们遇到学习障碍时通常会怎么办呢?他们能否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了流动少年。
  S1:我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一般情况下自己想,有时问老师;干扰我学习的因素是:我不擅长背东西;我没有考到好成绩时认为很正常,只是一个小波动。
   S2:我学习中的困难是:有时有不会做的题时,我请教老师,老师帮我讲明白;干扰我学习的因素是我能力差;若没有考到好的成绩,父母会责备我。
  从我们对流动少年的访谈中得知,虽然在他们的求学中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但他们都能积极想办法解决,包括自己解决或求教于老师。在自己没考好时尽管父母会责备,但他们能正确看待,能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这说明他们在解决学习障碍时做得很好。
  3.学习认同
  学习认同是学习适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自己的父辈来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他们能否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认同感呢?
  S1:我的收获是英语越学越好;我心目中的好学校是:老师讲课好,设施好;我不太满意现在的学习水平。
   S2:我学习方面比较大的收获是:英语能力提高;我心目中的好学校是:设备好,上课没有随便说话的,老师幽默;我不太满意现在的学习水平。
  由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少年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认同感,他们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为之感到欣喜,但同时他们又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希望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对生活的适应
  1.生活态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流动少年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虽然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理想:他们大多为多子女家庭,生活条件艰苦,因而必然在生活中要体验比北京市的学生更多的苦难,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是难能可贵的勤奋、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印象。
  S1:我认为自己虽然人不帅,但办事很帅;我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我会努力考大学;我感觉现在生活挺幸福。
   S2:我认为自己幸福、快乐;别人说我漂亮;我80%对自己有信心,我会充满信心,努力上进。
  2.家庭责任感
  S2:我想考个好大学,报答父母。
   S3:我有一种责任感(爸妈说,你是老大,应该做家务),父母把责任压在我身上,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在对问题“在家做家务吗,会做哪些家务,耽误学习吗”的回答中,87.5%的学生表示“在家做家务,会做如洗碗、洗衣服、扫地、做饭的家务活,不耽误学习”。在对问题“你觉得父母工作辛苦吗,你对此有什么感受”的回答中,95%的学生表示“父母工作辛苦”,并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后出人头地”;还有的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愧疚感,如“我对不起父母”,“很伤心”,这说明大部分流动少年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并愿意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3.生活习惯
  流动少年的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他们虽然自己洗衣服,但他们不经常洗澡,还说脏话。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前生活在农村,还没有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多生活在外地人聚居的大杂院里,不容易受到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认为,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是能接受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
  S1:我一个月洗一次澡;我的衣服是妈妈洗,小的衣服是自己洗。我们班有同学说脏话,我认为这是素质不高的体现;但我着急时自己也会说。
   S2:我的衣服自己洗。我认为说脏话不好,所以很少说脏话,但有时自己也说一小点。
   T1:外地孩子素质太差。
  (四)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流动少年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比如他们有自己的朋友,有烦恼时可以向其诉说。但我们又看到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不与北京的孩子交往,认为他们太过活泼,而且自傲、看不起外地人,认为与之不是一路人。虽然他们承认“没有北京同学瞧不起外地人”,但他们还是对本班的北京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在与北京人交往时曾经受过挫折,而这种挫折又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对北京人没有什么好印象。
  S2:我挺爱说话,朋友是班里的几个同学,我跟他们聊天、谈心;有苦恼时,我向朋友倾诉。
   S3:我没有北京人朋友,因为我认为我们跟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挺活泼的。我的朋友全是外地人。
   P3:我多年在北京做生意,以前卖菜,现在卖鞋,通过我多年与北京人的交往,我认为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
  (五)对自我的认识
   1.自我概念
  流动少年作为这个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概念是怎样的呢?
  S1:别人说我不漂亮;我小时候经常感冒,现在好多了;我有时感到孤独,特别是与家长闹别扭时;我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评价是我做事的反应;我学习成绩较好,是年级第三名,我认为这是认真听讲的结果;我认为自己开朗、自信、较聪明。
   S2:别人说我长得不漂亮,我认为只要身体好就行;我的身体小时候好,现在不好;父母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孤独;我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学习成绩还好,是年级前十名,我认为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这表明,虽然他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长相以及身体状况,但他们并不能完全给自己以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在乎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他们把自己所取得的优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是认真听讲或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归结为自己的能力,这说明他们虽然口头上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却证明他们对自己还是不自信。
  2.理想和愿望
  S1:我长大后想攻读MBA,做一个企业主管。这大概是由于耳濡目染吧,因为我的父母从事商业工作。我觉得我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实现。
   S2:我想考一个好大学,毕业后在公司上班,做一个白领,因为白领不太累。
  在“你觉得自己将来会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吗”这个问题中,75%的流动少年认为会一样,还有一些学生说明了具体原因:“一定会,只要肯努力,什么都有可能”;“会,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好的生活”;“会一样,甚至会更好”。在“你有什么样的心愿”中,只有10%的流动少年表示没有心愿,其余的学生都积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其中10%的学生想考上大学,还有部分学生想找一份好工作,如当职业篮球运动员、成为空军、警察和飞行员,等等。
  这说明绝大多数流动少年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期待,虽然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艰苦,但他们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愿望。也许正是这些美好的愿望和心愿促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努力用功,并立志要凭着自己嫩稚的肩膀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五、研究结论
  (一)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环境适应;同时他们对学习也适应,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他们生活态度积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体贴父母;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在遇到烦恼时能找同学或朋友倾诉;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愿望,等等。
  (二)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尽管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但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这种适应还只是一种部分的适应,对城市,他们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满意现在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周围环境;他们有一种自卑感,没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他们只愿意同外地生交往而不愿意与北京市的学生交往;他们不适应城市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说他们不勤洗澡、说脏话等。我们认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这些不适应是由以下两个外部原因造成的。
  1.在城市中受到种种歧视
  虽然关于流动少年在流入地公立学校入学的文件(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已经出台,但相当一部分公立学校实际上并未把招收流动少年作为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来对待,他们招收流动少年只是迫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流动少年仍受到歧视。
  德育主任:也有公立学校不收外地学生,只有办学困难的才收外地生。
  在我们采访家长时得知,孩子在公立学校借读需要一些证明,这些证明会对学生的入学造成限制。
  P1:孩子借读需要相关证明。户口问题会对孩子入学造成很大限制。学校的收费包括:借读费、捐资助学费、书费。
   P2:借读时,学校要各种证件,这些证明对孩子入学造成很大限制。
  虽然我们在访谈时德育主任和老师表示,YL中学对外地学生没有歧视,但实际上还是加以区别对待。
  德育主任:我对外地学生没有偏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正式生(北京市子女)和借读生(流动少年)的一个区别就是:正式生表现不好不能开除,借读生表现不好可以劝其转学。
  这表明,流动少年在公立学校仍遭受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有的是显性的,比如说评“三好”时的不公平待遇;有的是隐性的,比如说学校将北京市子女称为正式生,而将流动少年称为借读生等。我们认为,虽然一部分流动少年已经在公立学校就读,但他们却常常感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
  正是这些来自外部的歧视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被异化的感觉,因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潜藏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从而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
   2.家庭生活状况不好
  由前所述,流动少年的家庭生活状况普遍不好,这首先是造成他们与人交往时有自卑感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在调查中看到,虽然流动少年口头上不愿意承认,但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或多或少地有自卑感,这将不利于他们很快地适应城市生活。其次,正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不好,所以他们没办法居住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因而他们对现在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周围环境不满意。再次,由于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不好,所以他们的父母在与北京人交往时才受到歧视,进而影响了他们,因而虽然并不是流动少年个人的亲身经历,但他们认为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故在生活中他们不愿意跟北京的学生交往,因而也就无法较快地适应城市人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
   (三)我们应该为流动少年的城市适应提供更好的条件
  如前所述,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那么我们只有改善了那些外部条件,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对此,我们的建议如下:
  首先,各级部门应该更新观念,认识到流动人口的出现以及流动少年问题的产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企图通过种种手段把流动少年阻截回户籍所在地的做法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愚蠢的。列宁曾经指出,城乡经济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口流动的经济动因。我国由于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和城镇,所以人口的流动就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即人口从农村和城镇流向大中城市。所以,流动少年问题在我国会是一个长久的现象。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各级部门才会重视流动少年的教育以及其他一些问题。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公立学校招收流动少年加大监管力度,并出台相应的可供操作的法律、法规,使公立学校在招收流动少年时有规可依。同时,对学校收取借读费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并对一些家庭有困难的流动少年实行少收或不收借读费的政策,这样,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流动少年就不会因家境困难而失学,也可以避免一部分流动少年过早走向社会,降低了城市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流动少年学校合法权益保护法”之类的法律,确保流动少年在学校不受到显性的和隐性的歧视,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样,流动少年的权益,比如在学校或市内评“三好”时才能不受到歧视,同时学校对他们的称谓也应有所变化,即不要再称呼他们为借读生,从而使得他们对城市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而不是只在城市里借读、随时会离去的“借读生”。
  总之,我们呼吁有关方面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考虑流动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以使他们在公立学校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求学环境,使他们能像北京市的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城市有一种认同感,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也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注:本文中S表示学生,T表示教师,P表示家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是如何满足流动少年少年就学需求的.李壑.人民教育,2003(9).
   〔2〕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张铁道,梁威主编.北京:未来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编辑/何 妍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康艾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68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应用康艾注射液+化疗,对照组单纯用化疗。结果治疗组
多渠道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形成"乐学"的心理状态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不仅有助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其中32例采用传统椎间盘摘除术,32例采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微创手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估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9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经过。结果本组89例病人中,有61例3d后出血停止,19例7d后停止,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微卡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急性无Q波型心肌梗死的特征。方法对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厚同时伴ST-T改变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症状完善各项辅检(心肌生化标记物、心脏彩超)。结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高血压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97例,其中糖尿病31例,高血压3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测定患者血压、血脂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不安全因素。方法针对不同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对策措施。结果相应的对策措施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疗效。结论
2003年以来,建筑师和人类学家萨利玛·纳吉一直都在努力保护摩洛哥南部绿洲城镇的建筑遗产,这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价值与精神传统的保护。这项宏伟的事业涉及4个项目,从公共
国泰艺术中心位于重庆市CBD核心区。存整个密集的CBD高楼环抱中,国泰艺术中心作为标志性建筑,对其他地块形成统领作用,既统一于解放碑地区现有建筑,又为这里创造了新的秩序。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