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瓜日报》
Papaya Daily
这则短篇故事与一个题为“木瓜日报”的八卦专栏有关。十年来,这位记者一直为一份报纸撰写专栏。时间一长,这个每日刊载的专栏成了这份报纸读者们的心头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写的这些故事里其实掺杂了事实和虚构的内容,其中大多来自于不要脸的谎话。读者们难以自拔;他们需要点微不足道但又令人瞠目的奇闻异事来逃离日复一日的生活。他的编辑是个懒惰的老头,这个人才不管作者交来的东西是否属实呢。于是,他就把从陈年的报刊杂志里攒下的只言片语拼凑在一起,再添油加醋,毫无顾虑地编造起故事来。十年来,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名为“闲言碎语”与“语言亭”的两个展览,在开年之际分别由外滩美术馆和民生现代美术馆相继推出,但在相似的时间段,以及两个展览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艺术的语言和文本,彼此主题和内容上的相互勾连也是显而易见的。
“闲言碎语”以个人展览的方式呈现,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显然是意图通过展览,以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空间来进行考察,而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初衷,可能难免回避不了艺术观念之抽离和视觉语言被简化的困局。
《律法书店》是一件场地特定的装置作品,它将美术馆的礼品商店替换为一间书店,张奕满雇佣了律师刘宇昆作为“编目人”,完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律法”的概念,来专营与中国律法体系有关的书籍,观众可以任意选购。对于一些法律书籍,刘宇昆做出了显而易见的选择,而对于棋谱与诗歌节律,编程算法与游戏教程,城市规划与乐高搭建指南,物理法则与自然规律,社会规范与礼仪等的书目选择,则显示出了一位辩护实践人对于中国语境之下法则与规矩的自我认识。
而由10000份空白的报纸组成的纪念碑式的装置作品《无尽(夜晚)》,在灯光晦暗的展厅里折叠整齐的报纸散布在三楼展厅的每一个角落。报纸的形式来源于新加坡目前发行量最大,也是比新加坡共和国的历史还要久远的报刊《海峡时报》,它始终不断地报道、纪录和编排着正在新加坡发生的现实。艺术家将报纸刊印的图片和文字抹去,并通过直接的方式抹去了这些信息所传递的新加坡的现实,每个观众都可以带走一份空白的报纸,随意处置。而对于张奕满来说,《海峡时报》中所循藏的“新加坡”似乎就像一个对于他而言无法从中醒来的噩梦。
《木瓜日报》这是一件由文字组成的作品,艺术家把过去十五年来听到或者读来的一系列八卦逸闻组成了短篇故事,每一篇文字都被去掉了姓名、地点、日期、时间等出处,就好像是很难去验证的谣言一样,而整个短篇故事的核心是一位记者,他是张奕满创造出来的唯一作者。而名为《一切(百科)》是一件历时弥久的表演作品,整场表演持续在整个展览期间:展厅顶层里的一位朗读者,他或她拿着自己的手机,朗读着屏幕上网络每日推荐文章,朗读者通过每个页面上的链接跳转到下一篇文章,以此他或她不断地朗读下去,试图通过朗读来穷尽这世界上的一切,而众多词条间的跳转最终走向了离题的深渊,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宏大的、无法实现的,也永远不会完成的有关中国的虚构小说”。
张奕满的个展似乎提出了语言、文字对于现实生活的干预,质疑构成人类普遍的生活方式的各种规范,特别是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权威和机制,而展览本身带有讽刺性和黑色幽默的气质,可以被想象成一部也许永远不会写就的虚构小说的若干章节,构成了现实与虚构的中间地带。而就像评论家朱朱为此展开的讲座中所认为的:“以观念方式营造的作品,往往会患上阐释依赖症,这一类作品源自理论化思维的投射,现场呈现需要借助文献,通过自我解说及艺术评论的语言体系来阐释,才能补足其涵意……
作为作品本身,其可视性的物质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对于观念内核的实现度,因而‘视觉’和‘观看’仍然值得被讨论。”这些显然也是这个展览所带来的疑问。
而就在策展人李棋携手艺术家张奕满以概念艺术的姿态,以及极简艺术的感官,在外滩美术馆迎来了一场“闲言碎语”之际,位于红坊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呈现了另一场名为《语言亭》的群展,由鲍栋策划,集中了13位艺术家的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作品,以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所涉及语言的代表性实践为案例,来提供一个可以观察艺术与语言之间可能关系的立足点。
《语言亭》作为群展,难免涉及到众人的展品体量和位置经营的问题,而策划人长袖善舞地仅仅以底层展厅而得以圆融解决,观展路径不像外滩美术馆的逐层盘旋而上的纵向期待,而是以艺术家们的“语言工作”来横向分层:先把语言系统本身作为工作界面,对语言与意识形态、符号与概念、图像、物、技术以及不同语言系统之间关系来生发一种系统的批判与创造;其次是从具体语用现象入手,把语言作为有着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义负载的“现成品”来研究及使用;再次是在图像“语境”下的写作,使语言参与作品形式及意义的结构中,实验一种文图互衍的诗学。
因而诺大的一楼展厅得以形成首尾互联的回形结构,从徐冰被设计成可互动的新媒体作品《地书工作室》开始。《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用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文字”写成的一本读物,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为配合这本书,徐冰工作室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和中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文字,这时双语之间即可实现勾通与交流。此外,徐冰另一件三屏17分钟的动画,也是展览中人气最旺的段落,这件影像的立意来自于对“观远山庄”所藏的赵孟兆亘手卷这件传世之作的观看、分析与想象,而其中所有的书法作品来自书史学者白谦慎先生,艺术家试图来对汉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象的联想,使得这些角色在动画片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身份。
而中庭横陈着林天苗的纤维装置《凸起的文字》,林天苗近五年来一直在跟踪新女性词汇的,仅中文收集了1200多个了,英文几百个,主要来源于网络文化的传播,由单一的称呼,到认同自身身份多样性的称呼,由职业称呼,到身份称呼,再到形容称呼,演变为心理称呼,逐层深入发展着,心理、政治、社会等层面更细致入微准确地表述着发生在周边的生存生态。而展厅现场互相缝合的地毯上绣满凸起的各色来源于网络的新造词语,成为整个展览中颇为人瞩目的视觉之物。
而创作方式极其特殊的年轻艺术家陆平原,往往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或是展示自己的奇幻经历,这些故事常常诡异、奇妙,有时伴有恐惧。其艺术探索为当今艺术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故事”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陆平原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纬度。
在这座前后贯通的“语言之亭”中显然并不缺乏与策展主题相得益彰的鲜明作品,在没有赘述到的其它参展作品之中,语言在各个因素上都被从不同角度予以激活,从字、词、句子、段落,到字形、字音、字体与字意,再到跨语种关系与跨符号系统关系,语言从日常功用的背景中凸现出来,成为了一种可感的存在。而对于这些参展中青几代当代艺术家们来说,语言又是各种研究领域与工作路径的交汇点,这些关于语言的新旧作品即是构建在这些交汇点上的一个个亭子,从中几乎可以透视一切。
反观“闲言碎语”和“语言亭”两个展览,能看到策展两方力都图脱开单纯的艺术本体论的循环,而纳入更为智性化的文本与语言等形而上的用心,而这些尝试都将是20世纪以来哲学及理论上的“语言学转向”问题,以及艺术领域内对艺术与语言之间关系讨论的某种展览的例证。而借用古诗文中“参互成文,合而见文”的修辞说法,这两个展览可以看成是这一理念的两个部分,前者可以说是给与后者的一个案例分支,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归纳总结,两者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以此来表达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与语言的修辞意义。
Papaya Daily
这则短篇故事与一个题为“木瓜日报”的八卦专栏有关。十年来,这位记者一直为一份报纸撰写专栏。时间一长,这个每日刊载的专栏成了这份报纸读者们的心头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写的这些故事里其实掺杂了事实和虚构的内容,其中大多来自于不要脸的谎话。读者们难以自拔;他们需要点微不足道但又令人瞠目的奇闻异事来逃离日复一日的生活。他的编辑是个懒惰的老头,这个人才不管作者交来的东西是否属实呢。于是,他就把从陈年的报刊杂志里攒下的只言片语拼凑在一起,再添油加醋,毫无顾虑地编造起故事来。十年来,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名为“闲言碎语”与“语言亭”的两个展览,在开年之际分别由外滩美术馆和民生现代美术馆相继推出,但在相似的时间段,以及两个展览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艺术的语言和文本,彼此主题和内容上的相互勾连也是显而易见的。
“闲言碎语”以个人展览的方式呈现,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显然是意图通过展览,以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空间来进行考察,而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初衷,可能难免回避不了艺术观念之抽离和视觉语言被简化的困局。
《律法书店》是一件场地特定的装置作品,它将美术馆的礼品商店替换为一间书店,张奕满雇佣了律师刘宇昆作为“编目人”,完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律法”的概念,来专营与中国律法体系有关的书籍,观众可以任意选购。对于一些法律书籍,刘宇昆做出了显而易见的选择,而对于棋谱与诗歌节律,编程算法与游戏教程,城市规划与乐高搭建指南,物理法则与自然规律,社会规范与礼仪等的书目选择,则显示出了一位辩护实践人对于中国语境之下法则与规矩的自我认识。
而由10000份空白的报纸组成的纪念碑式的装置作品《无尽(夜晚)》,在灯光晦暗的展厅里折叠整齐的报纸散布在三楼展厅的每一个角落。报纸的形式来源于新加坡目前发行量最大,也是比新加坡共和国的历史还要久远的报刊《海峡时报》,它始终不断地报道、纪录和编排着正在新加坡发生的现实。艺术家将报纸刊印的图片和文字抹去,并通过直接的方式抹去了这些信息所传递的新加坡的现实,每个观众都可以带走一份空白的报纸,随意处置。而对于张奕满来说,《海峡时报》中所循藏的“新加坡”似乎就像一个对于他而言无法从中醒来的噩梦。
《木瓜日报》这是一件由文字组成的作品,艺术家把过去十五年来听到或者读来的一系列八卦逸闻组成了短篇故事,每一篇文字都被去掉了姓名、地点、日期、时间等出处,就好像是很难去验证的谣言一样,而整个短篇故事的核心是一位记者,他是张奕满创造出来的唯一作者。而名为《一切(百科)》是一件历时弥久的表演作品,整场表演持续在整个展览期间:展厅顶层里的一位朗读者,他或她拿着自己的手机,朗读着屏幕上网络每日推荐文章,朗读者通过每个页面上的链接跳转到下一篇文章,以此他或她不断地朗读下去,试图通过朗读来穷尽这世界上的一切,而众多词条间的跳转最终走向了离题的深渊,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宏大的、无法实现的,也永远不会完成的有关中国的虚构小说”。
张奕满的个展似乎提出了语言、文字对于现实生活的干预,质疑构成人类普遍的生活方式的各种规范,特别是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权威和机制,而展览本身带有讽刺性和黑色幽默的气质,可以被想象成一部也许永远不会写就的虚构小说的若干章节,构成了现实与虚构的中间地带。而就像评论家朱朱为此展开的讲座中所认为的:“以观念方式营造的作品,往往会患上阐释依赖症,这一类作品源自理论化思维的投射,现场呈现需要借助文献,通过自我解说及艺术评论的语言体系来阐释,才能补足其涵意……
作为作品本身,其可视性的物质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对于观念内核的实现度,因而‘视觉’和‘观看’仍然值得被讨论。”这些显然也是这个展览所带来的疑问。
而就在策展人李棋携手艺术家张奕满以概念艺术的姿态,以及极简艺术的感官,在外滩美术馆迎来了一场“闲言碎语”之际,位于红坊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呈现了另一场名为《语言亭》的群展,由鲍栋策划,集中了13位艺术家的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作品,以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所涉及语言的代表性实践为案例,来提供一个可以观察艺术与语言之间可能关系的立足点。
《语言亭》作为群展,难免涉及到众人的展品体量和位置经营的问题,而策划人长袖善舞地仅仅以底层展厅而得以圆融解决,观展路径不像外滩美术馆的逐层盘旋而上的纵向期待,而是以艺术家们的“语言工作”来横向分层:先把语言系统本身作为工作界面,对语言与意识形态、符号与概念、图像、物、技术以及不同语言系统之间关系来生发一种系统的批判与创造;其次是从具体语用现象入手,把语言作为有着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义负载的“现成品”来研究及使用;再次是在图像“语境”下的写作,使语言参与作品形式及意义的结构中,实验一种文图互衍的诗学。
因而诺大的一楼展厅得以形成首尾互联的回形结构,从徐冰被设计成可互动的新媒体作品《地书工作室》开始。《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用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文字”写成的一本读物,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为配合这本书,徐冰工作室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和中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文字,这时双语之间即可实现勾通与交流。此外,徐冰另一件三屏17分钟的动画,也是展览中人气最旺的段落,这件影像的立意来自于对“观远山庄”所藏的赵孟兆亘手卷这件传世之作的观看、分析与想象,而其中所有的书法作品来自书史学者白谦慎先生,艺术家试图来对汉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象的联想,使得这些角色在动画片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身份。
而中庭横陈着林天苗的纤维装置《凸起的文字》,林天苗近五年来一直在跟踪新女性词汇的,仅中文收集了1200多个了,英文几百个,主要来源于网络文化的传播,由单一的称呼,到认同自身身份多样性的称呼,由职业称呼,到身份称呼,再到形容称呼,演变为心理称呼,逐层深入发展着,心理、政治、社会等层面更细致入微准确地表述着发生在周边的生存生态。而展厅现场互相缝合的地毯上绣满凸起的各色来源于网络的新造词语,成为整个展览中颇为人瞩目的视觉之物。
而创作方式极其特殊的年轻艺术家陆平原,往往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或是展示自己的奇幻经历,这些故事常常诡异、奇妙,有时伴有恐惧。其艺术探索为当今艺术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故事”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陆平原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纬度。
在这座前后贯通的“语言之亭”中显然并不缺乏与策展主题相得益彰的鲜明作品,在没有赘述到的其它参展作品之中,语言在各个因素上都被从不同角度予以激活,从字、词、句子、段落,到字形、字音、字体与字意,再到跨语种关系与跨符号系统关系,语言从日常功用的背景中凸现出来,成为了一种可感的存在。而对于这些参展中青几代当代艺术家们来说,语言又是各种研究领域与工作路径的交汇点,这些关于语言的新旧作品即是构建在这些交汇点上的一个个亭子,从中几乎可以透视一切。
反观“闲言碎语”和“语言亭”两个展览,能看到策展两方力都图脱开单纯的艺术本体论的循环,而纳入更为智性化的文本与语言等形而上的用心,而这些尝试都将是20世纪以来哲学及理论上的“语言学转向”问题,以及艺术领域内对艺术与语言之间关系讨论的某种展览的例证。而借用古诗文中“参互成文,合而见文”的修辞说法,这两个展览可以看成是这一理念的两个部分,前者可以说是给与后者的一个案例分支,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归纳总结,两者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以此来表达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与语言的修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