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落实中年级学生预习要求的对策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科学安排学生的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使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预习到了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使预习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预习 现状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含着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教语文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预习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预习现状分析
  
  预习,就语文学科而言也叫课前尝试练习或提前阅读。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运用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能力,自己独立阅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课文。
  
  1、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于课外完成,老师没有过多的解释、说明,没有布置预习的要点、目标,也没有预习的具体方法,有的只是要预习课文的课题,这样布置的预习作业只是预习的形式而已,效果不会到位。
  
  2、在课内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往往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要求提得多,而时间却给得少,节奏走得快,学生的预习成了走马观花。很显然,这样的效果也不好。
  
  二、有效落实课前预习的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养成预习习惯。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落实课前预习,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恰当地引导、适时地帮助、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为了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下去,此时教师的“检查”就是一剂“长效药”。特别是将预习活动放到课外之后,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规范预习步骤,教给预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对老师而言,也能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理想境界。但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时,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
  对预习的课文,我要求学生至少通读课文三遍:初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新词,读懂大意;再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理清思路;三读课文,把握要点,推敲并概括文章中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于有疑处和精妙处还要不厌其烦地加以品读玩味,力争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标记。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预习中手、口、脑并用,自学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家长正确配合,参与预习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但是家长要怎样指导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把握。很多家长都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每当孩子做完作业时,家长就会催促孩子:“赶紧去把明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有些家长还严格监督孩子的预习效果,非让孩子把明天将要学到的内容完完全全地预习一遍,而且不是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而是让孩子完全自学。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非但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掌握得太多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全部掌握了,从而不再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就等于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即使孩子在预习时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从长远来考虑,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没有好处的。
  家长参与预习指导时,老师一定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把抓”,试图把所有的知识都弄懂,这样做要么会让孩子感觉学习很累,要么使孩子对听课丧失兴趣。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随着核心素养理论的普及,进一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探索,推动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理论落地,成为当前课改的迫切要求。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