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的江淮大地天蓝水清。在这片被誉为“江淮大粮仓”的广袤的黄地上,人们正沉浸在丰收和播种的双重喜悦中。
随着秋收全面结束,安徽垦区在夺得夏粮连续八年丰收后,又迎来了秋粮的好收成。据统计,安徽垦区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70971吨,比上年增长8.9%,其中小麦和水稻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9%和10.9%。
“粮食生产是垦区经济的基础,同时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是农垦肩负的使命。因此我们始终把这项工作牢牢地抓在手中”,对于粮食生产,安徽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文俊如是说。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自“九五”以来,安徽垦区就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全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和“玉米振兴”一系列高产创建活动中一直走在前列,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能种出千斤的产量,真是奇迹啊!”承包百亩土地的华阳河农场一分场职工许光的脸上至今还挂着丰产增收的喜悦。
华阳河农场座落在皖西南长江岸边,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小麦产量低、收益差,亩产一直没超过500斤。2010年,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把调整结构、主攻产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全面落实良种良法,加强技术服务,2011年全场种植的9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了415公斤,55户职工的2万亩承包地单产突破千斤,其中最高单产590公斤/亩,农场仅农业产值就达8362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
2011年安徽江淮小麦主产区遭受了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然而垦区种植的48万亩小麦产量仍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产近10%,单总产量全部实现了连续8年增长,其中夹沟农场连续9年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垦区确定的寿西湖、龙亢、潘村湖、方邱湖和夹沟等五个农场的万亩高产示范片全面实现亩产超千斤目标,良种率达百分之百。
垦区夏粮“八连增”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垦区注重依靠科技助推粮食增产。安徽垦区在粮食高产创建中,坚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连续五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开展“百场、千户、万人”农业科技培训行动,全面提升农工种田技术,同时采用“科技 管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常规实用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通过采取统一农机作业标准、统一供种、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统”的措施,将现有的粮食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全面落实到位,逐步形成了种植的模式化和标准化,实现了科技支撑由“单一技术”向“集成创新”转变。
几年来,安徽垦区以三个部级、二个省级和六个垦区确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场区建设为依托,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在沿淮各农场全面实施小麦万亩千斤示范片工程,全系统高产创建面积达40万亩,大面积高产高效示范作用正在显现,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点和闪光点。目前,全省农垦系统作物统一供种率和优质良种覆盖率全部实现了100%,种子包衣率90%以上,如今精量半精量播种、种子包衣处理、化学除草、平衡配方施肥、秸杆还田、深松免耕和飞防作业等新技术在垦区普遍得到了推广应用,种植业效益大幅提高,科技对垦区农业贡献率已达到61%。
——实施项目带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不断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徽垦区始终把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作为建设粮食核心示范区的战略工程来抓,逐步将土地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立足于垦区的长远发展,“九五”以来,安徽农垦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投资2.6亿元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十一五”以来又积极争取到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1.2亿元以及世行淮河重点洼地治理等项目3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0.3万亩,使全系统节水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达了85%,标准化路渠总长度达到2040公里,农田防护林5.1万亩。如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田园诗画般的高标准农田在垦区变成了现实。随着抗减灾能力的增强和大量先进适用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彻底改造了垦区传统农业,实现了由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良性发展。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增强农业产能积极性
2011年,从麦收到秋种,潘村湖农场第一管理区职工王乙全就不停地进项,收获着自己的喜悦。年初他通过农场农机管理部门,购买了液压喷雾器、深松机、大马力拖拉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五种新型农机具,总价185470元,其中享受了国家补贴61030元,农场叠加补贴15738元。他运用这些新购置的补贴机具在场内外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仅在农场内部开展的喷药、施肥、旋耕播种、深松、秸秆粉碎还田等作业面积就达到4800多亩,实现农机作业收入7万多元。2011年,潘村湖农场有35户职工家庭农场共购置各种补贴农机具113台,购机总额达到119.629万元,享受国家补贴40.852万元。
2011年安徽农垦共购置各类农业机械2259台,购机资金达4420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补贴资金1150万元,省级累加资金25万元,合计使用财政资金1175万元,增加农机总动力1.65万千瓦,受益职工1120多户,项目覆盖21个农场。方邱湖农场今年购置的W210型160马力联合收获机,喂入量达7kg/s,在亩产千斤小麦的地块一小时收割50亩,效率比过去提高一倍,农场今年麦收比去年提前了3天结束。目前全系统装备总动力已达50万千瓦,亩均耕地达0.96万千瓦,高出安徽全省平均水平158%,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89 %,高出安徽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农机装备水平的极大提升为安徽农垦现代农业阔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垦区千方百计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据统计,安徽垦区目前职工承包地每亩享受到的各种补贴近200元,2011年拨付各级各类惠农资金补贴近亿元,极大地减轻了职工种粮负担,提振了粮食生产信心。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1年秋收还没结束,天长市董建圩稻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宣有林,就一车接一车不停地往倮倮米业公司交售订单水稻。他欣喜地告诉记者,“有了倮倮米业的订单合同,粮食再多都不用愁,并且高于市场价五分到一毛钱一斤,这一季收入150万元不成问题,真是让我们省心!要在过去,借我十个胆子也不敢把承包地扩大到3000亩”。
倮倮米业是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一家稻米率先做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控制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了确保稻米原料的质量,倮倮米业从播种那天起,就给订单农户们提供了从种子到生产技术指导一条龙全程服务。通过订单农业的实施,企业的全程参与和技术指导,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在公司的掌控之中,公司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营销优势成功向生产、市场两头延伸,2011年倮倮米业实现订单3万亩。目前倮倮米业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企业和农户双赢为目的,通过“公司 中介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和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诸环节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2011年,倮倮米又投资3000万元,在天长市粮食产业园兴建了占地40亩,年加工5万吨稻米的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形成10万亩订单生产能力。
和倮倮米业一样,垦区省级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安徽雁湖面粉公司坚持用真情回报农户,麦收结束后就敞开大门,随到随收,不压级、不压价,现金结算,尤其对原粮基地的小麦,公司按照比同期市场价每吨高20-40元的价格收购,今年辐射原粮基地的农户达2000多户,到目前已收购农户小麦62000吨,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随着秋收全面结束,安徽垦区在夺得夏粮连续八年丰收后,又迎来了秋粮的好收成。据统计,安徽垦区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70971吨,比上年增长8.9%,其中小麦和水稻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9%和10.9%。
“粮食生产是垦区经济的基础,同时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是农垦肩负的使命。因此我们始终把这项工作牢牢地抓在手中”,对于粮食生产,安徽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文俊如是说。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自“九五”以来,安徽垦区就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全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和“玉米振兴”一系列高产创建活动中一直走在前列,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能种出千斤的产量,真是奇迹啊!”承包百亩土地的华阳河农场一分场职工许光的脸上至今还挂着丰产增收的喜悦。
华阳河农场座落在皖西南长江岸边,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小麦产量低、收益差,亩产一直没超过500斤。2010年,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把调整结构、主攻产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全面落实良种良法,加强技术服务,2011年全场种植的9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了415公斤,55户职工的2万亩承包地单产突破千斤,其中最高单产590公斤/亩,农场仅农业产值就达8362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
2011年安徽江淮小麦主产区遭受了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然而垦区种植的48万亩小麦产量仍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产近10%,单总产量全部实现了连续8年增长,其中夹沟农场连续9年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垦区确定的寿西湖、龙亢、潘村湖、方邱湖和夹沟等五个农场的万亩高产示范片全面实现亩产超千斤目标,良种率达百分之百。
垦区夏粮“八连增”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垦区注重依靠科技助推粮食增产。安徽垦区在粮食高产创建中,坚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连续五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开展“百场、千户、万人”农业科技培训行动,全面提升农工种田技术,同时采用“科技 管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常规实用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通过采取统一农机作业标准、统一供种、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统”的措施,将现有的粮食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全面落实到位,逐步形成了种植的模式化和标准化,实现了科技支撑由“单一技术”向“集成创新”转变。
几年来,安徽垦区以三个部级、二个省级和六个垦区确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场区建设为依托,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在沿淮各农场全面实施小麦万亩千斤示范片工程,全系统高产创建面积达40万亩,大面积高产高效示范作用正在显现,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点和闪光点。目前,全省农垦系统作物统一供种率和优质良种覆盖率全部实现了100%,种子包衣率90%以上,如今精量半精量播种、种子包衣处理、化学除草、平衡配方施肥、秸杆还田、深松免耕和飞防作业等新技术在垦区普遍得到了推广应用,种植业效益大幅提高,科技对垦区农业贡献率已达到61%。
——实施项目带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不断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徽垦区始终把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作为建设粮食核心示范区的战略工程来抓,逐步将土地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立足于垦区的长远发展,“九五”以来,安徽农垦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投资2.6亿元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十一五”以来又积极争取到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1.2亿元以及世行淮河重点洼地治理等项目3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0.3万亩,使全系统节水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达了85%,标准化路渠总长度达到2040公里,农田防护林5.1万亩。如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田园诗画般的高标准农田在垦区变成了现实。随着抗减灾能力的增强和大量先进适用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彻底改造了垦区传统农业,实现了由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良性发展。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增强农业产能积极性
2011年,从麦收到秋种,潘村湖农场第一管理区职工王乙全就不停地进项,收获着自己的喜悦。年初他通过农场农机管理部门,购买了液压喷雾器、深松机、大马力拖拉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五种新型农机具,总价185470元,其中享受了国家补贴61030元,农场叠加补贴15738元。他运用这些新购置的补贴机具在场内外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仅在农场内部开展的喷药、施肥、旋耕播种、深松、秸秆粉碎还田等作业面积就达到4800多亩,实现农机作业收入7万多元。2011年,潘村湖农场有35户职工家庭农场共购置各种补贴农机具113台,购机总额达到119.629万元,享受国家补贴40.852万元。
2011年安徽农垦共购置各类农业机械2259台,购机资金达4420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补贴资金1150万元,省级累加资金25万元,合计使用财政资金1175万元,增加农机总动力1.65万千瓦,受益职工1120多户,项目覆盖21个农场。方邱湖农场今年购置的W210型160马力联合收获机,喂入量达7kg/s,在亩产千斤小麦的地块一小时收割50亩,效率比过去提高一倍,农场今年麦收比去年提前了3天结束。目前全系统装备总动力已达50万千瓦,亩均耕地达0.96万千瓦,高出安徽全省平均水平158%,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89 %,高出安徽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农机装备水平的极大提升为安徽农垦现代农业阔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垦区千方百计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据统计,安徽垦区目前职工承包地每亩享受到的各种补贴近200元,2011年拨付各级各类惠农资金补贴近亿元,极大地减轻了职工种粮负担,提振了粮食生产信心。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1年秋收还没结束,天长市董建圩稻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宣有林,就一车接一车不停地往倮倮米业公司交售订单水稻。他欣喜地告诉记者,“有了倮倮米业的订单合同,粮食再多都不用愁,并且高于市场价五分到一毛钱一斤,这一季收入150万元不成问题,真是让我们省心!要在过去,借我十个胆子也不敢把承包地扩大到3000亩”。
倮倮米业是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一家稻米率先做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控制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了确保稻米原料的质量,倮倮米业从播种那天起,就给订单农户们提供了从种子到生产技术指导一条龙全程服务。通过订单农业的实施,企业的全程参与和技术指导,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在公司的掌控之中,公司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营销优势成功向生产、市场两头延伸,2011年倮倮米业实现订单3万亩。目前倮倮米业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企业和农户双赢为目的,通过“公司 中介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和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诸环节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2011年,倮倮米又投资3000万元,在天长市粮食产业园兴建了占地40亩,年加工5万吨稻米的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形成10万亩订单生产能力。
和倮倮米业一样,垦区省级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安徽雁湖面粉公司坚持用真情回报农户,麦收结束后就敞开大门,随到随收,不压级、不压价,现金结算,尤其对原粮基地的小麦,公司按照比同期市场价每吨高20-40元的价格收购,今年辐射原粮基地的农户达2000多户,到目前已收购农户小麦62000吨,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