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精神已然成为国内外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精神,是特定时代所凝聚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当代中国精神的建构和弘扬具有深刻且长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精神 中国梦 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薛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79-03
一、中国精神的历史内涵
(一)“精神”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个体都离不开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在强调人的状态、个人的追求,以及更高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时,无疑会融入与精神相关的语境意义,比如,穿得精神点,上课打起精神,学习雷锋精神等。即使是在当下,全国各省市在提升自我城市形象价值方面,也会塑造一些精神方面的内容,比如深圳精神,北京精神,山西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更多泛指并隐含了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提升信念意义的动力。
“精神”一词除了生活中常用之外,其概念也常见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许多学科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神”一词是分开来解释的。“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神”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的变化活力,把二者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精是载体,神则是精的表现形式。“精神”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里的精神是心的一种功能,它不仅统领人的活动,而且统管人的五脏六腑。《现代汉语词典》上讲精神,是按词性分别解释的。名词的精神是一种活力,比如精神饱满。形容词的精神则是活跃有生气,比如一双大眼睛很精神,或者要表达一个人长得好,英俊且身材好的话,可以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现代工具《百度百科》给出了详细的十种解释,大致也可归为人的内在意识和表现出的神志状态。一般意义上来讲,这些有关精神的解释倾向于指人的自我意识、思维状态、观念变化、和一般心理状态,是从更深层次,相对稳定地概括了人的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
(二)中国精神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精神的凝练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每一次的历史变革都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忘我的牺牲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回顾党的历史,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斗,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中国工农共军形成了以“实事求是、勇于斗争、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长征时期,在尤为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表现出百折不挠、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长征时期红军的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党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从弱到强大的精神保证。延安时期,红军在延安发展生产,自给自足,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西柏坡时期,这是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时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敌优我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着眼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形成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大战役胜利后,我们党在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时,体现了积极进取、善于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精神,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庆石油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结束了中国人依赖进口油的历史。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成,在竞技体育方面形成了“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奥运精神,在航天事业中形成的“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精神都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这些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凝练而成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更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召唤。
二、 中国精神建构的两个维度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社会及其人民特有的并构成他们独特个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民族精神是由历史和文化传统培养而成的,它源起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的特有形态。民族精神的形成是在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这种有别于其他的民族精神在价值认同和道德趋向上是独特的。在特定区域和时代跨度下形成的民族精神,最能表现其深度和张力的一种形式就是爱国主义。从历史来看,自农耕文明时期就孕育民族自我守护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王朝的更迭,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人的教化与被认同。爱国主义以国家为形态,以民族的发展为纽带,从最初的具体表现形态转化为高层次的、固有的观念形态,从而被中华民族所认同。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从列宁的定义来看,爱国主义的形成不是一朝即蹴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凝聚的情感无疑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的内在核力。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交融的国家。这样一个久经风雨,饱受沧桑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国主义的前提下,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凝聚在一起。中国古代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把个人的修养同治理和热爱国家联系在一起,历朝历代都涌现出爱国的英雄人物。比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妇孺皆知,明朝老将戚继光沿海抗倭,使得倭寇惊闻戚家军而丧胆,还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与日军的激战,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深深印入了每一个人的脑海。这些爱国英雄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后世的人们。爱国精神往往会在国家处在生死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会集中涌现,比如八年的抗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主义不仅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而且也构成了该时代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核心无疑是爱国主义,同样爱国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指出: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离开了爱国主义,中国精神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它的凝聚力。因此,中国精神的建构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正能量。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时代特有的集体意识,是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引领了时代进步的潮流。时代精神彰显了一个时代的先进内涵,体现了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社会风尚。黑格尔曾经指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它集中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精神生活的多种领域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得以体现,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
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需要改革,改革也恰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古人讲,变则通,通则久。在中国最早称谓的“变法”,可以说是现在的改革,如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近代康梁的“百日维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它们都是革旧鼎新的措施。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之路,既是探索之路,也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使中国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世界瞩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完善,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改革创新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变革社会的各种关系,最大程度地提升生产的动力。改革开放最先从农村土地承包所有制的改革开始,之后到深圳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再到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这样的改革不仅体现了制度上的自我完善,人的观念、人的价值取向也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改革创新仍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最大程度激发了代表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充满活力部分的知识分子,他们这一群体引领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在不断建设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坚持求实精神,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需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增强复兴民族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的召唤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地的变革和提升。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弘扬中国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涵盖精神文化或思想文化,而且是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也是某一社会特有的价值体系与思维方式。
“一种文化是由习俗、传统、理想与价值观念组成的相关网络。” 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仁爱”思想从个人道德的角度教化人,倡导建立和谐有序的礼仪之邦。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这样的道德伦理观念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不仅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素质,而且也是几千年来国家和社会价值的一个体现。比如,孔子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名言警句无
关键词 中国精神 中国梦 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薛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79-03
一、中国精神的历史内涵
(一)“精神”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个体都离不开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在强调人的状态、个人的追求,以及更高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时,无疑会融入与精神相关的语境意义,比如,穿得精神点,上课打起精神,学习雷锋精神等。即使是在当下,全国各省市在提升自我城市形象价值方面,也会塑造一些精神方面的内容,比如深圳精神,北京精神,山西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更多泛指并隐含了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提升信念意义的动力。
“精神”一词除了生活中常用之外,其概念也常见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许多学科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神”一词是分开来解释的。“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神”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的变化活力,把二者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精是载体,神则是精的表现形式。“精神”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里的精神是心的一种功能,它不仅统领人的活动,而且统管人的五脏六腑。《现代汉语词典》上讲精神,是按词性分别解释的。名词的精神是一种活力,比如精神饱满。形容词的精神则是活跃有生气,比如一双大眼睛很精神,或者要表达一个人长得好,英俊且身材好的话,可以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现代工具《百度百科》给出了详细的十种解释,大致也可归为人的内在意识和表现出的神志状态。一般意义上来讲,这些有关精神的解释倾向于指人的自我意识、思维状态、观念变化、和一般心理状态,是从更深层次,相对稳定地概括了人的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
(二)中国精神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精神的凝练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每一次的历史变革都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忘我的牺牲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回顾党的历史,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斗,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中国工农共军形成了以“实事求是、勇于斗争、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长征时期,在尤为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表现出百折不挠、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长征时期红军的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党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从弱到强大的精神保证。延安时期,红军在延安发展生产,自给自足,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西柏坡时期,这是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时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敌优我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着眼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形成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大战役胜利后,我们党在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时,体现了积极进取、善于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精神,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庆石油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结束了中国人依赖进口油的历史。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成,在竞技体育方面形成了“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奥运精神,在航天事业中形成的“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精神都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这些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凝练而成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更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召唤。
二、 中国精神建构的两个维度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社会及其人民特有的并构成他们独特个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民族精神是由历史和文化传统培养而成的,它源起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的特有形态。民族精神的形成是在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这种有别于其他的民族精神在价值认同和道德趋向上是独特的。在特定区域和时代跨度下形成的民族精神,最能表现其深度和张力的一种形式就是爱国主义。从历史来看,自农耕文明时期就孕育民族自我守护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王朝的更迭,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人的教化与被认同。爱国主义以国家为形态,以民族的发展为纽带,从最初的具体表现形态转化为高层次的、固有的观念形态,从而被中华民族所认同。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从列宁的定义来看,爱国主义的形成不是一朝即蹴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凝聚的情感无疑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的内在核力。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交融的国家。这样一个久经风雨,饱受沧桑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国主义的前提下,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凝聚在一起。中国古代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把个人的修养同治理和热爱国家联系在一起,历朝历代都涌现出爱国的英雄人物。比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妇孺皆知,明朝老将戚继光沿海抗倭,使得倭寇惊闻戚家军而丧胆,还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与日军的激战,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深深印入了每一个人的脑海。这些爱国英雄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后世的人们。爱国精神往往会在国家处在生死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会集中涌现,比如八年的抗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主义不仅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而且也构成了该时代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核心无疑是爱国主义,同样爱国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指出: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离开了爱国主义,中国精神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它的凝聚力。因此,中国精神的建构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正能量。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时代特有的集体意识,是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引领了时代进步的潮流。时代精神彰显了一个时代的先进内涵,体现了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社会风尚。黑格尔曾经指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它集中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精神生活的多种领域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得以体现,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
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需要改革,改革也恰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古人讲,变则通,通则久。在中国最早称谓的“变法”,可以说是现在的改革,如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近代康梁的“百日维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它们都是革旧鼎新的措施。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之路,既是探索之路,也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使中国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世界瞩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完善,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改革创新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变革社会的各种关系,最大程度地提升生产的动力。改革开放最先从农村土地承包所有制的改革开始,之后到深圳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再到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这样的改革不仅体现了制度上的自我完善,人的观念、人的价值取向也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改革创新仍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最大程度激发了代表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充满活力部分的知识分子,他们这一群体引领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在不断建设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坚持求实精神,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需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增强复兴民族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的召唤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地的变革和提升。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弘扬中国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涵盖精神文化或思想文化,而且是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也是某一社会特有的价值体系与思维方式。
“一种文化是由习俗、传统、理想与价值观念组成的相关网络。” 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仁爱”思想从个人道德的角度教化人,倡导建立和谐有序的礼仪之邦。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这样的道德伦理观念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不仅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素质,而且也是几千年来国家和社会价值的一个体现。比如,孔子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名言警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