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木子:通讯社对摄影记者的要求就是第一时间发出照片,所以我们在各地都会有线人,或者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并且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坦白讲,有些时候我并不是在冲突的最前线,因为考虑到人身安全,所以中国的摄影记者同国外同行相比,距离前线都是有一段距离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战地记者”的讨论,我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在战乱地区采访,危机四伏,但是有时候工作的热情会让你忘记身处危险之中。拍摄照片的同时,我也不断地被国外同行的专业技能以及作品所折服。他们勇敢而冷静,富有激情而且善解人意,像罗伯特·卡帕说的那样,“想要拍好,要离得近”。但是离得近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为了工作有些同行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在利比亚身亡的摄影记者蒂姆·海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和克里斯·洪德罗斯(Chris Hondros)。与战乱地区拍摄的那些照片相比,在这些地方工作的经历是更大的财富。摄影记者是幸运的,因为经历这个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同其他人分享。
现代青年:对于一个战地记者来说,你的人身安全是否会得到某些方面的保障?我看到你曾经拍摄的一张照片,是两个警察在袭击一个游行示威者,那个人已经浑身鲜血,从照片的角度来看,你是在近距离拍摄,当你拍摄这样照片的时候,会受到冲击吗?
李木子:会受到冲击。一般在冲突现场我们是站在示威者一侧,所以也容易成为警察的目标。有时候,记者还会受到两方的攻击。在冲突现场采访,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随着采访次数的积累,你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拍摄的位置,怎样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即使这样,被袭击仍然无法避免。
现代青年:从2011年开始你就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三个战乱国家工作,就你的所见所闻,战区中的民众是怎样生活的? 李木子:这三个国家虽然都处在动荡之中,但是动荡和战乱的程度有所区别。利比亚当时处于战争的白热化状态,国家由临时政府控制,人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武器泛滥,物价居高不下。在利比亚,人人都有武器,走在街上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背着步枪。擦枪走火的事也时有发生。但是,利比亚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每到黄昏,你会看到有人主动来到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赴叙利亚采访是2011年底至2012年初,当时大部分城市依然被政府控制。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可以说还算安定。但是当时已经开始出现自杀式爆炸袭击。自杀式爆炸现场惨不忍睹,满地尸块,被炸得不成样子的汽车,被活活烧死的袭击者的遗骸,还有血腥混杂着汽油和金属的味道,至今让我难忘。我相信这种自杀式爆炸袭击给民众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对于利比亚和叙利亚,埃及是一个处于动荡而非战乱的国家。在埃及,我参加过上百次示威游行的报道。基本上每个周五,都会有大大小小规模的游行举行。在这些游行示威中,很多无辜的生命不幸消逝。埃及在经历了2011年的1. 25大规模政治动荡后,社会秩序不如从前,治安很糟,物价不稳定,货币贬值。频繁的示威游行使埃及的旅游业也受到影响。很多民众甚至开始怀念过去穆巴拉克时期的埃及。总体来说,动荡的国家得不到发展,这是这三个国家的民众都不希望看到的。
摄影带我去了解这个世界
现代青年:你的父亲李玉谦老师也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你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想必得到了他的真传,在你看来父亲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李木子:记得在我小时候,身为记者的父亲经常在外奔波,我感觉记者是一份非常忙碌的职业。他也曾经给我讲起在老山前线的战地故事,但大都不是生离死别,现在想想,因为当时我年龄还小,他应该隐去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专门挑一些前线有意思的生活细节讲给我听。父亲勤奋,对工作的专注,一直以来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青年:新华社是我国的重要媒体,能有机会接触到事件的中心点,对很多记者来说是很向往的事情,你是怎样把握自己不掉进光与影的怪圈里?
李木子:人总是有功利心的,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责任是客观真实的报道。
现代青年: 2011年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目击了两场自杀式的爆炸,这样的场景对我们常人来说难以想象,在这样的高风险区你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过吗?支持你坚持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李木子:在中国这种国泰民安的环境下,很多人没有机会经历恐怖袭击,自杀式爆炸。但是两年在战乱地区工作,我参加的最多的活动是游行示威,其次就是各种葬礼。每次参加葬礼,见到生离死别,我也会扪心自问,自己会不会在某次采访中遭遇不幸。更多时候,在高危风险区现场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已经盖过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自己身为一个新华社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直以来使我坚持下去的信念。
现代青年:你觉得作为一个战地记者需要怎样的素质和心理准备?
李木子:我认为一个战地记者需要具有强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动荡地区采访,不仅要扛很重的器材,而且长时间处于神经紧绷状态。所以即使在这种很容易疲劳的状态下,作为一个记者你依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现代青年:你的摄影画报《战争与和平》,里面记录着你这两年来在阿拉伯国家所经历的战争片段,我想了解的是你的作品要传递给世人怎样的信息呢?
李木子:我想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视角,向读者还原战争中人们的生活,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希望身处和平中的人们,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我在经历过战争后,更觉得和平年代的生活来之不易,值得我们珍惜。
现代青年:每个国家记者的角度不同,价值观也不同,看待新闻的视觉就会不同。你自己在这一繁杂的现象中怎样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李木子:在我看来,新闻没有绝对的客观。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还原新闻现场的真实状态。在动荡的国家,新闻摄影不仅仅是纯粹记录民众的苦难,再苦难的生活也是生活,包含着生活的全部:痛苦与希望,觉醒与迷茫,愤怒与欢欣……
现代青年:我们知道你是位非常年轻的战地记者,你去战区似乎是主动请缨,当你在战区穿梭的时候,和你年龄相仿的人大都在国内享受着很好的时光,我想知道你有战争倾向吗?
李木子:我没有战争倾向。是我选择了记者这个行业,新华社给我去中东驻外的机会,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战争。这两年在中东驻外,我体会到了一个在战乱地区任驻外摄影记者的艰辛和收获。在炎热的中东,当很多同龄人在北京的某些写字楼里吹着空调上网的时候,我在催泪瓦斯的烟雾中穿行,试图躲过示威者的石块或者防暴警察的橡皮子弹;当夜晚来临,祖国的年轻人坐在北京三里屯的酒吧里谈笑风生的时候,我和很多外国记者可能在解放广场附近二星酒店的前台利用微弱的无线网卡信号传送图片。然而,这两年,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得到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