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观察。
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中性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0.37%,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出血性脑梗死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起效较快,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明顯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 探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24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401-02
出血性脑梗死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是当前临床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疾病,通常在患者脑梗死以后出现。因为脑梗死时期,患者缺血区的血管会恢复进行血流灌注,致使脑梗死的区域内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症状,经检查后显示出患者脑内原本低密度的地方会呈现出局限性高密度影[1]。出血性脑梗死对人体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致残会死亡的情况,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受到医学界专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是传统的中性治疗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进行治疗。本院将收治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传统的中性治疗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鉴于给予患者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对其治疗具有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8∶16。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15)岁。从患者发病直到确诊的时间在1h-75h之间,平均时间为(30±5.48)h。其中,有15例患者入院时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10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7例患者出现偏瘫加重,8例患者出现失语,5例患者出现感觉障碍,9例患者出现癫痫性发作症状。给予所有患者CT头颅检查后,均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
将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症确诊时间等一般资料中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传统的中性治疗。给予患者脱水治疗,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予以高级生命支持。即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50ml的20%甘露醇,3次/d,治疗时长为8个星期。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具体对策如下:于患者确诊后10d予以患者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将舒血宁注射液10ml加入到300ml的生理盐水内。10d后给予患者口服舒血宁片代替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3次/d,3片/次,治疗时长为8个星期[2]。
1.3 疗效评定。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感觉障碍和癫痫性发作等临床症状,从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等四个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痊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均已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的计算总和。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不同的方法治疗后,于8周时进行CT检查,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0.3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近几年,医学界总结了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患者出现脑梗死症状后,如果梗死区的脑组织出现水肿,会形成一种压力对脑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造成影响而致使血管淤滞,从而发生出血性坏死的情况。而当脑水肿逐渐消退之后,受压迫血管内的血液会再次灌流,但是血管内皮细胞因为缺氧和缺血,通透性较之前有明显增加,因此血液再次灌流时可能会出现血液渗出的症状,最终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3]。第二,患者出现脑梗死症状后,其梗死区周围会建立起代偿性循环,致使缺血区域血管内的血液灌流量过大,导致红细胞随之漏出血管。第三,若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或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的相关机制都可能造成已经闭塞的脑血管的栓子出现崩解、溶解、碎裂或移动等症状,从而导致脑血管内的血液从已受损的动脉血管内漏出。
当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已经确诊以后,必须马上停止给予患者扩管药、扩容药、溶栓药和抗凝药,避免发生出血症状加深的状况。针对出血性脑梗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必要的脱水剂治疗,将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并发肺部感染等症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4]。再通过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给予患者相关的脑细胞的保护剂,再实施全面的治疗方案。
本院将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传统的中性治疗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采用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患者例数均多余对照组,无效例数少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过一系列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方式的有效实施,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感觉障碍和癫痫性发作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使患者脑部血流量得到增加,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与出血吸收,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出血性脑梗死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起效较快,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盘锡斌,黄诗勤.出血性脑梗死33例临床诊治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18-619
[2] 刘劲松.出血性脑梗死的60例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468
[3] 李玉莲.出血性脑梗死80例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46-47
[4] 韩立波.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7-558
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中性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0.37%,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出血性脑梗死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起效较快,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明顯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 探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24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401-02
出血性脑梗死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是当前临床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疾病,通常在患者脑梗死以后出现。因为脑梗死时期,患者缺血区的血管会恢复进行血流灌注,致使脑梗死的区域内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症状,经检查后显示出患者脑内原本低密度的地方会呈现出局限性高密度影[1]。出血性脑梗死对人体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致残会死亡的情况,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受到医学界专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是传统的中性治疗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进行治疗。本院将收治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传统的中性治疗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鉴于给予患者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对其治疗具有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8∶16。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15)岁。从患者发病直到确诊的时间在1h-75h之间,平均时间为(30±5.48)h。其中,有15例患者入院时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10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7例患者出现偏瘫加重,8例患者出现失语,5例患者出现感觉障碍,9例患者出现癫痫性发作症状。给予所有患者CT头颅检查后,均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
将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症确诊时间等一般资料中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传统的中性治疗。给予患者脱水治疗,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予以高级生命支持。即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50ml的20%甘露醇,3次/d,治疗时长为8个星期。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具体对策如下:于患者确诊后10d予以患者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将舒血宁注射液10ml加入到300ml的生理盐水内。10d后给予患者口服舒血宁片代替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3次/d,3片/次,治疗时长为8个星期[2]。
1.3 疗效评定。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感觉障碍和癫痫性发作等临床症状,从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等四个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痊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均已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的计算总和。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不同的方法治疗后,于8周时进行CT检查,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0.3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近几年,医学界总结了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患者出现脑梗死症状后,如果梗死区的脑组织出现水肿,会形成一种压力对脑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造成影响而致使血管淤滞,从而发生出血性坏死的情况。而当脑水肿逐渐消退之后,受压迫血管内的血液会再次灌流,但是血管内皮细胞因为缺氧和缺血,通透性较之前有明显增加,因此血液再次灌流时可能会出现血液渗出的症状,最终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3]。第二,患者出现脑梗死症状后,其梗死区周围会建立起代偿性循环,致使缺血区域血管内的血液灌流量过大,导致红细胞随之漏出血管。第三,若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或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的相关机制都可能造成已经闭塞的脑血管的栓子出现崩解、溶解、碎裂或移动等症状,从而导致脑血管内的血液从已受损的动脉血管内漏出。
当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已经确诊以后,必须马上停止给予患者扩管药、扩容药、溶栓药和抗凝药,避免发生出血症状加深的状况。针对出血性脑梗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必要的脱水剂治疗,将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并发肺部感染等症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4]。再通过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给予患者相关的脑细胞的保护剂,再实施全面的治疗方案。
本院将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传统的中性治疗和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采用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患者例数均多余对照组,无效例数少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过一系列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方式的有效实施,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感觉障碍和癫痫性发作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使患者脑部血流量得到增加,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与出血吸收,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出血性脑梗死中性治疗联合舒血宁治疗,起效较快,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盘锡斌,黄诗勤.出血性脑梗死33例临床诊治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18-619
[2] 刘劲松.出血性脑梗死的60例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468
[3] 李玉莲.出血性脑梗死80例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46-47
[4] 韩立波.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