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石头记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kaizh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 碓
  我已經忘记我们村在1975年通上电之前,乡亲们是如何把稻谷碾成米的了。难道都是用石碓?这好像不可能,用小小的石碓一点一点地舂米,那要费多少人力,岂不是每家都要有人专司其职?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电在进入农户之前,其实早已通到乡镇(公社),从而使那里一些企业的机器能运转起来。
  但我们村庄里的石碓一直都存在,即使通上电有十多年了,它还可以备不时之需。那就是如果遇到一连好多天停电,人们无法去碾米厂碾米,便临时用石碓舂点米救救急。另外,如果谁家想用米粉做些米糕、米粑尝尝,就更得用它把米粒舂碎。尤其是到了每年的三月初三,村里几乎家家都要做蒿子粑,就是把糯米浸泡后放到石碓里舂成面团,加入采来的新鲜茼蒿,糅在一起,贴在锅里烤熟,吃起来会感觉非常香糯而又有筋道。
  那石碓带着它那木架子,就放在村中一间公屋的“大厅”上,乍一眼看上去,简直就像一辆小型手扶拖拉机。只是它的上面有一块跷跷板式的东西,前端插一尖石,尖石随着踏板的踩踏,一起一落,落便落在石碓里,可以作用于其中的谷物,将其砸成齑粉。我们小时候,几乎天天都要在石碓架上玩耍,爬上爬下,打打闹闹,是十分开心的。
  石碓本身是用一整块的大石头挖空,形成一个石窝窝,埋在地里,只露出一截圆口。但奇怪的是,我偶尔也会在村外的山野里遇见一只废弃的石碓。它像一只巨型石缽搁在山坡上、草丛里,成了一无用之物,里面甚至积满了雨水,长出了荒草,更显出山野的荒凉。当然,我们这些小孩子偶尔也会来到这废旧石碓上玩,把捡到的已燃掉引信而没有爆炸的鞭炮放在上面,用石头把它砸响;或者捉一两尾小鱼、青蛙放进去养,但最终也忘记再去探看它们是否已经长大。
  我上学的一条路穿过一片缓坡原野,遍地的庄稼和“野生”植物都十分茂盛,春夏天翠绿一片。在一道丘梁上,奇迹一般也出现了一只废弃的石碓,似乎以前没有,而是突然出现的。而且,石碓边上还长出了一株高高的向日葵,微微地倾侧着,结出了金黄的如火焰般的花盘,这更衬托出这石碓有几分奇异,因为整个山野都是绿色,只有这一株向日葵黄得那么明艳。
  这只石碓是谁把它搬来的,搬到这里来干什么?用它储水吗?
  好像也储藏不了多少水。它那么沉重,搬它的人费这个力气干什么?我一直心存疑问,直到很久,才在小伙伴们当中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是阿玉用头把它顶来的。阿玉?阿玉不是死了吗?再说石碓那么重,谁能顶得动?有个小伙伴告诉我:就是阿玉,他在死之前把这石碓顶来了。我忙问怎么回事,阿玉是跟我们差不多大的一个伙伴,因为先天性心脏病不治而病故了,就在一年前。那个伙伴告诉我,他们有一天相约来这里打野仗玩儿,也约了阿玉,阿玉是答应了的,而当他们三五个伙伴来到这片丘岗上趁着月色微明,玩了半天,也不见阿玉过来,他们便扯开了喉咙呼喊:阿玉——阿玉——,喊了好久都没有回声,最后却听见一声回答:哎——结果他们看见阿玉头上顶着一只箩筐似的东西从村里往这边赶来,那箩筐上面大,下面小,但阿玉顶着它却毫不费力……但奇怪的是,等他到了眼前,他的头上并没有任何物件;而更奇怪的是,不久这里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只石碓,而且长出了一株向日葵……
  阿玉的家就在村上放石碓的“大厅”一侧,他从小都像只皮猴一样,攀爬在石碓架上,可没少从上面跌落下来……
  石 砧
  石砧就是捣衣石。过去洗衣服没有洗衣机,几乎家家都要把衣服拎到河流和池塘里人工浣洗。而要把衣服洗干净,不仅要打肥皂、泡洗衣粉,还要反复在清水里“投”几次,每次还要用棒槌把它反复捶打,这样让水把脏物洗尽,自然就清洁了。所以在乡村的池塘边,我们总会看见安有一块块跳石,也就是砧石、捣衣石。这些石块形状不一,有的稍大,有的稍小,但大多是麻石,有的还粗糙不平,有的已被磨得平整光滑了。
  几乎所有的乡村妇女,都会长年累月(有时甚至是每天)与这些砧石打交道。她们把拎来的衣服堆在砧石上,而自己蹲在末端,或赤脚站在水里,把那衣物一件件打上肥皂(如果没有在家做这些“前期工作”的话),然后放在石上反复搓揉,揉好了又展开撒向水面,浸透了又收拢到石上,用棒槌翻来覆去地捶打,直到在水里“投”清,才算洗好一件衣物。这样把全家的衣服浣洗一遍,怎么也得花两个小时。有时要洗大件如被子、蚊帐等,还得有人帮忙。遇到农忙时节,白天,妇女们要和全家一起参加紧张的生产劳动,只有在夜里,家里人都休息了,她们忙完别的家务,才有时间把衣服拎到塘边,于是那清脆的捣衣声在寂静的夜晚那幽暗的塘面上回荡,显得格外响亮、清脆,会冲破夜色,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捣衣声是中国诗歌里一个常见的意象。因为捣衣代表着日常生活,代表着家乡和亲人,会特别引起羁旅诗人的乡愁。最著名的是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的末两句采用的是浣衣女的视角,而融入的却是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天下所有离别的同情。而首两句,绘出了一幅多么动人的“音画”。天上明月虽然只有一轮,但可以在水中化为千千万万,仿佛依傍在每一个浣衣的妇女身边,那月色也融进了清冷的泉水,撩起的水花水珠闪射着淡淡的银辉。这是每一个在月夜浣洗过衣服的女性都不难体会到的美好情景。
  但实际上,浣衣未必都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刚才说了,许多农家妇女都是在繁忙的生产和家务劳作之余,才挤出休息时间,赶忙提着衣物走向池塘,走上自己熟悉的一块跳石的。她们实际上是在与疲倦作斗争,她们用一声声捣衣的脆响战胜了劳累和艰辛。其次,她们夏天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因为夜晚的水面是蚊子最喜欢待的地方,而夏天裸露的肌肤也正好被它们下口。还有,一到深秋,池水变寒,赤脚站在水里,寒气渐渐漫遍全身;而到了冬天,手更是被冻得通红,这些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每到秋天,那捣衣声也似乎变了调,变得凄楚起来。这在古诗词里也可以看到,如李商隐的《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一诗中有句:“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半夜砧。”想想看,荒城夜砧,那滋味儿也够让人觉得孤独了吧,这还是夏日关外;而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则有一句直击人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仿佛更让人不忍闻听。   但是,捣衣在洗衣机普及以前总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池塘边的砧石,也是我们这些生长在乡村的人熟悉不过的事物。那些妇女挥着棒槌捶打衣物,那种狠劲儿简直让人疑心她与砧石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仇。但我们男孩子却不是这样,一开始学游泳,只敢在池塘边的浅水处拍水,还要用手抓着杨树根和这石砧才觉安全。而一旦觉得技艺大长,我们学会了潜水、跳水,便会把这砧石当作高高的跳台,站在上面跃跃欲试,然后勇敢地纵身跳入深水。而春水泛涌时节,池满塘溢,我们也会借一块长长的砧石作为立足点,伸出长长的钓竿,欲从水中钓起一点微小的喜欢和打一顿牙祭的希望。由此可见,这些砧石楔入我们生活之深。
  这么说,捣衣石已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但砧石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偶尔也会给我们造成悲剧。那就是,如果它没有被放稳当,容易造成浣衣人失足落水,或欹侧碰伤人腿脚。这似乎还是小事,落水了,再爬起来就是,最多只会弄湿了衣衫,吃一口水。但在稍稍特殊的情况下,也有落水者再也没能爬上来,那就造成一个大大的悲剧,造成一个家庭的破碎。我在讀小学时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走到邻村,看见许多人在往田野中间的一口池塘奔去,并纷纷嚷道“淹死人了,淹死人了”。我也赶过去,却只看到一口椭圆形的池塘注满了春水,水面差不多平了堤埂,溺水的人已经被抬走,而那水却纹丝不动,只有塘边上的一块砧石倾斜入水。原来溺水的是个孕妇,她来洗衣,却没发现那砧石已被流水冲得松动,不太稳当了,所以一站上去便身子倾侧掉进水里,而周边恰好没有人可以施救,两条性命便这样被无声无息地夺去,而丧妻的男子从此二十多年都一直做鳏夫,直到中年以后才续弦。可以想见,他对那块砧石该是充满怎样的仇恨。
  碌 碡
  其实,不应写作“碌碡”,而应写作“石磙”,因为在我家乡,从来都把碌碡叫做“石磙”。
  现在的孩子大约已经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农具,在当年的农村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些农作物如豆秸、麦秸,必须用它来碾压才能使谷子脱落下来。拖拽碌碡的一般是牛只,这样就省了人力——如果靠人力来脱谷是很费劲的。
  所以它又叫碾子。不过,在我印象里,碾子是放在磨盘上给谷子脱壳的,而碌碡就直接置于打谷场的地上。平时一无所用,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疙瘩——花岗岩石,只有当谷物登场,它才会活起来。
  我村子里的打谷场上大约有一只或两只碌碡,圆筒状,一头较为粗壮,一头略为细点,而身上还开凿出一道道深深的石棱或者说凹槽。为什么两头不一样大,只有当你看见老农赶着牛拽着碌碡在打谷场的豆麦秸上一圈一圈转圈时,才会明白:大头朝外,小头在里,这样就有一个中心,自然就能转成一个个圆圈。而碌碡上的棱槽,大约是避免平板一块,易把谷物压碎吧。没想到,看似那么粗笨的一个石磙子,它身上也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哩,这当中凝聚着多少代农人的智慧!
  碌碡是一整块岩石雕成,而且比较沉重,要拖动它,总要有个抓手,总不能将它直接套上绳子,于是聪明的农人就给它加一个外框;外框的两头中间各安一截榫头,同时在碌碡两端凿出卯眼,这样榫头可以插入卯眼里,就可以用外框带动碌碡了。一切就这么简单、实用,中国的许多农业科技都这么朴素。
  乡村里生活单调,遇到了老农用碌碡碾谷子,我也会看上半天,看他擎着鞭子叱着牛,觉得那姿势也是那么美。没有谷子可碾的漫长日子,碌碡闲置在那里,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也会推动它玩,或者试图几个人合力抬起它,以此比赛膂力。听说数十年前我们的祖父辈个个身强力壮、膀大腰圆,他们有时玩闹起来,也喜欢比试力气,有人把辫子朝脖后一甩,就能够抱起碌碡,甚至还能走上几步。可是到了我们这一辈,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难道我们都退化了么?这真令人沮丧。
  逢到脾气好的老农碾谷,不仅容许我们看,甚至连调皮的小孩试图跳上滚动的碌碡也不太阻止。站在碌碡上面要想不摔下来,就必须不停地倒腾双脚,跳起、落下,落下、跳起,不能踩错了步子,这样才能保证他总是站在碌碡凹槽的棱上,可以此显示他的灵巧。而有一次差点就酿成了悲剧,一个小孩不慎滑落下来,眼看碌碡就要碾到他身上,但那拽碌碡的老牛仿佛长有后眼,竟奇迹般地适时地停下了,众人一声惊呼后都长吁了一口气,个个心里和那孩子一样对那头老牛充满了感激(我觉得真该给这老牛磕个头)。
  长长的冬天,弃置在打谷场上的碌碡无人问,真成了废石一块。只偶尔有人蹲在上面一边吃饭,一边晒太阳,间或有人把牧放的牛拴在上面。千百年来在农村大约都是这番模样,起码在宋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里就看到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得门前路,移系西门碌碡边。
  古时一家一户的打谷场应该是很小的,往往只是房舍旁的一小块地,不似生产队里的打谷场那么阔大,所以,那时候碌碡往往放在自家门边不远处。
  现在,乡村里估计已经没有人再用碌碡了,也就是说,它的使命已经结束。对此我并不感到惋惜,而是感到高兴。
  石 磨
  由碌碡我想到石磨,因为它们与碾子都有些相似。只是碌碡是生产工具,而石磨应该算是农家的生活用具,碾子似乎可以两者兼之。但在我的印象里,碾子多用于北方:一个大场院里,一盘庞大的圆石被削平,凿刻上细细的棱槽,上面再置放一个石碌碡,推动那碌碡,可将平铺在石碾上的谷子去壳。石磨盘有些不同,它有时也用于给谷物去壳,但更多的是将已去壳的谷物碾成齑粉,而它的体型也比碾子小得多,而且是上下两片,且是放在一个木架子上。
  不知是谁发明了磨盘,但我觉得其功可与神农、大禹媲美。因为有了磨盘,人类才不会吃带壳的谷物,才可能做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力与智力才会提升一大层次。我想这应该是数万年前,至少是一万年前的发明。最初肯定是找两块平整一点的石块摩擦碾轧谷物以去壳,而后是用一根轴从中心位置将上下两片石块连接起来,这样转动起来既稳定也更便捷些。我相信同发明其他物件一样,人们是通过逐渐摸索、改进而后才普遍使用开来的。但起码到了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石磨已基本定型则可以肯定。因为传说遭遇那场大洪水之后,人类毁灭殆尽,只有少数孑遗,甚至只剩下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只得打破原先朴素的血亲不婚观念,伏羲决定和妹妹结为夫妇。但伏羲认为究竟能不能这样做还须问问天意,遂与妹妹商议以石磨为验。他们将两片石磨搬上山顶,然后同时将之往山下滚动,如果那两扇磨盘能够在滚落的途中或终点自行吻合,则是天意允许他们二人成婚,否则不能。结果不言而喻,那两片磨盘滚着滚着就合在了一起,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类。   当我在村里听到小伙伴讲到这个故事,感觉是无比的庆幸。我不禁对人类的远祖伏羲以及女娲他们,充满感恩之情,就是对石磨也感觉亲近。正好我们常来玩耍的公屋厅堂廊檐下就放着一架石磨,我们常常围绕它做游戏,喜欢在上面打牌,甚至制造各种泥巴玩具,现在想来这不啻是在一位十分古老的老人身边嬉戏。
  但那时却很少有大人用到它,这架石磨放在那里,似乎也就是一块石头。因为那时人们能勉强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哪里还能讲究吃得“精细”或吃出花样?但到底农村政策还是变了,粮食逐年多了起来,这架长年不转的石磨也转动起来了。这家要在上面磨豆子做豆腐,那家也要在上面磨米粉,还有的要磨高粱等等,石磨每隔几天都会欢快地旋转,传出呜呜咙咙的摩擦声,廊檐下也不时地传出些欢声笑语,村子里终于才有了一些生气。尤其是到了初秋,地里的辣椒红了以后,石磨更加忙碌起来——我们那里不像北方人喜欢把辣椒摘下来结成串,挂在栏杆上风干,一年中任何时候想吃就揪下一两颗佐餐;我们是先将辣椒在水里浸一浸,然后把它放进磨盘里磨碎,变成很稠的辣椒糊,盛进陶钵,撒上盐,像晒酱那样晒一晒,便可以食用一年。因为家家都如此办理,用石磨就得排队,当然也不需派人守在那里,互相转告一声即可。
  我多次参加磨辣椒的劳动。不是推石磨就是往石磨里填辣椒。那磨盘的上片一侧凿有一个圆洞,可以楔入一截木头。木头外端也穿了孔,石磨的推手正好有一个垂直向下的尖喙,将尖喙插入木头的孔里,就可以推着石磨转动起来。推子呈“丁”字型,“丁”字上面那一“横杠”的两头再拴一根绳子,吊在空中一根梁上,推手就不用始终端着。辣椒一放进去,两片磨盘中间有物间隔、顶着,推起来比较轻松;待到辣椒磨碎,磨盘也变得沉重起来。我常常是一开始满有兴味参与这一劳动,但推了一会儿就感到臂酸手软,便嚷嚷换一种“工种”即“喂”辣椒。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当观察到石磨里的辣椒都磨得差不多时,便用铁钎戳起一串辣椒,待石磨那插有圆木的位置转到眼前,就抓住那圆木,向上一抬,迅速将辣椒填入,合上磨盘那石磨就又悠悠地旋转起来。要点是要上下合榫,错开来一转,磨盘有掉下来的危险。当然这样的事很少发生。只有推过石磨的人,才知道这活儿看起来轻松,甚至“好玩”,其实不然。在电磨进入农村以前,农家碾磨食物几乎都用人工石磨,特别是制作面粉,那工作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开面粉或面条店的人家,那一般会养一头驴子,让驴子拉着转石磨。据说,为了让驴子干活踏实,还要用布把驴子的眼睛蒙上,这样它不知道转了多少圈,也就减少了烦躁。
  石磨用得多了,没两年,它的齿即棱槽就被磨平了,母亲就会请石匠师傅来凿。其人我叫他“新合姐夫”,其实他跟我一个姓,不知为何叫他姐夫;只知他也读过几年私塾,肚子里装着一些古时候的传说,我放学回家来,看着他戴上花镜,一板一眼一錾一凿地开出新槽,就蹴在一旁跟他絮叨,听他讲些陈年往事。送走了他,我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是你请人来开磨齿,石磨不是放在公屋,為大家所用么?母亲答道:不是,这石磨当初是我们家的,土改时分作与另一家共有,也就是说有一半是我们家的。哎呀,还有这事!原以为是公共财物的石磨竟是我家的(起码有一半是)。我的心里顿时五味杂陈,祖上遗物,不知凝聚有先人多少的手泽,有多少亲人的光阴是从那磨眼里流走的,思来不禁怅惘。
  这真是一盘“飞来的石磨”了。但时间过得是太快了,就在得知这石磨是祖上故物没几年,我也告别了童年,彻底走出了乡村,再也没有见到这盘石磨。现在也不知道它归于谁家,即使还存在,乡亲们大约也早已不用它磨食物了吧。希望它依然完好,以见证过去的漫漫时光、悠悠岁月。
  责任编辑:魏建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3个月和6个月糖尿病病程大鼠颌下腺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16只作为对照组,32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Ⅱ型糖尿病模型,选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6只给予胰岛素处理作为治疗组,另外16只作为糖尿病组。在造模后3个月和6个月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腹腔采血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并取颌下腺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空腹血糖:糖尿病组空腹血糖较同期对照组升高,且造模后6个月高于造模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醋酸林格液和成分输血对创伤伴失血性休克兔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醋酸林格组(AR组)、成分输血组(CR组)。将各组实验动物麻醉后制作双侧股骨干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模型,C组不复苏,AR组和CR组造模成功后1 h,分别输注醋酸林格液和成分血血浆与浓缩红细胞(PRBC)1∶1进行复苏,复苏维持收缩压在90 mmHg(平均动脉压50 mmHg)左右,脉压≥30 mmHg,尿量≥0.5 ml/(kg·h)。分析比较3组动物在放血前
目的旨在通过荟萃(meta)分析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ZFAS1在肿瘤中的预后价值,并分析ZFAS1表达水平与癌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ZFAS1”、“LncRNA ZFAS1”或“long non-coding RNA ZFAS1”、“cancer”和“tumo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等数据库获得LncRNA ZFAS1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目的系统评价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全面搜集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涉及19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CD4+/CD8+(MD=0.33,95%CI:0.29~0.36,Z=20.19,P<0.00001)、IgA
1936年,延安叫肤施。  黄土高原深处的肤施,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这片土地上,秦、汉设置高奴、定阳,南北朝设置广武、临真,隋改为肤施。肤施,来源于清凉山万佛洞中刻画的尸毗王割肤饲虎鹰的佛教故事,肤施就是“施肤”。宋、金、明、清数朝,这里均属延安府。  1936年夏,中共中央率领红军落脚陕北保安。而在肤施地盘上,则驻扎着东北军王以哲的部队,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对象。早在1936年1月2
期刊
目的分析P2Y12受体拮抗剂的中国、美国和欧盟药品说明书之间的差异,为加强药品说明书的管理、指导临床安全合理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已上市的4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中国说明书及美国和欧盟原研药说明书,将说明书中各项内容列成Excel表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P2Y12受体拮抗剂的中国说明书,与美国和欧盟相比,存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关键安全性项目标注不够详细及警示语缺失等问题。结论我国P2Y12受体拮抗剂的药品说明书需进一步完善,建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视说明
望 月  父亲坐在水塘边上,一会看天上的月亮  一会看水里的月亮。我看不清他的眼睛  一个喜欢望月的人,其实也  害怕另一个人进入他的目光  我找块石头坐下跟着他望月  我们默默地,一句话也不说  看到天上的月亮被云层遮蔽  看到水中的月亮结满冰霜  父亲的大山  一级一级攀登,顶峰就在眼前  他发现挺立着自己高度的山峰  却在一只雄鹰的翅膀下  放低自己的身段……  “岁月一年一年,拉低我的海拔
期刊
在沙漠里种荷  在沙漠里种荷,在石头上  或今晚的月亮上  心,就像种子  步步生莲,以我为莲  其实,更喜欢是漆黑夜晚  脚下皆是淤泥  一场风暴吹打过来  我的莲花,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在星辰上种荷  在白羊座或射手座的银河两岸  在北半球,和遥远的大海上  那荡漾的一万亩红的白的花朵  将在六月的泪水里怒放  在谁眼里摇曳  你看不看得见?  这个在沙漠里的种荷人  荷锄,背着一场失败的爱情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单项及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620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各患者上述5项指标。分别将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肝癌治疗后缓解组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组检测结果进行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分析。通过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评估5项
目的运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中铅镉含量。方法微波消解前处理样品,优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实验条件,对黄芩、桔梗、连翘和五味子等中药中铅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14x+0.0039,相关系数为0.9995,测量范围在0~100μg/L,回收率93.4%~106.8%。镉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58x+0.00104,相关系数为0.9998,测量范围在0~20μg/L,回收率92.7%~107.6%。4种中药均检测出铅镉。结论采用微波消解预处理及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中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