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寝室里略显凌乱,但早已洗过的那套表演服装则整齐的挂在屋子中间的吊绳上。她们刚刚“补觉”起床。因为是最后退场,她们8月9日早上4点半才返回学校休息。8月9日晚,在京郊的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记者见到了北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女孩。
在开幕式运动员入场时,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在“鸟巢”中心区域的边缘以及中间,站了一圈儿欢快跃动的白衣女孩。从希腊运动员第一个入场一直到中国队最后就位,在204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代表团入场过程中,她们一直在跟随不同的音乐节奏跳动。尽管大屏幕上很少有她们的画面,她们却是开幕式中最辛苦的。
她们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她们的表现一样地令人感动。
为防晒“全副武装”
女孩们都是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很健谈,说起开幕式依然兴奋不减。但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渐渐了解到,支撑她们在开幕式上光彩夺目那一刻的,则是长达四个月的艰苦训练。
这些女孩儿都是去年11月份报名后经过层层筛选留下的。开始,只是在学校进行一些简单的形体训练。真正开始排练开幕式的节目则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的。由于要接受奥组委的统一安排,她们要到不同的地方去训练。有的地方非常远,有时甚至要凌晨两点起床。有的怕起不来干脆不睡觉,一直熬到集合时间。繁重的训练对于这些从小在家里没有吃过多少苦的女孩子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整个4月份,这群女孩一直在清华大学东大操场集训。根据计划,她们要训练3套方案。4月的北京正是风沙最重的时候。女孩们却要站在毫无遮掩的大操场上一套套方案轮番训练。考验她们的有时除了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风沙,还要忍受阳光的照射。正是爱美的年龄,女孩儿们谁都不想把自己晒成个“包公”,但训练却不能有丝毫耽误。
祝海宁是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航空系2007级学生,她参与了奥运会开幕式上《梦想》篇章中“笑脸”的演出,并且是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标兵,她给记者拿出了一块当时训练用的方巾,将其对折,蒙在脸上,再从后面系上。猛一看,倒有几分侠女气概。这是她们为防止风沙和日晒,不得已想出的办法。除此之外,每次训练她们还要戴上帽子,脸上涂上防晒霜,手上戴着长手套,以保护胳膊不被晒黑。“那个时候我们是‘全副武装’”。祝海宁笑着说。在清华大学的排练中,祝海宁和同伴们每人发了一把红色的道具伞,这把伞就是开幕式上“笑脸”的雏形。寝室一角放着一把曾经作为替代品训练用的大红伞。在开幕式上真正拿到的“笑脸”伞要比这个小很多,却要重很多。
在清华大学训练时,女孩们每天中午都在一个专门的食堂吃饭。4月份的天气已经有些热了,食堂不是很大,人又太多,很拥挤。“每次吃饭都要排挺长时间队,好不容易吃完了,又得赶紧回操场训练”。祝海宁说起这些,已经非常平静了,但能够想像到当初她们是怎样的紧张和狼狈。记者问她们训练前后的体重,几个女孩异口同声地说:“瘦了很多。”
雨中练“笑脸”
祝海宁有一个小本子,记录了她们训练中的一些事情,还有自己训练之余的小感悟之类。记录本上显示,5月份的时候,这群女孩被安排到了大兴训练。训练地点直到现在祝海宁也没搞清楚,在她的记忆里,那是一个“不知名的很远的地方”。第一次去那里训练时,她们足足走了两个小时。
当时,奥运会开、闭幕式执行副总导演张东兴看过她们的表演后,对于之前的训练方案不太满意,重新进行了排练。这意味着女孩们整个4月份在清华大学的训练被全部否定,一切需要重来。“没办法,因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也是在不断调整的。”祝海宁平静的语调里听不出任何抱怨,可能是长时间的训练已让她和同伴们懂得了配合与理解。
接下来,她们按照新的方案,整整训练了一个星期。观众看到的《梦想》篇章中的“笑脸”节目,就是在大兴排演的。
6月9日,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第一次合练,总导演张艺谋要对节目进行第一次审查。对祝海宁和队友来说,这次的合练让她们刻骨铭心。那天中午特别热,下午两点,合练正式开始。前面的节目表演时,一切都还顺利。但快到她们的节目时,天阴了下来,尘土飞扬,几乎看不清人。等到她们上场时,已经开始下雨了,并且越下越大,但节目合练不能中断。急骤的雨点打得她们几乎睁不开眼睛,身上的衣服渐渐也被湿透,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坚持在雨中完成了表演。一个女孩告诉记者,她亲眼看见同伴,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认真地完成各种动作。祝海宁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雨打得很疼,但我们一动不动,我心里特别激动,感觉长大了,能自己面对风雨了。”
大兴的训练条件是最艰苦的。训练场地面都没有硬化,全是泥土,风一吹便尘土飞扬。餐饮设备也非常简陋,根本没有像食堂之类的吃饭地点。到了吃饭时间,她们只能坐在地上吃,有时甚至就在马路边上吃。“这对我们来说以前根本无法想像!”几个女孩儿笑了起来。除了吃饭的不便,女孩们还要提防不时刮来的尘土和地面上闻“香”而来的大蚂蚁。“风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饭盒盖上,然后再用身体护住……蚂蚁要是真爬进餐盒,也只能挑出来再吃。”祝海宁很开心,仿佛是在讲一件高兴事儿,全然忘记了当时的艰苦。
热情感动了外国运动员
6月13日,奥组委开始在参加演出的演员中,挑选300名优秀者作为开幕式标兵。“标兵就是开幕式的‘坐标’。”在那次挑选中,祝海宁有幸入选。
接下来的训练更加艰苦。6月22日,祝海宁和同伴们第一次进入“鸟巢”排练。每天,她们都要在“鸟巢”呆上10多个小时。“为了表现中国人的热情,导演让我们跟着五大洲代表进场音乐的节拍跳动。”刚开始的时候,导演要求她们统一做出“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的动作,后来,又让她们根据对五大洲各种音乐风格的理解,加入自己的舞蹈元素。于是,有了开幕式上标兵们不时变换的舞姿。
8月8日,下午1点,祝海宁和其他演员到达“鸟巢”,她们被安排在地下室演员等候区,晚上7点半,完成了化装工作。当奥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候,祝海宁和同伴依然在地下室等待出场,外面的一切,她们都无法看到。在“笑脸”表演完后,祝海宁和同伴从1号出口跑出,她们头带运动帽,身穿白色演出服,脖子上系着一根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红色“祥云”图案丝巾。她们在场地上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圈,祝海宁的位置,就在主席台的正下方。跟着运动员进场的节拍,祝海宁和其他标兵们欢快地跳动起来,场地上形成了一道靓丽动感的白色风景线。身后的外国运动员都被她们的“中国热情”感染,不时地跟着她们一起舞动。标兵董旭说,在她和同伴拉手跳动的间隙,一位外国运动员突然拉开她们的手,董旭不解的看着他,谁知这位运动员竟拉起她们的手一起跳了起来。一位外国运动员告诉祝海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标兵是“奥运会史上最动感的标兵”。
由于天气闷热,一些外国运动员看到女孩们跳得太累,竟用自己的扇子为她们在后面扇风。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标兵的腰间都挂着一个小口袋。女孩儿们解释说那里面装着一瓶水,供运动员等候时取用。但许多外国运动员却让给她们喝。
一位新加坡的运动员还专门从远处跑过来跟她们说“你们真辛苦!”。标兵邢春雨说整个过程中不时有外国运动员对她们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
白衣女孩是所有参加开幕式表演队伍里演出时间最长的,从希腊运动员第一个进场到中国队最后入场,她们整整跳动了近3个小时。祝海宁在8月9日的记录里写道:“我很自豪选择做奥运会志愿者,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机会,我应该好好珍惜,我得到了很多人得不到的东西。”虽然很累,但她依然掩饰不了内心的兴奋。
开幕式已经完美落幕,这些女孩儿马上就要投入到闭幕式的表演中。对于闭幕式的细节,她们口风很严,只告诉记者,和开幕式一样,闭幕式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演出。
在开幕式运动员入场时,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在“鸟巢”中心区域的边缘以及中间,站了一圈儿欢快跃动的白衣女孩。从希腊运动员第一个入场一直到中国队最后就位,在204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代表团入场过程中,她们一直在跟随不同的音乐节奏跳动。尽管大屏幕上很少有她们的画面,她们却是开幕式中最辛苦的。
她们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她们的表现一样地令人感动。
为防晒“全副武装”
女孩们都是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很健谈,说起开幕式依然兴奋不减。但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渐渐了解到,支撑她们在开幕式上光彩夺目那一刻的,则是长达四个月的艰苦训练。
这些女孩儿都是去年11月份报名后经过层层筛选留下的。开始,只是在学校进行一些简单的形体训练。真正开始排练开幕式的节目则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的。由于要接受奥组委的统一安排,她们要到不同的地方去训练。有的地方非常远,有时甚至要凌晨两点起床。有的怕起不来干脆不睡觉,一直熬到集合时间。繁重的训练对于这些从小在家里没有吃过多少苦的女孩子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整个4月份,这群女孩一直在清华大学东大操场集训。根据计划,她们要训练3套方案。4月的北京正是风沙最重的时候。女孩们却要站在毫无遮掩的大操场上一套套方案轮番训练。考验她们的有时除了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风沙,还要忍受阳光的照射。正是爱美的年龄,女孩儿们谁都不想把自己晒成个“包公”,但训练却不能有丝毫耽误。
祝海宁是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航空系2007级学生,她参与了奥运会开幕式上《梦想》篇章中“笑脸”的演出,并且是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标兵,她给记者拿出了一块当时训练用的方巾,将其对折,蒙在脸上,再从后面系上。猛一看,倒有几分侠女气概。这是她们为防止风沙和日晒,不得已想出的办法。除此之外,每次训练她们还要戴上帽子,脸上涂上防晒霜,手上戴着长手套,以保护胳膊不被晒黑。“那个时候我们是‘全副武装’”。祝海宁笑着说。在清华大学的排练中,祝海宁和同伴们每人发了一把红色的道具伞,这把伞就是开幕式上“笑脸”的雏形。寝室一角放着一把曾经作为替代品训练用的大红伞。在开幕式上真正拿到的“笑脸”伞要比这个小很多,却要重很多。
在清华大学训练时,女孩们每天中午都在一个专门的食堂吃饭。4月份的天气已经有些热了,食堂不是很大,人又太多,很拥挤。“每次吃饭都要排挺长时间队,好不容易吃完了,又得赶紧回操场训练”。祝海宁说起这些,已经非常平静了,但能够想像到当初她们是怎样的紧张和狼狈。记者问她们训练前后的体重,几个女孩异口同声地说:“瘦了很多。”
雨中练“笑脸”
祝海宁有一个小本子,记录了她们训练中的一些事情,还有自己训练之余的小感悟之类。记录本上显示,5月份的时候,这群女孩被安排到了大兴训练。训练地点直到现在祝海宁也没搞清楚,在她的记忆里,那是一个“不知名的很远的地方”。第一次去那里训练时,她们足足走了两个小时。
当时,奥运会开、闭幕式执行副总导演张东兴看过她们的表演后,对于之前的训练方案不太满意,重新进行了排练。这意味着女孩们整个4月份在清华大学的训练被全部否定,一切需要重来。“没办法,因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也是在不断调整的。”祝海宁平静的语调里听不出任何抱怨,可能是长时间的训练已让她和同伴们懂得了配合与理解。
接下来,她们按照新的方案,整整训练了一个星期。观众看到的《梦想》篇章中的“笑脸”节目,就是在大兴排演的。
6月9日,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第一次合练,总导演张艺谋要对节目进行第一次审查。对祝海宁和队友来说,这次的合练让她们刻骨铭心。那天中午特别热,下午两点,合练正式开始。前面的节目表演时,一切都还顺利。但快到她们的节目时,天阴了下来,尘土飞扬,几乎看不清人。等到她们上场时,已经开始下雨了,并且越下越大,但节目合练不能中断。急骤的雨点打得她们几乎睁不开眼睛,身上的衣服渐渐也被湿透,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坚持在雨中完成了表演。一个女孩告诉记者,她亲眼看见同伴,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认真地完成各种动作。祝海宁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雨打得很疼,但我们一动不动,我心里特别激动,感觉长大了,能自己面对风雨了。”
大兴的训练条件是最艰苦的。训练场地面都没有硬化,全是泥土,风一吹便尘土飞扬。餐饮设备也非常简陋,根本没有像食堂之类的吃饭地点。到了吃饭时间,她们只能坐在地上吃,有时甚至就在马路边上吃。“这对我们来说以前根本无法想像!”几个女孩儿笑了起来。除了吃饭的不便,女孩们还要提防不时刮来的尘土和地面上闻“香”而来的大蚂蚁。“风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饭盒盖上,然后再用身体护住……蚂蚁要是真爬进餐盒,也只能挑出来再吃。”祝海宁很开心,仿佛是在讲一件高兴事儿,全然忘记了当时的艰苦。
热情感动了外国运动员
6月13日,奥组委开始在参加演出的演员中,挑选300名优秀者作为开幕式标兵。“标兵就是开幕式的‘坐标’。”在那次挑选中,祝海宁有幸入选。
接下来的训练更加艰苦。6月22日,祝海宁和同伴们第一次进入“鸟巢”排练。每天,她们都要在“鸟巢”呆上10多个小时。“为了表现中国人的热情,导演让我们跟着五大洲代表进场音乐的节拍跳动。”刚开始的时候,导演要求她们统一做出“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的动作,后来,又让她们根据对五大洲各种音乐风格的理解,加入自己的舞蹈元素。于是,有了开幕式上标兵们不时变换的舞姿。
8月8日,下午1点,祝海宁和其他演员到达“鸟巢”,她们被安排在地下室演员等候区,晚上7点半,完成了化装工作。当奥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候,祝海宁和同伴依然在地下室等待出场,外面的一切,她们都无法看到。在“笑脸”表演完后,祝海宁和同伴从1号出口跑出,她们头带运动帽,身穿白色演出服,脖子上系着一根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红色“祥云”图案丝巾。她们在场地上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圈,祝海宁的位置,就在主席台的正下方。跟着运动员进场的节拍,祝海宁和其他标兵们欢快地跳动起来,场地上形成了一道靓丽动感的白色风景线。身后的外国运动员都被她们的“中国热情”感染,不时地跟着她们一起舞动。标兵董旭说,在她和同伴拉手跳动的间隙,一位外国运动员突然拉开她们的手,董旭不解的看着他,谁知这位运动员竟拉起她们的手一起跳了起来。一位外国运动员告诉祝海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标兵是“奥运会史上最动感的标兵”。
由于天气闷热,一些外国运动员看到女孩们跳得太累,竟用自己的扇子为她们在后面扇风。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标兵的腰间都挂着一个小口袋。女孩儿们解释说那里面装着一瓶水,供运动员等候时取用。但许多外国运动员却让给她们喝。
一位新加坡的运动员还专门从远处跑过来跟她们说“你们真辛苦!”。标兵邢春雨说整个过程中不时有外国运动员对她们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
白衣女孩是所有参加开幕式表演队伍里演出时间最长的,从希腊运动员第一个进场到中国队最后入场,她们整整跳动了近3个小时。祝海宁在8月9日的记录里写道:“我很自豪选择做奥运会志愿者,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机会,我应该好好珍惜,我得到了很多人得不到的东西。”虽然很累,但她依然掩饰不了内心的兴奋。
开幕式已经完美落幕,这些女孩儿马上就要投入到闭幕式的表演中。对于闭幕式的细节,她们口风很严,只告诉记者,和开幕式一样,闭幕式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