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出现在中学教学中的新事物,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觉得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情境式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研究性学习还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情境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为使学生“需之切” ,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二、创设情境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对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
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三、创设情境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个概念或原理后,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政治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
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出现在中学教学中的新事物,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觉得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情境式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研究性学习还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情境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为使学生“需之切” ,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二、创设情境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对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
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三、创设情境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个概念或原理后,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政治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