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须要与物质经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于是今年两会,教部正式将美术纳入中考。由此可见。美術教育正在进入,多元化,深层化,立体化的时代。然而随着这一政策的提出和落地,我们在顺应时代大潮的同时也应该反思。学生、教师与教学方法、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应该做出顺应时代潮流。而我们也更加应该思考如何保持美术教育的本质真谛,不能让其工具化,功利化,应试化。本文分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介绍儿童对美术的理解。第二部分介绍教师在当的儿童美术教育中角色的定位,与教学方法的改变。三 家长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 “育”。第四部分儿童美术教育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一 儿童对美术的理解
儿童思维不受真实局限,也不懂科学原理,所以,敢于超越一切条框束缚,进行想象。儿童会把天地万物,不论是草木鱼虫还是各种动物都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会说人话的朋友,把他们想象成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遨游太空。一起到月亮上去做客,星星也可以摘下来戴在头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孩子们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儿童认为在绘画过程中,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是为了自己, 并不考虑是否画出一幅作品,他们通常用绘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情和事物,因为在儿童看来,这是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他们能把自己画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在画面上根本看不出他所讲的东西。他们的想象都源于现实生活,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而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为了强调事物的重点,或引人注意,常以夸张的形式表现画面内容。例如儿童会夸大表现主体,并且采用蓝色和红色,在强烈的冷暖色对比之下,主题便一目了然。因此,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能动于世界,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开始的。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心理,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无阻碍的自由翱翔。
二 教师在当的儿童美术教育中角色的定位,教学方法的改变。
美术教育“教”的不是像什么,而是自我修养;美术教育“学”的不是学什么,而是艺术审美。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储存能量的过程,不是功利的,应试的,工具的,它是在培养儿童的修养、审美、品行、素质。传统的教学,老师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树,分给学生一个果。现代的老师是灯塔,去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儿童不模仿他人的审美观,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让儿童自然而完整的发展;让儿童慢慢学会触摸生活的美好;认知生命的斑斓;感知宇宙的神秘。
教师应当怎样转换角色?
根据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本质的角色是创造者,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角色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重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并引导学生、与学生合作,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但还是存在着教师把自己置身于独裁者的角度上,不尊重学生,一切都由教师来裁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教师体会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
制度也应该以健全、完善科学的民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本。
教学方法如何改变?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观点是我国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应大力提倡。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的统一,提倡多元评价,要求从多维角度评价学生发展, 避免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生;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也可避免学生的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简而言之,让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取代应试化,工具化,利益化。让教师、学生、课堂能处于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顺应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还原儿童美术真谛。
三 家长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 “育”
自古“教育”是不分家的。我们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进行角色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家长的“育”也起着画龙点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儿童绘画有很大的随意性,事先是不会“胸有成竹”的。等想好了或者默记下来的画已经不是儿童画了。所以家长朋友们在美术教育中不能苛求孩子一步到位。假期教学生时常常看到一些现象:一些家长喜欢规定孩子绘画的内容,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形成定式思维。多半小孩子兴致正浓的时候,然后就开始抵触了,甚至不想画了;还有些家长抱怨孩子画画不认真,在这里我想说,不是画的“细”和“像”就是认真,即便是看上去似乎很“乱”的画,也并不能说明儿童没认真画;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画了半天,乱起八糟。最后干脆辛苦地做各种材料,孩子只要点缀一下就成了。美术教育应该着重追求孩子们的想象力。儿童学画不应只学画“看”到的,更重要的学画“想”到的。只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才是儿童内心的写照。
四 儿童美术教育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启示: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孩子幼儿时都喜欢用笔或者颜料涂抹,这种萌芽状态的绘画兴趣,如果能给予及时鼓励和引导,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美术教育让儿童更早的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拥有自我交流的能力。將儿童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儿童美术教育不应该沦为只为大批量生产,毫无个性一切只为利益的的机械化工具。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虽然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相较西方艺术教育,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的不系统,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尤其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儿童美术教育近乎空白。受社会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让素质教育惠及全民,还需上下求索。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坚信,只要众志成城。未来的儿童美术教育会越来越好。
一 儿童对美术的理解
儿童思维不受真实局限,也不懂科学原理,所以,敢于超越一切条框束缚,进行想象。儿童会把天地万物,不论是草木鱼虫还是各种动物都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会说人话的朋友,把他们想象成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遨游太空。一起到月亮上去做客,星星也可以摘下来戴在头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孩子们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儿童认为在绘画过程中,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是为了自己, 并不考虑是否画出一幅作品,他们通常用绘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情和事物,因为在儿童看来,这是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他们能把自己画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在画面上根本看不出他所讲的东西。他们的想象都源于现实生活,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而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为了强调事物的重点,或引人注意,常以夸张的形式表现画面内容。例如儿童会夸大表现主体,并且采用蓝色和红色,在强烈的冷暖色对比之下,主题便一目了然。因此,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能动于世界,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开始的。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心理,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无阻碍的自由翱翔。
二 教师在当的儿童美术教育中角色的定位,教学方法的改变。
美术教育“教”的不是像什么,而是自我修养;美术教育“学”的不是学什么,而是艺术审美。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储存能量的过程,不是功利的,应试的,工具的,它是在培养儿童的修养、审美、品行、素质。传统的教学,老师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树,分给学生一个果。现代的老师是灯塔,去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儿童不模仿他人的审美观,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让儿童自然而完整的发展;让儿童慢慢学会触摸生活的美好;认知生命的斑斓;感知宇宙的神秘。
教师应当怎样转换角色?
根据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本质的角色是创造者,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角色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重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并引导学生、与学生合作,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但还是存在着教师把自己置身于独裁者的角度上,不尊重学生,一切都由教师来裁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教师体会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
制度也应该以健全、完善科学的民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本。
教学方法如何改变?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观点是我国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应大力提倡。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的统一,提倡多元评价,要求从多维角度评价学生发展, 避免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生;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也可避免学生的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简而言之,让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取代应试化,工具化,利益化。让教师、学生、课堂能处于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顺应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还原儿童美术真谛。
三 家长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 “育”
自古“教育”是不分家的。我们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进行角色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家长的“育”也起着画龙点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儿童绘画有很大的随意性,事先是不会“胸有成竹”的。等想好了或者默记下来的画已经不是儿童画了。所以家长朋友们在美术教育中不能苛求孩子一步到位。假期教学生时常常看到一些现象:一些家长喜欢规定孩子绘画的内容,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形成定式思维。多半小孩子兴致正浓的时候,然后就开始抵触了,甚至不想画了;还有些家长抱怨孩子画画不认真,在这里我想说,不是画的“细”和“像”就是认真,即便是看上去似乎很“乱”的画,也并不能说明儿童没认真画;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画了半天,乱起八糟。最后干脆辛苦地做各种材料,孩子只要点缀一下就成了。美术教育应该着重追求孩子们的想象力。儿童学画不应只学画“看”到的,更重要的学画“想”到的。只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才是儿童内心的写照。
四 儿童美术教育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启示: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孩子幼儿时都喜欢用笔或者颜料涂抹,这种萌芽状态的绘画兴趣,如果能给予及时鼓励和引导,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美术教育让儿童更早的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拥有自我交流的能力。將儿童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儿童美术教育不应该沦为只为大批量生产,毫无个性一切只为利益的的机械化工具。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虽然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相较西方艺术教育,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的不系统,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尤其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儿童美术教育近乎空白。受社会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让素质教育惠及全民,还需上下求索。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坚信,只要众志成城。未来的儿童美术教育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