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管理科学事业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以学习、模仿和跟踪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
每年4月种子还没下种,就预测出10月份全国粮食收获时的总产量,且26年来每年度粮食预测的“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总产量的平均预测误差为抽样实割实测产量的1.9%。国际上,粮食预测通常只能提前两个月,发达国家的平均误差也为5%左右。
这样的准确率,来自陈锡康提出的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10月18日,陈锡康和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主任朱道立一起分享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评出的首届“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
该基金是由李岚清出资的中国管理学界的第一个奖励基金,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国人。
管理的力量
今年70岁的陈锡康至今还记得1959年在四川资阳的情形。当时粮食减产,大家只能吃红薯粉,发霉的红薯粉比树叶还难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工业统计专业的陈锡康感叹,“如果能预测粮食会减产,提前准备就好了。”
粮食是13亿中国人的命脉,提前半年的精确预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让政府有充足的时间安排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消费、进出口等,还能为农业生产计划和调度,制定有关工业发展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20年后的1979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给中科院下达了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的任务。陈锡康便开始全力从事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当时,国际上预测谷物产量方法主要采用气象预测法、遥感技术和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法进行预测。由于当地面作物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很难应用遥感技术做可靠的预测,目前气象科学发展水平又很难对15天以后的气象状况进行精度较高的预测,所以这些方法的预测提前期一般为2个月,发达国家的预测误差通常为产量的5%~10%。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科学家W.Leontaef所创立,曾获得197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加以应用。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没有反映占用与产出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解决非线性和动态问题。
陈锡康利用管理工程和系统科学方法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测,提出了新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
2005年5月初,陈锡康提交的预报显示,2005年全国粮食将增产,产量为9550亿斤,棉花将大幅度减产,预计产量为575万吨,油料产量为3060万吨。
当时,农业部门对2005年粮食生产并不乐观,认为能维持2004年水平就很好了。理由之一是2004年全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776亿斤,增长幅度为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年。根据历史经验,大丰收后一年的粮食产量往往下降。理由之二是,2004年天气条件特别好,2005年天气可能不如2004年。
陈锡康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实际调查、详细分析和利用预测模型反复计算,得出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继续增产,但增长幅度小于2004年,棉花将大幅度减产的结果,并提议可能需要进口,中央领导阅后批给国家发改委予以落实。
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为9680亿斤,棉花产量为570万吨,油料产量为3078万吨。陈锡康的预测得到证实,误差仅分别为产量的1.3%、0.9%和0.6%。
“这是综合考虑了影响粮食产量的各种社会自然经济等要素的结果,如天气能影响粮食总产,粮价也能,比如2000年到2003年,偏低的粮食价格,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使得全国粮食总产走低。此外,如农作物施化肥,用一点点时,可能效果明显,但逐渐增加用量,并不会使产量跟着节节高,化肥的效力是有限的,过量不利于增产。
“我们下一步将研究预测矿石产量、汇率等。”陈锡康说。
李岚清的管理学情结
“复旦管理学基金会,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十分看重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借此推动我国管理学长远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学科,提高我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这是当初李岚清设立复旦管理学基金会的初衷。”该基金会副理事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刘山在透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后出版了两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和《李岚清音乐笔谈》,获得200万元稿费。李岚清从事教育管理整整十年,他一直认为中国现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不仅需要在物质建设上面有很多成就,同时也要在管理学上有很大成就,否则将阻碍经济的发展,便有了设立奖励基金会的想法。
200万设立一个奖励基金是不够的。李岚清把龙永图、刘山在找去,两人以前都是在外经贸部做李岚清的助手。李岚清说,要集点资来成立这个基金会,但是我们先不在国内集资,因为在国内集资,很容易在国有企业集资,这等于向国家拿钱。他要龙、刘通过关系在海外集资。
2005年9月16日,中国管理学界的第一个奖励基金——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设立,该会属于非公募性质基金会。按照李岚清的意愿,该奖只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国人。每年设“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1名,奖金50万元;“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二等奖”1名,奖金20万元;“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三等奖”1~3名,奖金10万元。评奖主要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个子领域,每年相对集中一个领域依次举行。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虽然设在复旦,但它面向全国。参评者不受地域、单位、身份的限制。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62份有效申报材料,其中以高等院校为主,基本上能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最高水平。”基金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
王生洪教授介绍说,评奖采用严格的程序。
中国需要自己的管理学大师
“中国管理学只有短短20年的发展历史,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华宏鸣教授说。“文革”以前,中国高校中几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学科,中国的管理实践基本上是“长官意志式”的计划管理模式。1977年复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管理科学系”,1978年中国正式确定改革开放国策后,管理学科在中国各个高校中大量出现。
中国管理科学事业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以学习、模仿和跟踪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这一阶段出现的中国管理学专家在结合中国国情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但与国际级的管理大师相比距离尚远。中国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学大师。
“当然,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少方面似乎已趋于完美,很难有所突破,出现大师级的人物越来越不容易。但是机会仍然是存在的,严格地说,管理学科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特别是它的多学科交叉性,突破和创新的生长点还很多,需要鼓励年轻的一代去探索、去挖掘。需要有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引导推动。设立复旦管理科学奖可以看成是这方面的措施之一。”华宏鸣教授说。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龙永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和国家具有多少资源很重要,如何整合资源更重要,整合就是管理,管理能力越强,整合资源的能力就越强。管理就是一个协调和组织,怎么建立和谐社会,管理科学因素很重要。”
龙永图认为,中国的管理学科和国外管理学科不具有可比性,虽然有共同的标准,但是因为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很难评价,不像自然科学可以那么容易判断,因为管理科学既是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我们要吸收传统管理的经验,也要吸收国际管理科学的养分,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
每年4月种子还没下种,就预测出10月份全国粮食收获时的总产量,且26年来每年度粮食预测的“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总产量的平均预测误差为抽样实割实测产量的1.9%。国际上,粮食预测通常只能提前两个月,发达国家的平均误差也为5%左右。
这样的准确率,来自陈锡康提出的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10月18日,陈锡康和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主任朱道立一起分享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评出的首届“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
该基金是由李岚清出资的中国管理学界的第一个奖励基金,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国人。
管理的力量
今年70岁的陈锡康至今还记得1959年在四川资阳的情形。当时粮食减产,大家只能吃红薯粉,发霉的红薯粉比树叶还难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工业统计专业的陈锡康感叹,“如果能预测粮食会减产,提前准备就好了。”
粮食是13亿中国人的命脉,提前半年的精确预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让政府有充足的时间安排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消费、进出口等,还能为农业生产计划和调度,制定有关工业发展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20年后的1979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给中科院下达了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的任务。陈锡康便开始全力从事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当时,国际上预测谷物产量方法主要采用气象预测法、遥感技术和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法进行预测。由于当地面作物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很难应用遥感技术做可靠的预测,目前气象科学发展水平又很难对15天以后的气象状况进行精度较高的预测,所以这些方法的预测提前期一般为2个月,发达国家的预测误差通常为产量的5%~10%。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科学家W.Leontaef所创立,曾获得197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加以应用。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没有反映占用与产出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解决非线性和动态问题。
陈锡康利用管理工程和系统科学方法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测,提出了新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
2005年5月初,陈锡康提交的预报显示,2005年全国粮食将增产,产量为9550亿斤,棉花将大幅度减产,预计产量为575万吨,油料产量为3060万吨。
当时,农业部门对2005年粮食生产并不乐观,认为能维持2004年水平就很好了。理由之一是2004年全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776亿斤,增长幅度为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年。根据历史经验,大丰收后一年的粮食产量往往下降。理由之二是,2004年天气条件特别好,2005年天气可能不如2004年。
陈锡康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实际调查、详细分析和利用预测模型反复计算,得出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继续增产,但增长幅度小于2004年,棉花将大幅度减产的结果,并提议可能需要进口,中央领导阅后批给国家发改委予以落实。
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为9680亿斤,棉花产量为570万吨,油料产量为3078万吨。陈锡康的预测得到证实,误差仅分别为产量的1.3%、0.9%和0.6%。
“这是综合考虑了影响粮食产量的各种社会自然经济等要素的结果,如天气能影响粮食总产,粮价也能,比如2000年到2003年,偏低的粮食价格,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使得全国粮食总产走低。此外,如农作物施化肥,用一点点时,可能效果明显,但逐渐增加用量,并不会使产量跟着节节高,化肥的效力是有限的,过量不利于增产。
“我们下一步将研究预测矿石产量、汇率等。”陈锡康说。
李岚清的管理学情结
“复旦管理学基金会,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十分看重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借此推动我国管理学长远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学科,提高我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这是当初李岚清设立复旦管理学基金会的初衷。”该基金会副理事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刘山在透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后出版了两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和《李岚清音乐笔谈》,获得200万元稿费。李岚清从事教育管理整整十年,他一直认为中国现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不仅需要在物质建设上面有很多成就,同时也要在管理学上有很大成就,否则将阻碍经济的发展,便有了设立奖励基金会的想法。
200万设立一个奖励基金是不够的。李岚清把龙永图、刘山在找去,两人以前都是在外经贸部做李岚清的助手。李岚清说,要集点资来成立这个基金会,但是我们先不在国内集资,因为在国内集资,很容易在国有企业集资,这等于向国家拿钱。他要龙、刘通过关系在海外集资。
2005年9月16日,中国管理学界的第一个奖励基金——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设立,该会属于非公募性质基金会。按照李岚清的意愿,该奖只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国人。每年设“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1名,奖金50万元;“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二等奖”1名,奖金20万元;“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三等奖”1~3名,奖金10万元。评奖主要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个子领域,每年相对集中一个领域依次举行。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虽然设在复旦,但它面向全国。参评者不受地域、单位、身份的限制。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62份有效申报材料,其中以高等院校为主,基本上能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最高水平。”基金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
王生洪教授介绍说,评奖采用严格的程序。
中国需要自己的管理学大师
“中国管理学只有短短20年的发展历史,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华宏鸣教授说。“文革”以前,中国高校中几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学科,中国的管理实践基本上是“长官意志式”的计划管理模式。1977年复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管理科学系”,1978年中国正式确定改革开放国策后,管理学科在中国各个高校中大量出现。
中国管理科学事业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以学习、模仿和跟踪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这一阶段出现的中国管理学专家在结合中国国情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但与国际级的管理大师相比距离尚远。中国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学大师。
“当然,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少方面似乎已趋于完美,很难有所突破,出现大师级的人物越来越不容易。但是机会仍然是存在的,严格地说,管理学科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特别是它的多学科交叉性,突破和创新的生长点还很多,需要鼓励年轻的一代去探索、去挖掘。需要有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引导推动。设立复旦管理科学奖可以看成是这方面的措施之一。”华宏鸣教授说。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龙永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和国家具有多少资源很重要,如何整合资源更重要,整合就是管理,管理能力越强,整合资源的能力就越强。管理就是一个协调和组织,怎么建立和谐社会,管理科学因素很重要。”
龙永图认为,中国的管理学科和国外管理学科不具有可比性,虽然有共同的标准,但是因为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很难评价,不像自然科学可以那么容易判断,因为管理科学既是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我们要吸收传统管理的经验,也要吸收国际管理科学的养分,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