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不通一技莫谈艺”,任何学科与行业都有自身的技术指标。我国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诞生的摇篮,意义重大、使命艰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指明未来方向。教书育人旨在培根铸魂,特别是在影像时代,影视对于人的意识形态塑造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与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也就是说,影视教育即将对各个阶段教育实现全面覆盖。面对从去年“影视教育全覆盖”到今年“职业教育大变革”的全新挑战,我国影视职业育人亟待构建崭新格局。
一、文质彬彬:强化影视思政的教育融合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于《论语·雍也》的论述对中国历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德行,“文”是一个人的外在文饰,只有内外兼修、相得益彰,方能成为君子。职业院校不仅要技能,更要培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子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学校把思政课与影视课作为两门割裂的课程对待,久而久之,思政课成为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一场宣教,影视课沦为拼凑学分、课堂放松的一场休闲。这既没有真正实现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直接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当前,鲜有职业院校将思政之“质”与影视之“文”有机结合。鉴于此,应当强化影视与思政两门课程的融合教育。
一方面,思政课堂可以增加影视元素,提升理论讲授效率。思政课以理论灌输为主,这些理论成果以偏重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不必讳言,当前高考制度下,职业院校生源的文化课水平尚待提升,因此过多理论讲授未必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接受习惯。影视则不然,相较理论更强调感性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往往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比如,在《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插入大量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影视片段。电影《鸦片战争》,不仅折射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以林则徐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气节;电视剧《戊戌风云》勾勒的晚清政坛图景让学子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改良派的历史探索与失败根源;电影《我的一九一九》带领当代学子们回溯100年前的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让我们在光影世界中感受到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也追寻了当时青年学子的五四脚步。影视元素的加入,无疑与思政理论形成理性与感性、逻辑与发散、抽象与形象的互文互涉,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思政课堂可以激发探究兴致,观照现实世界。当前职业院校学子大都出生于世纪之交,特别是“00后”这代人在网络与影像环境中成长起来,其思维方式相较其父辈而言,更加适合影像思维方式,更喜欢微小的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移动学习媒体设备轻易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并在轻松的心态中获得一种轻快的乃至附有一定娱乐性的学习体验。[1]但问题在于,这一代人大都将精力聚焦于青春偶像与网络游戏,生活在网络影像营造的幻象世界中,对现实生活缺乏探索与思索。思政课堂可以利用一些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在课上以影像思维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产生探索欲与思考力,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涉及当代社会现实的课程更深入地体会与钻研。比如,电视剧《长征》以史诗般的磅礴笔触勾勒出在世界史与人类史上罕见的万里长征,托举起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形象。通过感性体悟与理论讲授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思想。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被戏称为“猴子”的人民公仆侯亮平“大闹天宫”般地在各路同仁的协助下粉碎了虚构的汉东市贪腐集团,这一惊心动魄的荧屏言说正是贯彻党的“反腐倡廉”思想之艺术化表达,让青年学子在痛恨贪腐、支持“猴子”的情感振荡中培养清廉正直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理应鼓励学生们积极讨论、勇于发言,将自己听课观影后的所思所感在课堂分享,形成思政课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课堂格局。
在职业教育改革、影视教育普及日益被提上日程的今天,思政课也日益得到重视。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势必要思考如何开掘和配置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资源,使思政之“质”与影视之“文”相得益彰。
二、道技相生:提升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是相较“业”更抽象、更宏阔的宇宙人生之规律、智慧,因而“传道”是中国历代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然而,对形而上之“道”的把握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而是要将宇宙天地之大道转换为历史社会之动力,这就必须诉诸形而下之“技”,从而抵达生产生活的实践彼岸。对于职业院校以“技艺”见长的教学而言,人才的技术实操能力高下是决定职业院校教育成败之枢机。影视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作为影视教育腾飞的“两翼”,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其一,影视职业育人理应改善硬件环境。影视艺术本身是伴随着光影科技革新而问世的一门“技艺”,影视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影视制作在技术上追求更加精良的视听呈现。特别是2016年“VR元年”至今的3年间,大量VR、AR、MR等影像技术对传统影视艺术发起了挑战。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应当强化技术能力培养,优化硬件设备条件。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術学院与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D办合作,引进“3D特种兵训练营”,实现校—营—企产教融合“合作培养、定制特训、定向服务”合作培养数字化应用型人才。例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影视动画实训基地引进了美国 Opti Track Prime13 光学动作捕捉设备。这种设备在影视表演、动漫设计乃至VR影像创设中均有用武之地,以技术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Opti Track 全身动作捕捉系统可对人类的自然全身动作进行准确捕捉,可实现多人动作采集或多物体运动跟踪,以每秒240帧的拍摄速度捕捉演员身体固定的标记点,能够实时准确地构建出完整的骨骼信息,实现人物全身动作的捕捉,与 Poser 和Motion Builder 软件兼容,允许用户创建全身动作的高级捕捉序列,还可以处理数据,并将数据以BVH、C3D 等格式实时导出至Motion Builder软件中使用。”[2] 其二,影视职业育人理应完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纷纷将《影视鉴赏》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影视艺术塑造的大国工匠人物典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崇德尚技;影视艺术的人文主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艺术修养。而作为影视相关专业,一方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与就业前景。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职业院校学子相较本科院校毕业生往往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在影视课程设置中,理应强化学生“一专多能”的实践水平,增加学生“对接市场”的展示机会。湖南职业艺术学院的表演课程设计就值得借鉴。除了表演课基本的声、台、形、表等基础训练之外,学院还开设了播音主持、新闻采编、编剧、导演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影视作为综合艺术的学科特性。同时,学院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与选秀赛事,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实力。“此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每届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展示舞台都从小课堂搬到了大剧院,每年都将上演一场盛大的话剧表演,邀请各类媒体、用人单位、群众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评价,这既是对教学水平的检验,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展示的最佳平台。”[3]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要把握好天时地利因素。职业教育授课安排不应过多受到本科院校体系框架的约束影响,应当摆脱“象牙塔”那种与世隔绝般的课程授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这一“天时”之下,影视文化的跨国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维。黎明职业学院正是把握了这一“天时”,利用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东亚文化之都”的“地利”因素,在影视教育中着意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将《影视文学艺术》《闽南文化与影视创意》等课程与当地文化以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紧密结合。同时,泉州经济总量多年居于福建省首位,民营企业众多,商品经济发达,黎明职业学院将《广告文案》《广告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与诸多企业的策划、推介、宣传及其品牌建立相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实操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三,影视职业育人理应推进主体改制。前两点阐释的技术设备更新之“硬环境”与课程优化之“软环境”对于职业院校影视育人而言迫在眉睫,而两种环境的构建之首要任务还是主体改制。教育的核心在于作为主体的师生群体,这也是《通知》中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与1 X证书制度的重要缘由。对于教师队伍改革而言,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未来将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并按照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另外,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如今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理应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与实践锻炼都需要结合互联网语境开展。影视向来是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积极探索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提升一线教师特别是文化艺术课教师的影视育人能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对于学生培养而言,《通知》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于影视教育而言,职业院校的教师向“双师型”迈进的一大举措即职称评定办法的改革。当前职业院校职称评定依然以学术论文与科研著作为衡量标准。与本科艺术院校及艺术类研究院相区别,职业院校影视类教师的职称评定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降低论文、著作等学术要求,提高拍摄、制作等创作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转型。相应地,职业院校应当在教学中加入等级证书的培训环节,鼓励学生考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真正实现“1 X”的“一专多能”。
三、融会贯通:促进职业育人的校企联合
《朱子全书·学三》有言:“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对方方面面知识的全面把握与对诸多业务情况的灵活应变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反对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主张灵活变通、融会贯通,也是真正实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育人之道。“校企联合”则是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的重要举措,既可以打破校园与市场的壁垒,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职场的“无缝对接”,也能以学校为后盾,为学生实践提供指导。
职业教育在国外兴起较早,特别是国际老牌工业大国德国与全球科技领先强国美国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具有镜鉴价值。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是指国家针对校企合作实施立法,学校和企业分别负责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其中企业培训占据整个职业教育时长的60%—80%。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设立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类似专业化、学科化的“教务处”,负责制定教学计划与考试机制。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培育职业人才的模式,企业为教育投资,并时刻关注人才培养进展,政府通过“产业合作委员会”为企业提供资金补助、国税减免优惠,并对校企合作实施监管。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相较德国而言,强化了学校的主导地位,学校依据校企双方事先商定的培养计划和权利义务实施培养方案,大体分为“学校—企业—学校”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大约需要半年时间;第二阶段学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大约需要2—3个月时间;第三阶段学生回到学校继续理论深造并完成毕业设计,大约半年时间。这种在校园与企业学习实践的交替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一是理论学习时间与技术实践时间泾渭分明,有利于专心学习或实习;二是经过企业锻炼后的学生会发现自身的理论缺失,在返校后会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三是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工之间并非完全隔离,老师随学生走入企业,进行指导,既能检验理论的实践效果,也能实现学生走向企业时的“无缝对接”。
相较于国外,我国职业教育“校企联合”还处于探索期,针对影视学科而言,还需开掘地缘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例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影视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利用了横店的影视产业资源。由于学生需要实践平台,产业需要专业人才,所以二者形成供求市場。因此,该学院与当地多家企业实现联合,“其中包含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金华文华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浙江红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意马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东阳电视台等机构,当前共与20余家影视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包含4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和一家‘示范型校外实训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机会。”[4]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借鉴了德国与美国的“校企联合”模式,并基于自身优势实现了本土转化。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与浙江红点影视等公司签订了“影视后期制作订单班”,后期制作人才培养分为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两个阶段,培训完成后成绩优异者被公司录用。与此同时,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还在师资方面尽量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经常聘请企业优秀实操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实现融合统一。这些教育经验为影视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拓展了眼界,拓新了思路。
本文阐释的职业院校影视育人之三题具有各自的指向性:首先,影视职业教育是一种立德修身的审美教育,与思政课的结合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德育与美育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立德修身的基础上,影视职业教育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学习,只有道技相生,方能立足行业;最后,影视职业教育还应当打开眼界,与市场相对接,在社会中锻造,将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在社会舞台上融会贯通,使三者之间由内及外,三位一体。概言之,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培根铸魂,化人养心,既是情怀,亦是使命!
参考文献:
[1]张伟,陈琳,丁彦.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的视点[ 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4).
[2]张耀华.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山西省职业教育影视动画实训基地建设纪实[ J ].艺境,2016(09).
[3]张睿.专业艺术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舞台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为例[ J ].大众文艺,2016(10).
[4]鲍庆帮.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D ].南华大学,2017.
【作者简介】
一、文质彬彬:强化影视思政的教育融合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于《论语·雍也》的论述对中国历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德行,“文”是一个人的外在文饰,只有内外兼修、相得益彰,方能成为君子。职业院校不仅要技能,更要培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子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学校把思政课与影视课作为两门割裂的课程对待,久而久之,思政课成为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一场宣教,影视课沦为拼凑学分、课堂放松的一场休闲。这既没有真正实现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直接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当前,鲜有职业院校将思政之“质”与影视之“文”有机结合。鉴于此,应当强化影视与思政两门课程的融合教育。
一方面,思政课堂可以增加影视元素,提升理论讲授效率。思政课以理论灌输为主,这些理论成果以偏重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不必讳言,当前高考制度下,职业院校生源的文化课水平尚待提升,因此过多理论讲授未必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接受习惯。影视则不然,相较理论更强调感性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往往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比如,在《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插入大量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影视片段。电影《鸦片战争》,不仅折射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以林则徐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气节;电视剧《戊戌风云》勾勒的晚清政坛图景让学子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改良派的历史探索与失败根源;电影《我的一九一九》带领当代学子们回溯100年前的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让我们在光影世界中感受到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也追寻了当时青年学子的五四脚步。影视元素的加入,无疑与思政理论形成理性与感性、逻辑与发散、抽象与形象的互文互涉,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思政课堂可以激发探究兴致,观照现实世界。当前职业院校学子大都出生于世纪之交,特别是“00后”这代人在网络与影像环境中成长起来,其思维方式相较其父辈而言,更加适合影像思维方式,更喜欢微小的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移动学习媒体设备轻易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并在轻松的心态中获得一种轻快的乃至附有一定娱乐性的学习体验。[1]但问题在于,这一代人大都将精力聚焦于青春偶像与网络游戏,生活在网络影像营造的幻象世界中,对现实生活缺乏探索与思索。思政课堂可以利用一些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在课上以影像思维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产生探索欲与思考力,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涉及当代社会现实的课程更深入地体会与钻研。比如,电视剧《长征》以史诗般的磅礴笔触勾勒出在世界史与人类史上罕见的万里长征,托举起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形象。通过感性体悟与理论讲授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思想。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被戏称为“猴子”的人民公仆侯亮平“大闹天宫”般地在各路同仁的协助下粉碎了虚构的汉东市贪腐集团,这一惊心动魄的荧屏言说正是贯彻党的“反腐倡廉”思想之艺术化表达,让青年学子在痛恨贪腐、支持“猴子”的情感振荡中培养清廉正直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理应鼓励学生们积极讨论、勇于发言,将自己听课观影后的所思所感在课堂分享,形成思政课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课堂格局。
在职业教育改革、影视教育普及日益被提上日程的今天,思政课也日益得到重视。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势必要思考如何开掘和配置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资源,使思政之“质”与影视之“文”相得益彰。
二、道技相生:提升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是相较“业”更抽象、更宏阔的宇宙人生之规律、智慧,因而“传道”是中国历代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然而,对形而上之“道”的把握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而是要将宇宙天地之大道转换为历史社会之动力,这就必须诉诸形而下之“技”,从而抵达生产生活的实践彼岸。对于职业院校以“技艺”见长的教学而言,人才的技术实操能力高下是决定职业院校教育成败之枢机。影视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作为影视教育腾飞的“两翼”,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其一,影视职业育人理应改善硬件环境。影视艺术本身是伴随着光影科技革新而问世的一门“技艺”,影视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影视制作在技术上追求更加精良的视听呈现。特别是2016年“VR元年”至今的3年间,大量VR、AR、MR等影像技术对传统影视艺术发起了挑战。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应当强化技术能力培养,优化硬件设备条件。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術学院与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D办合作,引进“3D特种兵训练营”,实现校—营—企产教融合“合作培养、定制特训、定向服务”合作培养数字化应用型人才。例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影视动画实训基地引进了美国 Opti Track Prime13 光学动作捕捉设备。这种设备在影视表演、动漫设计乃至VR影像创设中均有用武之地,以技术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Opti Track 全身动作捕捉系统可对人类的自然全身动作进行准确捕捉,可实现多人动作采集或多物体运动跟踪,以每秒240帧的拍摄速度捕捉演员身体固定的标记点,能够实时准确地构建出完整的骨骼信息,实现人物全身动作的捕捉,与 Poser 和Motion Builder 软件兼容,允许用户创建全身动作的高级捕捉序列,还可以处理数据,并将数据以BVH、C3D 等格式实时导出至Motion Builder软件中使用。”[2] 其二,影视职业育人理应完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纷纷将《影视鉴赏》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影视艺术塑造的大国工匠人物典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崇德尚技;影视艺术的人文主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艺术修养。而作为影视相关专业,一方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与就业前景。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职业院校学子相较本科院校毕业生往往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在影视课程设置中,理应强化学生“一专多能”的实践水平,增加学生“对接市场”的展示机会。湖南职业艺术学院的表演课程设计就值得借鉴。除了表演课基本的声、台、形、表等基础训练之外,学院还开设了播音主持、新闻采编、编剧、导演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影视作为综合艺术的学科特性。同时,学院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与选秀赛事,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实力。“此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每届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展示舞台都从小课堂搬到了大剧院,每年都将上演一场盛大的话剧表演,邀请各类媒体、用人单位、群众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评价,这既是对教学水平的检验,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展示的最佳平台。”[3]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要把握好天时地利因素。职业教育授课安排不应过多受到本科院校体系框架的约束影响,应当摆脱“象牙塔”那种与世隔绝般的课程授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这一“天时”之下,影视文化的跨国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维。黎明职业学院正是把握了这一“天时”,利用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东亚文化之都”的“地利”因素,在影视教育中着意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将《影视文学艺术》《闽南文化与影视创意》等课程与当地文化以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紧密结合。同时,泉州经济总量多年居于福建省首位,民营企业众多,商品经济发达,黎明职业学院将《广告文案》《广告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与诸多企业的策划、推介、宣传及其品牌建立相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实操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三,影视职业育人理应推进主体改制。前两点阐释的技术设备更新之“硬环境”与课程优化之“软环境”对于职业院校影视育人而言迫在眉睫,而两种环境的构建之首要任务还是主体改制。教育的核心在于作为主体的师生群体,这也是《通知》中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与1 X证书制度的重要缘由。对于教师队伍改革而言,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未来将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并按照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另外,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如今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理应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与实践锻炼都需要结合互联网语境开展。影视向来是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积极探索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提升一线教师特别是文化艺术课教师的影视育人能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对于学生培养而言,《通知》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于影视教育而言,职业院校的教师向“双师型”迈进的一大举措即职称评定办法的改革。当前职业院校职称评定依然以学术论文与科研著作为衡量标准。与本科艺术院校及艺术类研究院相区别,职业院校影视类教师的职称评定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降低论文、著作等学术要求,提高拍摄、制作等创作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转型。相应地,职业院校应当在教学中加入等级证书的培训环节,鼓励学生考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真正实现“1 X”的“一专多能”。
三、融会贯通:促进职业育人的校企联合
《朱子全书·学三》有言:“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对方方面面知识的全面把握与对诸多业务情况的灵活应变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反对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主张灵活变通、融会贯通,也是真正实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育人之道。“校企联合”则是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的重要举措,既可以打破校园与市场的壁垒,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职场的“无缝对接”,也能以学校为后盾,为学生实践提供指导。
职业教育在国外兴起较早,特别是国际老牌工业大国德国与全球科技领先强国美国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具有镜鉴价值。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是指国家针对校企合作实施立法,学校和企业分别负责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其中企业培训占据整个职业教育时长的60%—80%。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设立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类似专业化、学科化的“教务处”,负责制定教学计划与考试机制。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培育职业人才的模式,企业为教育投资,并时刻关注人才培养进展,政府通过“产业合作委员会”为企业提供资金补助、国税减免优惠,并对校企合作实施监管。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相较德国而言,强化了学校的主导地位,学校依据校企双方事先商定的培养计划和权利义务实施培养方案,大体分为“学校—企业—学校”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大约需要半年时间;第二阶段学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大约需要2—3个月时间;第三阶段学生回到学校继续理论深造并完成毕业设计,大约半年时间。这种在校园与企业学习实践的交替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一是理论学习时间与技术实践时间泾渭分明,有利于专心学习或实习;二是经过企业锻炼后的学生会发现自身的理论缺失,在返校后会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三是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工之间并非完全隔离,老师随学生走入企业,进行指导,既能检验理论的实践效果,也能实现学生走向企业时的“无缝对接”。
相较于国外,我国职业教育“校企联合”还处于探索期,针对影视学科而言,还需开掘地缘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例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影视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利用了横店的影视产业资源。由于学生需要实践平台,产业需要专业人才,所以二者形成供求市場。因此,该学院与当地多家企业实现联合,“其中包含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金华文华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浙江红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意马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东阳电视台等机构,当前共与20余家影视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包含4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和一家‘示范型校外实训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机会。”[4]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借鉴了德国与美国的“校企联合”模式,并基于自身优势实现了本土转化。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与浙江红点影视等公司签订了“影视后期制作订单班”,后期制作人才培养分为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两个阶段,培训完成后成绩优异者被公司录用。与此同时,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还在师资方面尽量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经常聘请企业优秀实操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实现融合统一。这些教育经验为影视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拓展了眼界,拓新了思路。
本文阐释的职业院校影视育人之三题具有各自的指向性:首先,影视职业教育是一种立德修身的审美教育,与思政课的结合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德育与美育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立德修身的基础上,影视职业教育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学习,只有道技相生,方能立足行业;最后,影视职业教育还应当打开眼界,与市场相对接,在社会中锻造,将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在社会舞台上融会贯通,使三者之间由内及外,三位一体。概言之,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培根铸魂,化人养心,既是情怀,亦是使命!
参考文献:
[1]张伟,陈琳,丁彦.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的视点[ 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4).
[2]张耀华.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山西省职业教育影视动画实训基地建设纪实[ J ].艺境,2016(09).
[3]张睿.专业艺术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舞台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为例[ J ].大众文艺,2016(10).
[4]鲍庆帮.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D ].南华大学,201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