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学的观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有更强的竞争力,更高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本文以建筑设计基础教育实践为例,和大家一起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教育;视知觉基础;形态构成;感知觉训练
Abstract: 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rchitectural point of view has been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order to trained designers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with highe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teach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basic education practice for example and explores this issue.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basis of visual perception; form of composition; perception training
中圖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建筑界已经融入了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全球化的影响赋予了建筑越来越多的内涵,这些无疑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建筑学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然而我们的一些教育内容却没有随之改进,没有新的突破。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我们能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里蕴含的文化。包豪斯校长格鲁皮乌斯曾指出,艺术是教不会的。但设计不是纯艺术。可以说,设计能力是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方能获得的。为使我们培养的建筑师能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国内的建筑院校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视觉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加强对色彩的感知训练,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鉴赏力。
对建筑画基本表现技法的训练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大量的让学生完成枯燥的作业,在评估作业时,过多要求制图的细致程度,偏重于表现能力的训练,对于技法的训练有很大的成就。(但也不排除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由于作业量、时间有限,自己又不够用心,所以表现能力仍旧不好)。同时对于学生的感知觉能力的调动和对环境的感受和捕捉能力的的训练还很不够。因此,在新的训练中我们适当的减少作业量,同时在作业安排上尽量安排实用性较强的作业。同时将这一部分的作业量分散到大二、大三的整个学年---------如:两个星期画一幅钢笔画(抄绘或临摹)、两个月画一幅水彩或水粉或淡彩马克笔的快速表现。这样学生对技法的掌握会日渐熟练,并随着专业课的加深对这些技法理解的更深,与设计融合得更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色彩训练。
建筑与环境的体验训练
作为建筑师必须养成注意观察和留心身边事物、建筑和环境的
习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在成为大师之前都曾经周游世界,记录下了旅行中的种种感受,这些旅行经历对于他们的设计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在入学之前,这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基本没有受过启发和引导。所以为了学生能与下一部分的专业学习衔接的更好,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构成之前)加入了“建筑与环境体验训练”。
引导学生体验建成环境的感受,通过对环境的感受,学习理解建筑的内涵(无论是对建筑外部的形体,还是建筑内部或外部的环境和空间),使学生充分感知环境给人的感受,同时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这种感受是视知觉训练的第一步。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把这一体验训练安排在表现技法训练之后,构成之前。将每班同学随机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组同学去调研一类建筑(例:大学校区、历史建筑、展览建筑、医院、酒店、办公建筑等等)。同学们可以通过速写、拍照及真实的空间、形体感知加强对建筑及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在体验中主要强调对以下几部分的感知。
1.1.体积—体积的几何性、重量感和对象片断的共时性再现我们对体积的认识不仅仅是其几何结构和量度的把握,而且还包含重量感。体积是三维的,对它的体验就不是一个固定的视点所能包含,完整的体验一定包含了时间和运动的因素,这就是立体主义的共时性再现的问题。
1.2.空间—空间的几何性、空间容积及空间构成这个专题从透视的角度来探讨空间的知觉,这符合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空间直接感受的方式。这个实验实际蕴涵了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派)两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即对空间的虚空容积的几何结构的关注、以及对构成空间的限定要素的认识和操作。
1.3.光影—光影的感知、描述和表现光影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种特别的造形手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光线和阴影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现象,又是一个依据投影法则的作图过程。实验的重点放在光影的感知和描述、通过作图法来了解光线和影子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光影的表现性。这是一个从直接感知到理性理解,从作图法到抽象表现的过程。
1.4. 质感—从材料质感到图案制作的视知觉转换质感现象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和触觉两部分感觉器官,包豪斯有关材料质感的训练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将对材料的触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图形的有效手段。质感的研究包括四个相关部分∶对材料的触觉感受,对材料的视觉特性的客观和真实的描述,对材料质感的抽象,图案的概念。
1.5. 解析—解析作为理解画面空间的手段图式分析就是运用图解的方法来剖析画面的要素及其构成的方式。对画面空间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所谓的深度空间的要素、结构和构成,深度空间是以透视法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所谓的平面空间的要素、结构和构成,平面空间是以图形和背景的关系为基础的。
1.6. 写实—空间、开启和光影互动关系的真实描述我们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取决于空间的围合、开启和光线等诸多因素。以写实的态度来研究空间,就是要能够真实地描述特定的空间、开启和光线造成的视觉感受。写实的研习依循两个途径:一方面从对现实的室内空间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来训练对光线的敏感性以及写实技巧;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模型装置来研究各种光照情况下的写实所面对的问题。
总而言之,该体验训练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的教育”这个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主义的设计概念和方法相一致的视知觉基础;另一方面以视觉思维的整体观为线索,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和结构有序的独特训练方法。在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的基础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变得疏离和边缘化。就此而言,本训练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
形态构成
形态构成以形态造型训练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的智能训练,采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合的构思方法,开拓创造思路,剖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性,着重培养学生形态的抽象思维和抽象的表现并紧密结合本专业,较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形态的空间视觉效应、色彩的心理感应、立体的构造规律。我们把这一部分安排在第二学期。这一段的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 认识和理解形态构成的本质,掌握抽象的表现语汇,将造型研究推向美术科学的理论高度。 (2) 从一般侧重于技法训练转为培养形态空间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且以提高感觉力为主导。(3) 美学的参与有利于基础向设计的推进,通过训练能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提高形态的审美意识。(4) 能较好地掌握形态、色彩、材料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
本段课程具体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在立体构成这一部分,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调整课程任务书,近几年我们为了增强学生对各种材质认知深度,实践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分组后共同设计制作大尺度的立体构成,因此学生不仅要设计形体,还要注意材料的使用和结构的问题。这一训练极大的加强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认知,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协作、沟通能力。
建筑设计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更行之有效的专题,不断充实使之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系统。我们希望通过基础教育除了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技法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其建筑设计创新能力,从而能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创造出更新、更美、更丰富的实体和空间形态,为建筑设计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立体构成》 高山正喜久
3.《光构成》 (日)朝仓直己
4.《艺术与视觉》 (美)鲁道夫
5.罗玲玲主编: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教育;视知觉基础;形态构成;感知觉训练
Abstract: 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rchitectural point of view has been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order to trained designers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with highe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teach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basic education practice for example and explores this issue.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basis of visual perception; form of composition; perception training
中圖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建筑界已经融入了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全球化的影响赋予了建筑越来越多的内涵,这些无疑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建筑学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然而我们的一些教育内容却没有随之改进,没有新的突破。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我们能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里蕴含的文化。包豪斯校长格鲁皮乌斯曾指出,艺术是教不会的。但设计不是纯艺术。可以说,设计能力是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方能获得的。为使我们培养的建筑师能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国内的建筑院校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视觉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加强对色彩的感知训练,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鉴赏力。
对建筑画基本表现技法的训练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大量的让学生完成枯燥的作业,在评估作业时,过多要求制图的细致程度,偏重于表现能力的训练,对于技法的训练有很大的成就。(但也不排除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由于作业量、时间有限,自己又不够用心,所以表现能力仍旧不好)。同时对于学生的感知觉能力的调动和对环境的感受和捕捉能力的的训练还很不够。因此,在新的训练中我们适当的减少作业量,同时在作业安排上尽量安排实用性较强的作业。同时将这一部分的作业量分散到大二、大三的整个学年---------如:两个星期画一幅钢笔画(抄绘或临摹)、两个月画一幅水彩或水粉或淡彩马克笔的快速表现。这样学生对技法的掌握会日渐熟练,并随着专业课的加深对这些技法理解的更深,与设计融合得更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色彩训练。
建筑与环境的体验训练
作为建筑师必须养成注意观察和留心身边事物、建筑和环境的
习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在成为大师之前都曾经周游世界,记录下了旅行中的种种感受,这些旅行经历对于他们的设计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在入学之前,这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基本没有受过启发和引导。所以为了学生能与下一部分的专业学习衔接的更好,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构成之前)加入了“建筑与环境体验训练”。
引导学生体验建成环境的感受,通过对环境的感受,学习理解建筑的内涵(无论是对建筑外部的形体,还是建筑内部或外部的环境和空间),使学生充分感知环境给人的感受,同时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这种感受是视知觉训练的第一步。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把这一体验训练安排在表现技法训练之后,构成之前。将每班同学随机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组同学去调研一类建筑(例:大学校区、历史建筑、展览建筑、医院、酒店、办公建筑等等)。同学们可以通过速写、拍照及真实的空间、形体感知加强对建筑及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在体验中主要强调对以下几部分的感知。
1.1.体积—体积的几何性、重量感和对象片断的共时性再现我们对体积的认识不仅仅是其几何结构和量度的把握,而且还包含重量感。体积是三维的,对它的体验就不是一个固定的视点所能包含,完整的体验一定包含了时间和运动的因素,这就是立体主义的共时性再现的问题。
1.2.空间—空间的几何性、空间容积及空间构成这个专题从透视的角度来探讨空间的知觉,这符合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空间直接感受的方式。这个实验实际蕴涵了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派)两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即对空间的虚空容积的几何结构的关注、以及对构成空间的限定要素的认识和操作。
1.3.光影—光影的感知、描述和表现光影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种特别的造形手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光线和阴影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现象,又是一个依据投影法则的作图过程。实验的重点放在光影的感知和描述、通过作图法来了解光线和影子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光影的表现性。这是一个从直接感知到理性理解,从作图法到抽象表现的过程。
1.4. 质感—从材料质感到图案制作的视知觉转换质感现象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和触觉两部分感觉器官,包豪斯有关材料质感的训练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将对材料的触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图形的有效手段。质感的研究包括四个相关部分∶对材料的触觉感受,对材料的视觉特性的客观和真实的描述,对材料质感的抽象,图案的概念。
1.5. 解析—解析作为理解画面空间的手段图式分析就是运用图解的方法来剖析画面的要素及其构成的方式。对画面空间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所谓的深度空间的要素、结构和构成,深度空间是以透视法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所谓的平面空间的要素、结构和构成,平面空间是以图形和背景的关系为基础的。
1.6. 写实—空间、开启和光影互动关系的真实描述我们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取决于空间的围合、开启和光线等诸多因素。以写实的态度来研究空间,就是要能够真实地描述特定的空间、开启和光线造成的视觉感受。写实的研习依循两个途径:一方面从对现实的室内空间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来训练对光线的敏感性以及写实技巧;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模型装置来研究各种光照情况下的写实所面对的问题。
总而言之,该体验训练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的教育”这个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主义的设计概念和方法相一致的视知觉基础;另一方面以视觉思维的整体观为线索,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和结构有序的独特训练方法。在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的基础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变得疏离和边缘化。就此而言,本训练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
形态构成
形态构成以形态造型训练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的智能训练,采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合的构思方法,开拓创造思路,剖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性,着重培养学生形态的抽象思维和抽象的表现并紧密结合本专业,较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形态的空间视觉效应、色彩的心理感应、立体的构造规律。我们把这一部分安排在第二学期。这一段的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 认识和理解形态构成的本质,掌握抽象的表现语汇,将造型研究推向美术科学的理论高度。 (2) 从一般侧重于技法训练转为培养形态空间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且以提高感觉力为主导。(3) 美学的参与有利于基础向设计的推进,通过训练能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提高形态的审美意识。(4) 能较好地掌握形态、色彩、材料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
本段课程具体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在立体构成这一部分,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调整课程任务书,近几年我们为了增强学生对各种材质认知深度,实践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分组后共同设计制作大尺度的立体构成,因此学生不仅要设计形体,还要注意材料的使用和结构的问题。这一训练极大的加强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认知,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协作、沟通能力。
建筑设计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更行之有效的专题,不断充实使之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系统。我们希望通过基础教育除了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技法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其建筑设计创新能力,从而能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创造出更新、更美、更丰富的实体和空间形态,为建筑设计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立体构成》 高山正喜久
3.《光构成》 (日)朝仓直己
4.《艺术与视觉》 (美)鲁道夫
5.罗玲玲主编: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