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需要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与飞跃,青年也将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社会青年化,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要求下,具备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为進一步促进社会青年化,当代青年应实现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各方应树立正确的青年观,实现青年优先发展;此外还应推动青年学学科发展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青年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民族复兴的大业还远未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下,我国仍需要一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表现在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能力的革新,更需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脱胎换骨。这就需要发挥青年对社会的变革功能,即促进社会的青年化,尤其是在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变革。
1 社会青年化的基本内涵
在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青年不仅仅单方面地适应社会、接受社会的教化,它也必然在实践中对社会施加作用和影响。可以说,一方面青年在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也在青年化。社会青年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保加利亚社会学家彼得·米泰夫于1976年提出:“所谓社会青年化是一个描述青年在社会关系中引进变革的概念。”国内最早研究社会青年化的文献是1990年吴鲁平的《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一文,他认为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统一于实践认知活动联结起来的互动过程之中。“社会青年化——青年对社会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使得社会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袁贵礼在《社会青年化论纲》中将社会青年化概括为“青年通过实践活动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另有刘宏森、宋德昭、刘俊彦等学者总结提出了社会青年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和发生标志:一是青年在许多新兴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控主要话语权;二是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在言行、思想理念等方面受到青年的影响,体现出了青年特有的一些状态;三是在青年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更有朝气和创造力等。
在父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框架下,青年被看作是不成熟的人,是走向成人的过渡阶段,需要不断地将社会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的成人的标准内化于自身,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主体。但青年的价值不仅在于社会意义,更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更重要的是,青年还要批判地、能动地和创造性地对待价值规范系统,使社会的价值规范系统向更平等、更具道德感召力的方向转化。”社会青年化概念的提出,确认了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冲击着社会中占主体的成人规定、塑造青年的长辈本位思想,寄予了青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功能。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对社会现象和趋势的表述和归纳,更是当下社会需要转型发展、实现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价值选择和展望。国内论及社会青年化的论文数量虽少,但当下社会青年化的发展仍有光明的前景。
2 社会青年化的现实机遇
2.1 社会青年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势能
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迅速发展,物质精神文明空前繁荣,社会观念向着多元化发展,使得中国青年的成长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他们自由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同时也使得社会在短时间高发展中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跨越代际的多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同一时空内并存。青年与前辈相比,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交往环境中,两者的思想观念如性别观、代际观、择业观等的巨大反差,必然形成激烈的冲突和融合过程。社会思想文化的差异越明显,则新兴力量冲击和变革的势能就越大。
此外,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了人们生产、交往、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信息文化。青年具有易于接受、学习新生事物的特质,而且当代青年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受教育层次较高,在信息社会中比前辈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代与代之间出现明显的信息代沟。“青年以自身的信息能力优势成为最先进的劳动者、最具竞争力的择业者”。青年在信息社会的优势地位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网络技术催生了不同样态的网络文化,青年群体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主体受众,在网络参与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网络流行语如“厉害了我的国”“点赞”等在官方话语体系的大量应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对网络流行文化的态度。
2.2 社会青年化深刻嵌入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当代青年将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就意味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要在今天的青年手中实现。青年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指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要重视青年作用、依靠青年力量。”在新时代,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力越来越凸显。经济领域,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积极践行者,引领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的大潮;政治领域,青年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实现了干部年轻化;文化领域,青年是新媒体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在塑造新型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3 社会青年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条件
在世代理论的视角下,代际变迁在一定程度就是社会变迁,“某些形式的代际变迁还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性因素。”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国力、竞争力和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创新型国家当以人才为本,青年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青年以自身优势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的主力军,开始具有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而且是全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深层结构的全面革命。我国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更要培养与现代化社会相匹配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先进开放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青年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水平较高的环境,具有新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反哺”实现对社会其他年龄段的影响。“文化反哺被频繁运用于代际关系的辨析,青年的社会功能不断强化、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描述之中。”文化的范围极广,是社会结构的最为深刻的层次。因而文化反哺是社会青年化的重要标志,决定了社会青年化的限度。尽管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父权主义的枷锁,建立了新型代际观、性别观、婚姻观和性爱观,“生活价值观在四个方面实现了变迁与超越。”但是青年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实际只在浅层较为明显,如衣着、娱乐等流行文化,而对社会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的改造则比较艰难。因为既有的社会结构、秩序都是由社会权威主导的,所以社会青年化本质上是青年群体挑战成人主导的社会权威的艰难过程。成人长辈本位的自我中心对青年反叛特质的排斥,展现了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诅咒”式的子辈反抗父权的永恒斗争,这需要全社会的审视和反思。
3 社会青年化的实践路径
3.1 青年实现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是实践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青年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受到社会的制约。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追求常新和进步的青年是迈向现代化的主干力量。青年需把握时代实践的方向,继续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方能引领时代潮流。
爱国不仅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认同,也是对理论的接纳和学习。青年改造社会的实践应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思想解放也没有终点。青年要继续传承弘扬“五四”运动的启蒙革新精神,勇于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冲破所处时代和既有观念的束缚,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弄潮儿。
3.2 社会各方树立正确的青年观
社会青年化是新历史方位下社会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一种社会趋势,已经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全社会应充分尊重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地位,承认青年在一些领域的主导地位,认识到青年在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指出,“要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应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建立容错试错机制,支持青年创造;关注和理解青年的现实难处,听取青年呼声,建立长效机制使方针政策适度向青年倾斜,推动青年优先发展。
3.3 推动青年学学科建设
青年学是一门对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和青年工作科学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科。青年学建立了与单学科的青年研究不同的认识框架,将青年看作社会变革的主体。因此,要促进社会青年化,发挥青年改造社会现实的作用,必须使青年研究形成建立统一和整体的青年学学科。在此基础上,落实落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 》要求,把握契机,将青年问题作为高校教学与研究的重点内容,“从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由此拓展研究领域,补充短板,丰富内涵。”科学有序地推进学科发展。
促进社会青年化的实践将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青年的朝气蓬勃定能带来国家的朝气蓬勃,实现李大钊先生曾呼吁的,创造灵肉一致的“少年中国”。
参考文献
[1]F. 马赫列尔.青年問题与青年学\[M\].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92.
[2]吴鲁平.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J].中国青年研究,1990,(04):36-38.
[3]袁贵礼.社会青年化论纲[J].中国青年研究,2016,(05):33-38.
[4]庄娜.青年学的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及社会功能——以马赫列尔青年学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5):9-16.
[5]刘俊彦.信息文化与社会青年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4):17-23.
[6]闻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N].人民日报,2017-09-12(06).
[7]沈杰.世代分析:青年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视角[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00-106.
[8]刘宏森.社会青年化的趋势与现实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13,(05):51-55.
[9]刘俊彦.第六代青年生活价值观的变迁与超越[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16-21.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11]黄志坚.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J].当代青年研究,2019,(01):5-11.
作者简介:刘涛(199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青年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民族复兴的大业还远未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下,我国仍需要一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表现在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能力的革新,更需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脱胎换骨。这就需要发挥青年对社会的变革功能,即促进社会的青年化,尤其是在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变革。
1 社会青年化的基本内涵
在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青年不仅仅单方面地适应社会、接受社会的教化,它也必然在实践中对社会施加作用和影响。可以说,一方面青年在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也在青年化。社会青年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保加利亚社会学家彼得·米泰夫于1976年提出:“所谓社会青年化是一个描述青年在社会关系中引进变革的概念。”国内最早研究社会青年化的文献是1990年吴鲁平的《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一文,他认为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统一于实践认知活动联结起来的互动过程之中。“社会青年化——青年对社会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使得社会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袁贵礼在《社会青年化论纲》中将社会青年化概括为“青年通过实践活动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另有刘宏森、宋德昭、刘俊彦等学者总结提出了社会青年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和发生标志:一是青年在许多新兴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控主要话语权;二是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在言行、思想理念等方面受到青年的影响,体现出了青年特有的一些状态;三是在青年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更有朝气和创造力等。
在父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框架下,青年被看作是不成熟的人,是走向成人的过渡阶段,需要不断地将社会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的成人的标准内化于自身,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主体。但青年的价值不仅在于社会意义,更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更重要的是,青年还要批判地、能动地和创造性地对待价值规范系统,使社会的价值规范系统向更平等、更具道德感召力的方向转化。”社会青年化概念的提出,确认了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冲击着社会中占主体的成人规定、塑造青年的长辈本位思想,寄予了青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功能。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对社会现象和趋势的表述和归纳,更是当下社会需要转型发展、实现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价值选择和展望。国内论及社会青年化的论文数量虽少,但当下社会青年化的发展仍有光明的前景。
2 社会青年化的现实机遇
2.1 社会青年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势能
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迅速发展,物质精神文明空前繁荣,社会观念向着多元化发展,使得中国青年的成长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他们自由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同时也使得社会在短时间高发展中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跨越代际的多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同一时空内并存。青年与前辈相比,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交往环境中,两者的思想观念如性别观、代际观、择业观等的巨大反差,必然形成激烈的冲突和融合过程。社会思想文化的差异越明显,则新兴力量冲击和变革的势能就越大。
此外,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了人们生产、交往、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信息文化。青年具有易于接受、学习新生事物的特质,而且当代青年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受教育层次较高,在信息社会中比前辈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代与代之间出现明显的信息代沟。“青年以自身的信息能力优势成为最先进的劳动者、最具竞争力的择业者”。青年在信息社会的优势地位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网络技术催生了不同样态的网络文化,青年群体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主体受众,在网络参与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网络流行语如“厉害了我的国”“点赞”等在官方话语体系的大量应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对网络流行文化的态度。
2.2 社会青年化深刻嵌入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当代青年将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就意味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要在今天的青年手中实现。青年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指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要重视青年作用、依靠青年力量。”在新时代,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力越来越凸显。经济领域,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积极践行者,引领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的大潮;政治领域,青年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实现了干部年轻化;文化领域,青年是新媒体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在塑造新型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3 社会青年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条件
在世代理论的视角下,代际变迁在一定程度就是社会变迁,“某些形式的代际变迁还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性因素。”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国力、竞争力和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创新型国家当以人才为本,青年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青年以自身优势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的主力军,开始具有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而且是全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深层结构的全面革命。我国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更要培养与现代化社会相匹配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先进开放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青年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水平较高的环境,具有新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反哺”实现对社会其他年龄段的影响。“文化反哺被频繁运用于代际关系的辨析,青年的社会功能不断强化、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描述之中。”文化的范围极广,是社会结构的最为深刻的层次。因而文化反哺是社会青年化的重要标志,决定了社会青年化的限度。尽管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父权主义的枷锁,建立了新型代际观、性别观、婚姻观和性爱观,“生活价值观在四个方面实现了变迁与超越。”但是青年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实际只在浅层较为明显,如衣着、娱乐等流行文化,而对社会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的改造则比较艰难。因为既有的社会结构、秩序都是由社会权威主导的,所以社会青年化本质上是青年群体挑战成人主导的社会权威的艰难过程。成人长辈本位的自我中心对青年反叛特质的排斥,展现了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诅咒”式的子辈反抗父权的永恒斗争,这需要全社会的审视和反思。
3 社会青年化的实践路径
3.1 青年实现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是实践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青年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受到社会的制约。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追求常新和进步的青年是迈向现代化的主干力量。青年需把握时代实践的方向,继续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方能引领时代潮流。
爱国不仅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认同,也是对理论的接纳和学习。青年改造社会的实践应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思想解放也没有终点。青年要继续传承弘扬“五四”运动的启蒙革新精神,勇于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冲破所处时代和既有观念的束缚,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弄潮儿。
3.2 社会各方树立正确的青年观
社会青年化是新历史方位下社会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一种社会趋势,已经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全社会应充分尊重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地位,承认青年在一些领域的主导地位,认识到青年在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指出,“要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应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建立容错试错机制,支持青年创造;关注和理解青年的现实难处,听取青年呼声,建立长效机制使方针政策适度向青年倾斜,推动青年优先发展。
3.3 推动青年学学科建设
青年学是一门对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和青年工作科学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科。青年学建立了与单学科的青年研究不同的认识框架,将青年看作社会变革的主体。因此,要促进社会青年化,发挥青年改造社会现实的作用,必须使青年研究形成建立统一和整体的青年学学科。在此基础上,落实落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 》要求,把握契机,将青年问题作为高校教学与研究的重点内容,“从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由此拓展研究领域,补充短板,丰富内涵。”科学有序地推进学科发展。
促进社会青年化的实践将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青年的朝气蓬勃定能带来国家的朝气蓬勃,实现李大钊先生曾呼吁的,创造灵肉一致的“少年中国”。
参考文献
[1]F. 马赫列尔.青年問题与青年学\[M\].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92.
[2]吴鲁平.双向互动中的沿承与更新—青年社会化与社会青年化[J].中国青年研究,1990,(04):36-38.
[3]袁贵礼.社会青年化论纲[J].中国青年研究,2016,(05):33-38.
[4]庄娜.青年学的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及社会功能——以马赫列尔青年学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5):9-16.
[5]刘俊彦.信息文化与社会青年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4):17-23.
[6]闻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N].人民日报,2017-09-12(06).
[7]沈杰.世代分析:青年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视角[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00-106.
[8]刘宏森.社会青年化的趋势与现实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13,(05):51-55.
[9]刘俊彦.第六代青年生活价值观的变迁与超越[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16-21.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11]黄志坚.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J].当代青年研究,2019,(01):5-11.
作者简介:刘涛(199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