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园“双星”病(苹果黑星病、苹果白星病)是观光苹果树的常客,是危害苹果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当不会说话的“双星”病菌凭借气流、风、雨的作用,将其“自产”的分生孢子不声不响地、悄悄地传播给苹果树以后,该苹果树即为“带毒者”:当“双星”病菌潜入苹果树以后,开始有一段潜伏期,不显症状,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生长发育条件成熟,它俩便各显神通,各自显示“黑”“白”分明的“星星”,植保专家将这些“星星”分别称之为苹果黑星病与苹果白星病的病斑。当苹果树受到“双星”病菌的侵染以后,不仅影响苹果树的健康生长。更重要的是发病后苹果长不大。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果农的收入。
1 苹果“双星”病害发生的特点
苹果“双星”病害虽然都是“真菌家族”,它俩均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既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点。
1.1共同点
菌源相同,寄主范围相同。这两种苗对苹果树极感兴趣,苹果园是它俩出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1.2 不同点
1.2.1 “双星”病源“门派”与特征不同苹果黑星病菌属真菌子囊菌亚门(有性阶段),格孢腔菌目,黑星菌属。子囊座在落叶上形成,埋生叶肉组织中。黑褐色。有乳头状孔口,孔口周缘长有刚毛。子囊长棍棒形,无色,大小55~75微米×6~12微米。子囊孢子暗褐色,双胞。顶细胞较小。基部细胞较大,大小11~15微米x4~8微米。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环黑星孢。菌丝初期无色,后变为橄榄色。分生孢子梗棕褐色,短棒状,直立或弯曲,不分枝,单胞,偶有隔膜1~2个,孢痕明显,大小50~60微米x4~6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初无色,后变为橄榄色,梭形或卵圆形,单胞,少数为双胞,大小12~22微米x6~9微米。苹果白星病称仁果盾壳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淡褐至深褐色,单腔,埋生;产孢细胞桶形至圆柱形或瓶状,无色。以全壁芽生方式产孢,随着产孢作环痕式延伸,具1~4个间距不等的环痕;分生孢子淡褐色,椭圆形,大小4~5微米x2~3微米。
1.2.2“双星”病害分布范围不同 苹果黑星病是欧美各国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在我国,主要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吉林、黑龙江、新疆及云南、四川、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部分地区发生。苹果白星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分布。
1.2.3 “双星”病发生规律不同 苹果黑星病初次侵染为落叶上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再次侵染是由风、雨传播的分生孢子。在通常情况下,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的初次侵染和传播,夏季也有利于病害发展。高温、干燥时对病害的传播不利。苹果黑星病在黑龙江、吉林、云南主要危害小苹果,其中以黄海棠、红海棠、花红等为高感品种:铃铛果、扁海棠及山荆子是免疫的,印度、国光较重,元帅较轻。苹果白星病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危害。主要从伤口侵入。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病;修剪不当,伤口多,发病重。
1.2.4“双星”病危害果树的部位与器官不同 苹果黑星病对苹果的叶片、叶柄、嫩梢、花、果实、果梗全方位进行攻击。苹果白星病只危害苹果树的叶片。
1.2.5 “双星”危害果树的症状不同苹果黑星病危害后的叶片正背两面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有烟煤状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边缘因菌丝在角质层下放射状扩展,呈细碎的冰纹状。重病叶缩小,变厚扭曲,变黄早落;果斑淡黄绿色,圆形,渐扩大。凹陷,随果实长大而硬化。表面有裂纹,生烟煤状霉(见图1)。苹果白星病危害叶片后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淡褐色,稍凹陷。直径1~3毫米。具褐色较细的边缘,后期病部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产生数个病斑,但叶片一般不枯死(见图2)。
2 防病对策
2.1 落实“三选”
一是选择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果园栽培苹果;二是选栽抗、耐病品种:三是选择有机肥作基肥,避免偏施氮肥而人为诱发“双星”病害的发生。
2.2加强“三检”
切实加强“三检”(检查苗木、检查接穗、检查果实)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谨防带有“双星”病害的苗木、接穗、果实从疫区传入无病区。
2.3强化“三清”
在秋末冬初彻底清除果园残枝、清除果园病叶、清除果园病果,并将上述“三残”集中烧毁。以减少果园“双星”病害初次侵染菌源。
2.4实施“三喷”
一是喷施10%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宝抗)1200~1500倍液;二是喷施3%多抗霉紊水剂(多氧清2号)800~1000倍液;三是喷施25%咪鲜胺乳油(鲜清)500~1000倍液。上述3种药剂可任选一种,于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发病重的果园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3~4次。
(作者联系电话:13466584128)
1 苹果“双星”病害发生的特点
苹果“双星”病害虽然都是“真菌家族”,它俩均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既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点。
1.1共同点
菌源相同,寄主范围相同。这两种苗对苹果树极感兴趣,苹果园是它俩出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1.2 不同点
1.2.1 “双星”病源“门派”与特征不同苹果黑星病菌属真菌子囊菌亚门(有性阶段),格孢腔菌目,黑星菌属。子囊座在落叶上形成,埋生叶肉组织中。黑褐色。有乳头状孔口,孔口周缘长有刚毛。子囊长棍棒形,无色,大小55~75微米×6~12微米。子囊孢子暗褐色,双胞。顶细胞较小。基部细胞较大,大小11~15微米x4~8微米。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环黑星孢。菌丝初期无色,后变为橄榄色。分生孢子梗棕褐色,短棒状,直立或弯曲,不分枝,单胞,偶有隔膜1~2个,孢痕明显,大小50~60微米x4~6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初无色,后变为橄榄色,梭形或卵圆形,单胞,少数为双胞,大小12~22微米x6~9微米。苹果白星病称仁果盾壳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淡褐至深褐色,单腔,埋生;产孢细胞桶形至圆柱形或瓶状,无色。以全壁芽生方式产孢,随着产孢作环痕式延伸,具1~4个间距不等的环痕;分生孢子淡褐色,椭圆形,大小4~5微米x2~3微米。
1.2.2“双星”病害分布范围不同 苹果黑星病是欧美各国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在我国,主要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吉林、黑龙江、新疆及云南、四川、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部分地区发生。苹果白星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分布。
1.2.3 “双星”病发生规律不同 苹果黑星病初次侵染为落叶上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再次侵染是由风、雨传播的分生孢子。在通常情况下,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的初次侵染和传播,夏季也有利于病害发展。高温、干燥时对病害的传播不利。苹果黑星病在黑龙江、吉林、云南主要危害小苹果,其中以黄海棠、红海棠、花红等为高感品种:铃铛果、扁海棠及山荆子是免疫的,印度、国光较重,元帅较轻。苹果白星病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危害。主要从伤口侵入。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病;修剪不当,伤口多,发病重。
1.2.4“双星”病危害果树的部位与器官不同 苹果黑星病对苹果的叶片、叶柄、嫩梢、花、果实、果梗全方位进行攻击。苹果白星病只危害苹果树的叶片。
1.2.5 “双星”危害果树的症状不同苹果黑星病危害后的叶片正背两面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有烟煤状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边缘因菌丝在角质层下放射状扩展,呈细碎的冰纹状。重病叶缩小,变厚扭曲,变黄早落;果斑淡黄绿色,圆形,渐扩大。凹陷,随果实长大而硬化。表面有裂纹,生烟煤状霉(见图1)。苹果白星病危害叶片后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淡褐色,稍凹陷。直径1~3毫米。具褐色较细的边缘,后期病部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产生数个病斑,但叶片一般不枯死(见图2)。
2 防病对策
2.1 落实“三选”
一是选择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果园栽培苹果;二是选栽抗、耐病品种:三是选择有机肥作基肥,避免偏施氮肥而人为诱发“双星”病害的发生。
2.2加强“三检”
切实加强“三检”(检查苗木、检查接穗、检查果实)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谨防带有“双星”病害的苗木、接穗、果实从疫区传入无病区。
2.3强化“三清”
在秋末冬初彻底清除果园残枝、清除果园病叶、清除果园病果,并将上述“三残”集中烧毁。以减少果园“双星”病害初次侵染菌源。
2.4实施“三喷”
一是喷施10%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宝抗)1200~1500倍液;二是喷施3%多抗霉紊水剂(多氧清2号)800~1000倍液;三是喷施25%咪鲜胺乳油(鲜清)500~1000倍液。上述3种药剂可任选一种,于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发病重的果园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3~4次。
(作者联系电话:1346658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