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职场成功的法宝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H任职于全球十大IT企业之一的某公司,虽然入职不久,却由于该公司是北京奥运的最大的赞助商之一,他有幸代表公司为北京奥组委工作。奥运会筹办期间,他就生活在奥运村。按照常理来推断,能够既为公司效力又能为奥运建设出力,精神生活自然应该是充实的;同时奥运村的各项设施又完备齐全,物质生活自然该是舒适的。但就是在这样天时地利的环境中,小H却说自己只有迷茫、徘徊和彷徨……
  他不断抱怨着公司内部的种种不公,觉得周围的人左右逢源而自己的努力却被人视而不见;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不仅得不到上级的肯定,还经常遭受那些他视为战友的同事的伤害。同时处在这样的IT行业,所面临的压力和工作强度也让他倍感焦虑。用他的话说,“每天衣着光鲜地忙碌在全世界目光和视线的焦点,心中却疲惫不堪。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却时时想要放弃,想要离开……”
  职场犹如人生,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职场犹如竞技场,有冠军的欢笑就有失败者的泪水;职场犹如战场,有时候剑拔弩张、硝烟滚滚……那么,是什么让一些人留下来并笑到最后,叱咤风云而笑傲江湖,又是什么让一些人黯然离去,连背影也没留下?
  尤其是IT行业,员工往往面对更大的挑战,更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更激烈的竞争,因此,往往也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痛苦。
  
  复原力——
  决定成败的关键力量
  有一种力量叫做复原力(resilience)。一个人复原力的强弱,比教育、经验、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
  萨尔瓦托尔·马迪(Salvatore Maddi)和黛博拉·库萨巴(Deborah Khoshaba)针对伊利诺斯贝尔电话公司(Illinois Bell Telephone Company)的一项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12年中,由于市场行情的急速变化,贝尔电话这个市场的垄断者不得不开始与其他的竞争者争夺市场,因此,在他们每年进行测试的约450名测试者中,有一半的人丢了工作。同时,他们中超过2/3的人遭受着人生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失业、离婚、心脏病、抑郁、焦虑、药物成瘾和酗酒等。但是,在他们中约有1/3的人,虽然遭受了诸如失业、压力、打击等人生的种种挫折之后,仍然攀上了人生的高峰。根据研究者最后的报告,在这1/3的被调查者中,留在贝尔电话的人已经成为了公司重要的领导者,而那些离开公司的人,不是自己成功地创业,就是成为了其他公司的重要领导。
  为什么这些人不但成功地应对了人生中的挫折,而且还在这些挫折中得到了磨砺、发展了自己从而获得了成功?当初大家都能够进入贝尔,研究者就判定所有的被调查者其实在学历、智商等方面都具有相近的素质,而最终职业生涯的天壤之别,恰恰是由于个体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所拥有的复原力不同。当命运的洪流席卷而来时,屹立不倒的人弄潮在前,而被打垮的人则随波逐流,最终被命运所吞噬。
  
  复原力——
  七大特质的共同载体
  宾西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凯伦·瑞维奇(Karen Reivich)和安德鲁·夏特(Andrew Shatte)认为,复原力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从困境中复原的能力,包括度过日常工作的困难与压力(例如工作绩效的压力、与同事间的冲突等),或是从重大的挫败(例如被降职或失去工作)中重新站起来的毅力。另一方面它也隐含了更为积极的意义,也就是有追寻新的意义或是新挑战的勇气。
  具体说来,根据Karen Reivich教授的多年对复原力的研究,她总结复原力包含以下7个主要的成分:
  对自我情绪的意识和控制:换句话说就是做情绪的主人。能够分清自己是焦虑还是愤怒,是紧张还是恐惧。不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对它有所控制。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难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控制冲动: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的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具有高复原力的人往往能够不过快地做出决定。他们总是能够沉得住气,从而静观其变,三思而后行。
  乐观:英文中有一个词叫做pie-in-the-sky,意思是天空中的饼。换成中文可能有点画饼充饥的意思。乐观不是这种盲目地把事情往好处想,而是相信事情一定可以解决,未来一定会更好。但是另一方面,你也不会对明显的风险或是阻碍视若无睹。你对未来有着正面的期望,同时又保持务实的态度面对困难。
  
  原因分析:这是要求个体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综合全面地进行分析。虽说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拥有高复原力的个体往往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分析多种因素。拥有这样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共感:这是一个很心理学化的词。其实,就是你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洞察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帮助你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而你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才可能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
  自我效能感:这种能力意味着你自信能够有能力解决问题。这其实要求你能够自知其短又自知其长,从而扬长避短地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不是自尊心,它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客观理智地分析之上,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挑战:时时准备承担必要的风险。那些拥有高复原力的个体愿意去尝试,并且对这些尝试后的失败处之泰然。
  当然,那些具有高复原力的人并非在这7项素质上全部得高分。Karen Reivich强调说,个体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擅长上述7个方面中的哪个方面,然后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复原力了。
  那么,具体如何来提升自己的挫折复原力呢?这些因素是能够后天培养还是先天注定呢?
  
  复原力——
  后天努力的宝贵财富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复原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是什么导致了事情的不同结果呢?是挫折本身还是我们自己呢?根据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博士的ABC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是我们自己的信念看法导致了事情的结果。当挫折(adversity)来临之时,我们首先产生的并不是行动,而是对这种挫折的解释和观点(belief)。而我们的情绪体验和最终的行动,恰恰是基于我们的观点和解释,而并非是最初的挫折事件。因此,导致事物最终结果(consequence)的差异,其实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我们的信念和观点。
  拿开篇小H的例子我们分析一下,A——挫折是上级对于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自己的辛苦得不到肯定。而他对这样的挫折的解释B——是周围同事的排挤和伤害,让自己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简言之,人心叵测!那么结果C——小H开始变得彷徨、沮丧,情绪低落甚至想辞职不干了。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问题出现在B环节。小H片面地将自己得不到领导重视归咎于周围的同事。而这种对人性的失望,导致他产生了想离开组织的想法。那么,我们很容易推断出,如果继续怀着这样的观念继续下去,即使小H进入了新的组织,他仍然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或者他继续留在组织中,而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对待同事的话,他的工作环境和发展也是不容乐观的。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遇到挫折时,我们更关注的是我们的情绪体验,而并非我们的观念。我们几乎很难察觉我们的观念是否存在问题。这样,在解决困境时,我们就很容易纠缠于情绪和情感,进而难以解决真正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因素。那么,如果经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处理困境的认知习惯,个体还是可以摆脱情绪的纠缠,进而很好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其他文献
城市建设中城市隧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在总体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占据不能小觑的地位,利用城市地下隧道的建设,更有效的减轻了城市交通运输的压力。因为城市隧道地下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