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关于童声合唱的研究有《童声合唱训练》等,书籍资料较多,研究中所选择的学生是经过严密挑选的,具有较高的音乐天赋,但对于在小学中如何普及音乐教育、合唱训练教学等研究还比较匮乏,缺少系统性的研究。立足于此,本文选择以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为基础进行有效性研究,将“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实际教学课堂作为切入点,阐述意义及发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以期本研究能够给从事小学音乐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促进合唱教学的良好发展,提高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204-0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賞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合唱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研究如何才能良好的开展小学多声部课堂的教学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合唱是一种包含音乐精神、提高音乐素养的声音艺术,它的美不流于表面,而镶嵌在人声与和声的完美结合中,其能利用和谐圆润的和声及其整齐柔美的音色将人带入合唱所营造的美丽意境中,使人体会到音乐海洋的宏大、壮丽与和谐。每一首合唱作品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需要思考理解、由心而发地进行演唱诠释,将作品的精神通过歌声传达出来。因此,学生在合唱中往往能够将自己与音乐完美融合,每一次演唱就像是再一次的升华,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能让人爱上合唱[1]。
(二)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团体协作
合唱,顾名思义,是一种集体性的演唱形式,它区别于独唱、单人的表演,是一种团队合作式的表演,是几十个人组成一支合唱团,通过集体和谐、协调的声音将整个表演完美呈现出来。因此合唱者需要在演唱自己声部的部分时,仔细用耳朵聆听其他声部的节奏、旋律,以便于更好地融入其中。在合唱中每一个合唱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少一个人都是不完整的,同样一个人的失误也将会影响整个表演。当前,许多家庭里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团队意识较薄弱,难以和他人交流或合作。但是进行集体生活是确保孩子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道路,如果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就可能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由此可见,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演唱活动,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2]。
(三)提高音乐素养,发展智力,拓宽音乐视野
学生在合唱课时会以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的方式走进音乐,了解和学习一些音乐基本知识。在演唱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发声技巧,学生便能更加有自信、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为日后音乐成为自己的终身爱好奠定基础。合唱是一种充分调动大脑、口、眼、耳等多个人体器官,对器官的配合要求非常高的综合活动。在参与合唱演唱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训练呼吸,锻炼肺活量,以及释放情绪之外,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以及理解能力[3]。这类音乐活动形成了一个大脑不断感知、记忆、思考、创新的一系的运动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合唱曲目统计
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是仔细深层次地研读教材,教师需要做到不看教材而心中有数。笔者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对合唱歌曲在教材中的比例及难度变化进行系统阐述,提炼总结规律,以期教师认识到课堂合唱的重要性,树立起对其的重视[4]。我国小学教育为六年制,人音版教材共计12册,每学期要完成一定的音乐教学目标,由于该教材一到三册中并没有对合唱曲目的演唱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笔者在这里去除一到三册,只对四到十二册中的合唱曲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以便给予教师对音乐教材大概的认知。(见表1)
(二)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感染力,增强学生合唱的技能和舞台的经验,培养学生相互学习与合作的能力。在音乐能力方面,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到二年级的学生需要能够区分什么是独唱和齐唱,区分辨别童声、女声和男声;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男声和女声。在演唱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到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各类歌唱活动,知道正确的站姿和坐姿,对姿势有明确的把握,知道如何对前奏和指挥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用圆润清亮的音色按照节奏和曲风进行个人单唱和集体齐唱;三到六年级的学生需要乐于参加各类歌唱活动,知道如何调整唱歌时的呼吸,了解气息疏通以及发音的方式,学会正确的演唱姿势,并能将所学在实践中运用,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音调进行演唱。同时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能对他人的表现和表演进行评价[5]。
三、提高小学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动机先发条件,对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合唱动力有明显的影响。让学生真切用心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合唱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灌输概念类的名词,不如直接让学生听和观看,同一首歌曲分别播放独唱和合唱的版本,从感官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合唱区别于独唱所具有的巨大魅力。
(二)趣味讲解,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1.姿势
姿势是合唱的重要发声基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的姿势不正确,因此笔者经常提醒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站姿、坐姿习惯,使得声音更好地发出。如坐着唱歌时,要有良好的坐姿,做好唱歌前的准备工作,面带微笑、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背挺直,脚收拢放平;站着唱歌时,做到挺胸抬头、平视前方,双手自然地贴合在裤腿旁侧。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差等原因,教师需要时时刻刻地提醒其坐姿、站姿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2.呼吸
呼吸作为歌唱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调整将影响歌唱的质量。人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与唱歌中的呼吸有所区别。唱歌时往往需要以足够的气息将呼吸捋顺。但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出现气息较短、较弱或者吸气的时候耸肩等一系列情况,对此,教师需要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不是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这类难以理解的概念性名词解释给学生听,而是需要进行“趣味式教学”,将课堂情境化、形象化,激发其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3.声音
在合唱中,获得清亮纯净的音色是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具体方法可概括为“轻声”和“高位”。“轻声”顾名思义就是“轻轻的声音”,在实际的合唱训练中,许多学生为了凸显并听到自己在合唱中的声音,往往会撕扯声带演唱,导致合唱不协调。实际上,儿童的声带构造本身就比成人的脆弱,长时间的大声喊着唱歌将会对其声带造成严重的破坏性损害。因此学生需要采用轻唱的方式慢慢克服固有的错误的演唱方式,改变不良的唱歌习惯。“高位”即训练“高位置的发音”,通常学生可以采用发母音“U”练习。可引导学生当嘴巴的形状为“U”时,集中声音并且将喉头往下沉,想象口中含了一口水的情境,并结合“轻唱”,保持微笑的姿态开始演唱。如若能够完成这样的训练方式,并持之以恒,学生便能逐渐学会正确的歌唱方式,改变唱歌“大白嗓”“公鸡叫”等窘况,提高合唱能力。
4.咬字吐字
押韵作为合唱的重要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演唱能力。当遇到学生无法较好押韵的情况时,笔者通常选择让学生先将歌词像讲故事一般大声地演读出来,在咬字上面做一些夸张的技巧,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每个字的字音都在高位置找准,之后再继续合唱教学训练。
(三)多样的教唱方式
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时,儿童的注意力时长明显较短,仅约二十分钟,再大一些则会延长到二十五分钟。而合唱歌曲中最难的部分往往在第二声部,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严格把控环节,如在导入环节采用发声练习,将难点前置,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思想上改变对第二声部的畏惧感,做到有主次之分。
合唱作为一种具有长久历史的艺术活动,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同时,课堂合唱逐渐成了教学中的主流,是每位音乐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和坚持的长期式全体教学活动。总之,小学课堂合唱教學中,教师的责任重大而道远。笔者以小学课堂合唱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其相关意义、现状,总结提炼出了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期给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一些启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喜欢上合唱,感受到合唱的快乐,从而推动合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文静.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创新模式与方法探析[J].黄河之声,2019(4).
[2]何雨虹.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3]王永鹏.小学课堂合唱教学实施方法探析[J].才智,2018(12).
[4]陶建军.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思探[J].学周刊,2018(8).
【关键词】小学;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204-0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賞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合唱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研究如何才能良好的开展小学多声部课堂的教学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合唱是一种包含音乐精神、提高音乐素养的声音艺术,它的美不流于表面,而镶嵌在人声与和声的完美结合中,其能利用和谐圆润的和声及其整齐柔美的音色将人带入合唱所营造的美丽意境中,使人体会到音乐海洋的宏大、壮丽与和谐。每一首合唱作品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需要思考理解、由心而发地进行演唱诠释,将作品的精神通过歌声传达出来。因此,学生在合唱中往往能够将自己与音乐完美融合,每一次演唱就像是再一次的升华,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能让人爱上合唱[1]。
(二)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团体协作
合唱,顾名思义,是一种集体性的演唱形式,它区别于独唱、单人的表演,是一种团队合作式的表演,是几十个人组成一支合唱团,通过集体和谐、协调的声音将整个表演完美呈现出来。因此合唱者需要在演唱自己声部的部分时,仔细用耳朵聆听其他声部的节奏、旋律,以便于更好地融入其中。在合唱中每一个合唱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少一个人都是不完整的,同样一个人的失误也将会影响整个表演。当前,许多家庭里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团队意识较薄弱,难以和他人交流或合作。但是进行集体生活是确保孩子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道路,如果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就可能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由此可见,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演唱活动,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2]。
(三)提高音乐素养,发展智力,拓宽音乐视野
学生在合唱课时会以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的方式走进音乐,了解和学习一些音乐基本知识。在演唱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发声技巧,学生便能更加有自信、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为日后音乐成为自己的终身爱好奠定基础。合唱是一种充分调动大脑、口、眼、耳等多个人体器官,对器官的配合要求非常高的综合活动。在参与合唱演唱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训练呼吸,锻炼肺活量,以及释放情绪之外,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以及理解能力[3]。这类音乐活动形成了一个大脑不断感知、记忆、思考、创新的一系的运动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合唱曲目统计
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是仔细深层次地研读教材,教师需要做到不看教材而心中有数。笔者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对合唱歌曲在教材中的比例及难度变化进行系统阐述,提炼总结规律,以期教师认识到课堂合唱的重要性,树立起对其的重视[4]。我国小学教育为六年制,人音版教材共计12册,每学期要完成一定的音乐教学目标,由于该教材一到三册中并没有对合唱曲目的演唱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笔者在这里去除一到三册,只对四到十二册中的合唱曲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以便给予教师对音乐教材大概的认知。(见表1)
(二)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感染力,增强学生合唱的技能和舞台的经验,培养学生相互学习与合作的能力。在音乐能力方面,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到二年级的学生需要能够区分什么是独唱和齐唱,区分辨别童声、女声和男声;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男声和女声。在演唱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到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各类歌唱活动,知道正确的站姿和坐姿,对姿势有明确的把握,知道如何对前奏和指挥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用圆润清亮的音色按照节奏和曲风进行个人单唱和集体齐唱;三到六年级的学生需要乐于参加各类歌唱活动,知道如何调整唱歌时的呼吸,了解气息疏通以及发音的方式,学会正确的演唱姿势,并能将所学在实践中运用,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音调进行演唱。同时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能对他人的表现和表演进行评价[5]。
三、提高小学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动机先发条件,对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合唱动力有明显的影响。让学生真切用心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合唱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灌输概念类的名词,不如直接让学生听和观看,同一首歌曲分别播放独唱和合唱的版本,从感官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合唱区别于独唱所具有的巨大魅力。
(二)趣味讲解,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1.姿势
姿势是合唱的重要发声基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的姿势不正确,因此笔者经常提醒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站姿、坐姿习惯,使得声音更好地发出。如坐着唱歌时,要有良好的坐姿,做好唱歌前的准备工作,面带微笑、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背挺直,脚收拢放平;站着唱歌时,做到挺胸抬头、平视前方,双手自然地贴合在裤腿旁侧。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差等原因,教师需要时时刻刻地提醒其坐姿、站姿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2.呼吸
呼吸作为歌唱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调整将影响歌唱的质量。人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与唱歌中的呼吸有所区别。唱歌时往往需要以足够的气息将呼吸捋顺。但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出现气息较短、较弱或者吸气的时候耸肩等一系列情况,对此,教师需要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不是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这类难以理解的概念性名词解释给学生听,而是需要进行“趣味式教学”,将课堂情境化、形象化,激发其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3.声音
在合唱中,获得清亮纯净的音色是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具体方法可概括为“轻声”和“高位”。“轻声”顾名思义就是“轻轻的声音”,在实际的合唱训练中,许多学生为了凸显并听到自己在合唱中的声音,往往会撕扯声带演唱,导致合唱不协调。实际上,儿童的声带构造本身就比成人的脆弱,长时间的大声喊着唱歌将会对其声带造成严重的破坏性损害。因此学生需要采用轻唱的方式慢慢克服固有的错误的演唱方式,改变不良的唱歌习惯。“高位”即训练“高位置的发音”,通常学生可以采用发母音“U”练习。可引导学生当嘴巴的形状为“U”时,集中声音并且将喉头往下沉,想象口中含了一口水的情境,并结合“轻唱”,保持微笑的姿态开始演唱。如若能够完成这样的训练方式,并持之以恒,学生便能逐渐学会正确的歌唱方式,改变唱歌“大白嗓”“公鸡叫”等窘况,提高合唱能力。
4.咬字吐字
押韵作为合唱的重要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演唱能力。当遇到学生无法较好押韵的情况时,笔者通常选择让学生先将歌词像讲故事一般大声地演读出来,在咬字上面做一些夸张的技巧,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每个字的字音都在高位置找准,之后再继续合唱教学训练。
(三)多样的教唱方式
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时,儿童的注意力时长明显较短,仅约二十分钟,再大一些则会延长到二十五分钟。而合唱歌曲中最难的部分往往在第二声部,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严格把控环节,如在导入环节采用发声练习,将难点前置,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思想上改变对第二声部的畏惧感,做到有主次之分。
合唱作为一种具有长久历史的艺术活动,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同时,课堂合唱逐渐成了教学中的主流,是每位音乐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和坚持的长期式全体教学活动。总之,小学课堂合唱教學中,教师的责任重大而道远。笔者以小学课堂合唱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其相关意义、现状,总结提炼出了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期给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一些启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喜欢上合唱,感受到合唱的快乐,从而推动合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文静.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创新模式与方法探析[J].黄河之声,2019(4).
[2]何雨虹.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3]王永鹏.小学课堂合唱教学实施方法探析[J].才智,2018(12).
[4]陶建军.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思探[J].学周刊,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