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独一无二的一代】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呱呱坠地在什么样的时代非常重要,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从这一点看,80后是幸运的,他们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代人。“文革”刚刚过去,一切生机勃勃,虽然不时还有“倒春寒”,但1980年代的主旋律是向上的,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80后的父母是被耽误的一代,他们努力把自己的青春补回来,也发誓不再让孩子被耽误。那时的物质条件刚刚改善,多数家庭尚不富裕,但他们仍“瞻未来,无限美”。
谈到80后,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代。因为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逐步放宽,90后还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弟弟或妹妹,80后则很难实现这个愿望——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都已为人父母了。
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代。
国人因缺乏抚育独生子女的经验,物质条件有所改善后,对80后一代的宠爱就在所难免。当时的社会舆论忧心忡忡,将他们称为“小皇帝”“小公主”,怕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娇生惯养,经不起磨折。尤其他们的父母都是从贫困中走来的,“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乃家常便饭,也一直被视为国人最优秀的品质。而很多农村的80后已不会种地,城市的80后不会洗衣、做饭,长大后他们怎么养活自己?把国家的未来交给他们,他们能扛得起这份重任吗?我们能放心吗?
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放心不下,这本是人之常情——但事实证明,大人们多虑了。
80后如今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虽然仍做不好家务,照顾不好自己,但他们接触新事物快,熟悉新生活的节奏快,更少传统的负担,更敢于面对未来。
在他们成长的这二三十年里,中国在剧变,世界也在剧变,而80后也跟上了这种变化节奏。当经济形势严峻,他们找工作也会遇挫折,但从整体上讲,他们都能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去适应工作节奏和性质,如果真不适合某份工作,也不会浪费时间,而会干脆地选择创业或其他机会。“目前全球经济都不好,经常会听到行业不景气或者裁员的消息”,深圳某公司项目经理、80后的孙佳佳说,“对我来讲,世界经济再不好,它也会继续往前走;你所在的行业再不好,也会有黑马公司跳出来,我们做好自己就是了”。2008年大学毕业前,深圳一家公司来校园招聘,孙佳佳欣然应聘。刚来时,刚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她经历了公司艰难的转型,很多同事选择跳槽,但孙佳佳留了下来,做了三年销售、四年主管,刚刚晋升为项目经理。她感慨道:“每个人做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对我来讲,收入能养活自己,还能学到东西,就是不错的公司了。我没想那么多,我个性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
工作压力、竞争压力、房价压力、成家立业的压力……他们在重重压力下长大,却并不像长辈们担心的那么不堪一击。他们最好的品质是融入、接纳和承受。他们喜欢新挑战,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驴友、探险、环保、旅游、网购、重视社交媒体……他们的肩膀并非那么娇嫩,而是默默地把责任放在肩头。他们希望在父母老去之前,自己要尽快做出成绩。
他们也是对国家、对后代有责任感的一代。他们知道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走,中国的环保队伍、社工组织、公益群体、记者群体,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
【兼容度更高的90后】
90后从出生起,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成果相匹配。他们一面接受着传统教育,又一脚踹开了新技术的门。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这些词语有的因挑战传统语言系统而被拒绝进入严肃的表达场合,有的却融入了全民日常表达,甚至被收录进了《现代汉语词典》。
90后更少愤世嫉俗,对别人的评价更温和、更中性。他们羡慕、肯定同代人中的成功者,比如对“奶茶妹妹”章天泽,有人将她视为90后的代表,也有人認为她只是个特殊例子。他们不需要被谁代表,也没有谁能够代表他们。但不管是否将“奶茶妹妹”视为代表,他们都对她的选择予以肯定。“她并不是离开刘强东就不行了。她家境本来就好,自己也努力,所以才能考上好大学。她能嫁给‘钻石王老五’,也算人生一大赢家,他们夫妻俩算是‘珠联璧合’了”,上海同济大学学生、90后的张佳强如此评价。
在移动互联时代,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90后们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现在还小,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大多数仍处于求学阶段。他们的家境普遍更好,属于被宠大的一代,因此更自我、更多元。他们不太“忧国忧民”,因为觉得自己备方面都有保障,怎么可能“家破人亡”或当上“亡国奴”呢?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还年轻,能为他们提供物质支持,因此他们不害怕失败,乐意尝试一切,不介意从头再来。孙佳佳就说:“我招聘的90后新人,感觉他们更有主见,因为家里没什么负担,有的家长还给予经济支持,所以选择工作比较自由,少了经济上的顾虑。”
虽然长辈们感叹新技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更关心远方而不是身边的亲人,但90后们却对此甘之如饴,因为不管你接不接受,这都是现实——世界将变得更加虚拟化。
80后经历过太多的社会变革,他们时常显得迷茫,而90后却更加愿意隐藏锋芒,不直接表现喜怒哀乐。他们不太喜欢固定地待在一个团体,但也不会游离在人群之外,他们的朋友圈很广,但多数是点头之交。他们崇尚自由,独立却不孤立;他们懂得成人社会的规则,却仍小心翼翼地保留自己的单纯。
80后会为了理想奋不顾身,拼尽一切,但90后会更多地寻求平衡,达到利益最大化。相对于90后,责任感更强的80后在工作选择上更保守些,他们更能忍让、迁就现实,而90后会首先强调自我。在对于管理权威的认同上,80后更愿意遵从等级秩序,而90后会更喜欢标新立异。
经济形势不大好,他们都感受得到。但他们并不觉得害怕,“就算就业形势不好,只要我能力强,也能挤掉不行的同学,找到好工作”,上海的张佳强说。就整体而言,在敢闯敢千这一点,80后、90后还是共通的。
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有困惑,有不解,但他们勇于探索,不迷信,不极端。他们也可能会对现实不满,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在媒体上能读到“老人跌倒扶不扶?”甚至“围观跳楼者”的新闻,看到种种冷漠的表情,但我们同样能从以80后和90后为主力军的公益群体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我觉得世界终究是属于年轻人、属于未来的”,郑州的80后记者徐小斐说,“但怎么定义年轻人?我觉得保持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就是年轻人。我看到很多50后、60后、70后,虽然年长,但在工作中的创新精神要比我们80后、90后更充沛,未来同样是属于他们的。”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责任,自动地从一代人的肩上转向下一代人。不必叹息,不必嫉妒,这就是人类进步的规律:一代比一代更快、更高、更强——他们将走得更远。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呱呱坠地在什么样的时代非常重要,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从这一点看,80后是幸运的,他们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代人。“文革”刚刚过去,一切生机勃勃,虽然不时还有“倒春寒”,但1980年代的主旋律是向上的,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80后的父母是被耽误的一代,他们努力把自己的青春补回来,也发誓不再让孩子被耽误。那时的物质条件刚刚改善,多数家庭尚不富裕,但他们仍“瞻未来,无限美”。
谈到80后,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代。因为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逐步放宽,90后还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弟弟或妹妹,80后则很难实现这个愿望——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都已为人父母了。
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代。
国人因缺乏抚育独生子女的经验,物质条件有所改善后,对80后一代的宠爱就在所难免。当时的社会舆论忧心忡忡,将他们称为“小皇帝”“小公主”,怕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娇生惯养,经不起磨折。尤其他们的父母都是从贫困中走来的,“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乃家常便饭,也一直被视为国人最优秀的品质。而很多农村的80后已不会种地,城市的80后不会洗衣、做饭,长大后他们怎么养活自己?把国家的未来交给他们,他们能扛得起这份重任吗?我们能放心吗?
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放心不下,这本是人之常情——但事实证明,大人们多虑了。
80后如今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虽然仍做不好家务,照顾不好自己,但他们接触新事物快,熟悉新生活的节奏快,更少传统的负担,更敢于面对未来。
在他们成长的这二三十年里,中国在剧变,世界也在剧变,而80后也跟上了这种变化节奏。当经济形势严峻,他们找工作也会遇挫折,但从整体上讲,他们都能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去适应工作节奏和性质,如果真不适合某份工作,也不会浪费时间,而会干脆地选择创业或其他机会。“目前全球经济都不好,经常会听到行业不景气或者裁员的消息”,深圳某公司项目经理、80后的孙佳佳说,“对我来讲,世界经济再不好,它也会继续往前走;你所在的行业再不好,也会有黑马公司跳出来,我们做好自己就是了”。2008年大学毕业前,深圳一家公司来校园招聘,孙佳佳欣然应聘。刚来时,刚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她经历了公司艰难的转型,很多同事选择跳槽,但孙佳佳留了下来,做了三年销售、四年主管,刚刚晋升为项目经理。她感慨道:“每个人做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对我来讲,收入能养活自己,还能学到东西,就是不错的公司了。我没想那么多,我个性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
工作压力、竞争压力、房价压力、成家立业的压力……他们在重重压力下长大,却并不像长辈们担心的那么不堪一击。他们最好的品质是融入、接纳和承受。他们喜欢新挑战,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驴友、探险、环保、旅游、网购、重视社交媒体……他们的肩膀并非那么娇嫩,而是默默地把责任放在肩头。他们希望在父母老去之前,自己要尽快做出成绩。
他们也是对国家、对后代有责任感的一代。他们知道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走,中国的环保队伍、社工组织、公益群体、记者群体,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
【兼容度更高的90后】
90后从出生起,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成果相匹配。他们一面接受着传统教育,又一脚踹开了新技术的门。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这些词语有的因挑战传统语言系统而被拒绝进入严肃的表达场合,有的却融入了全民日常表达,甚至被收录进了《现代汉语词典》。
90后更少愤世嫉俗,对别人的评价更温和、更中性。他们羡慕、肯定同代人中的成功者,比如对“奶茶妹妹”章天泽,有人将她视为90后的代表,也有人認为她只是个特殊例子。他们不需要被谁代表,也没有谁能够代表他们。但不管是否将“奶茶妹妹”视为代表,他们都对她的选择予以肯定。“她并不是离开刘强东就不行了。她家境本来就好,自己也努力,所以才能考上好大学。她能嫁给‘钻石王老五’,也算人生一大赢家,他们夫妻俩算是‘珠联璧合’了”,上海同济大学学生、90后的张佳强如此评价。
在移动互联时代,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90后们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现在还小,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大多数仍处于求学阶段。他们的家境普遍更好,属于被宠大的一代,因此更自我、更多元。他们不太“忧国忧民”,因为觉得自己备方面都有保障,怎么可能“家破人亡”或当上“亡国奴”呢?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还年轻,能为他们提供物质支持,因此他们不害怕失败,乐意尝试一切,不介意从头再来。孙佳佳就说:“我招聘的90后新人,感觉他们更有主见,因为家里没什么负担,有的家长还给予经济支持,所以选择工作比较自由,少了经济上的顾虑。”
虽然长辈们感叹新技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更关心远方而不是身边的亲人,但90后们却对此甘之如饴,因为不管你接不接受,这都是现实——世界将变得更加虚拟化。
80后经历过太多的社会变革,他们时常显得迷茫,而90后却更加愿意隐藏锋芒,不直接表现喜怒哀乐。他们不太喜欢固定地待在一个团体,但也不会游离在人群之外,他们的朋友圈很广,但多数是点头之交。他们崇尚自由,独立却不孤立;他们懂得成人社会的规则,却仍小心翼翼地保留自己的单纯。
80后会为了理想奋不顾身,拼尽一切,但90后会更多地寻求平衡,达到利益最大化。相对于90后,责任感更强的80后在工作选择上更保守些,他们更能忍让、迁就现实,而90后会首先强调自我。在对于管理权威的认同上,80后更愿意遵从等级秩序,而90后会更喜欢标新立异。
经济形势不大好,他们都感受得到。但他们并不觉得害怕,“就算就业形势不好,只要我能力强,也能挤掉不行的同学,找到好工作”,上海的张佳强说。就整体而言,在敢闯敢千这一点,80后、90后还是共通的。
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有困惑,有不解,但他们勇于探索,不迷信,不极端。他们也可能会对现实不满,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在媒体上能读到“老人跌倒扶不扶?”甚至“围观跳楼者”的新闻,看到种种冷漠的表情,但我们同样能从以80后和90后为主力军的公益群体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我觉得世界终究是属于年轻人、属于未来的”,郑州的80后记者徐小斐说,“但怎么定义年轻人?我觉得保持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就是年轻人。我看到很多50后、60后、70后,虽然年长,但在工作中的创新精神要比我们80后、90后更充沛,未来同样是属于他们的。”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责任,自动地从一代人的肩上转向下一代人。不必叹息,不必嫉妒,这就是人类进步的规律:一代比一代更快、更高、更强——他们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