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32支来自不同国家的足球队汇聚在位于南美洲大陆的巴西,角逐4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中国几乎是地球上距离巴西最远的国家,但这不妨碍亿万中国球迷熬夜看足球比赛。最让他们遗憾的是,32支球队中没有中国队。中国足球队距离世界杯比赛资格的距离,同样堪称遥远。
纳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学
7月13日,世界杯决赛打响,德国、巴西分获冠亚军。7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表讲话:今年起,将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教育部将重点发展校园足球项目,并增加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计划扩至两万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足球成为了新话题。
足球全面进入中小学校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到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保证运动负荷;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下一步,教育部将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必考课,毕业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将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毕业升学重要条件。
袁贵仁表示:“从今年起,3年内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规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两万所;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考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今后,校园足球将成为学校体育重点项目,教育部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把校园足球工作的成功做法扩展到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中。袁贵仁在讲话中提到,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令“开足上好体育课”。
在这一背景下,足球成为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突破口——2014年将成为重点发展校园足球的历史起点。今后,不仅要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还将扩大校园定点学校。
8月16日,在中国南京举办的国际奥委会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本届青奥会开幕。在中国主办的青奥会足球比赛中,依然没有中国男子足球代表队的身影。这让人清楚地意识到,青少年足球在中国已是完全空白。足球,作为比赛队员、场下观众以及业余体育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对体育的普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足球在国际足球大赛上的全面缺席,反映的是中国全民体育尤其是青少年体育的全面落后。以足球为切入点,促进校园体育发展,教育部门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发展计划”目标落空
早在2002年,一项名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计划的15年发展计划就已经建立。2003年,这个由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起的专项计划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启动仪式。但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前5年里几乎没有取得进展。2008年,重新调整的计划确定新目标:从小学足球普及入手,引入快乐足球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踢球,在运动中健身,逐步建立起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体系。“校园足球”由快乐足球进校园、“十百千工程”建设、校园足球年度检阅、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四部分组成。
开发若干个足球游戏教材,同时辅以“球星校园面对面”“快乐足球友谊赛”“过人技巧大比拼”等活动,使校园足球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孩子在校园里感受足球氛围。十百千工程的“十”就是在全国不同地区创建十个“校园足球城”; “百”就是创建百所“校园足球学校”;“千”就是每个校园足球城每年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学生达到千人以上。
该计划有着强大的实施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承办单位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教育》旬刊记者长期跟踪该计划的实施,可是到2013年底,该计划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电话注销。
在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时间里,该计划只举办了为数不多的几次中小学教师足球课培训,在个别城市举办了足球比赛。其开发的足球游戏教材只被个别中小学使用。坚持推广多年,众多足球明星助阵,只落得退场地荒凉。
“校园足球不死”
尽管自上而下推动的校园足球计划、工程难以落实,一些城市依然自发接过了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接力棒,启动了自己的校园足球项目。
据南京市足协训练部部长蔡昆介绍,南京目前有76所大中小学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并建立了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在前不久开幕的青奥会上,来自南京雨花台中学的18岁男生孙浩然成了青奥会志愿者。他是2014江苏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的冠军代表队成员。孙浩然介绍说,他从小就对足球感兴趣,6岁起就开始踢球,小学时在老家徐州还加入了市队,初中选择了有足球特色的雨花台中学就读。“学校对我们很支持,还聘请了专业的教练,马上要上高三了,我还会坚持踢下去。”孙浩然说,学校3个年龄组的专业队共有50多名队员,学校另有200多名足球爱好者。
在南京,像雨花台中学这样有足球运动传统,且常年进行足球训练的学校,有22所,中小学校各占一半。“作为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每周体育课中有一节就是足球课。”据南京市小营小学校长毛丽萍介绍,目前学校有3支不同年龄组足球队,并且有专业教练指导,每年都會参加市级的足球联赛。南京市足球协会秘书长牛勇介绍,南京从去年开始就完成了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的构建。学校通过体育课、班级和班级、年级和年级联赛,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足球活动,参与学生已近半数。
在陕西,今年的省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吸引了全省26支中小学足球队参加,参赛小球员近400人。陕西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刚表示,该省在2009年就设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办公室,通过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齐抓共管,全省校园足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经常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达7.5万人。 体教如何结合
由于教育部明确表态,政策推动,足球运动受到了重视。在北京,以往由《北京晚报》冠名组织的百队杯青少年足球比赛,今年被教育部门接手,从一项民间赛事直接变身为官方赛事。这项赛事在北京有多年历史,目前已经直接并入全国青少年联赛,成为省级联赛。
暑假到了,英语、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五花八门的暑期培训班在更多地区再度火爆来袭,但一些酷爱足球的孩子,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场地。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双林小学等一些学校,有足球暑期培训班,但这样的学校在成都市范围内实在是太少了。“老师都放假了,没人来带足球课,外聘教练也比较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校长们都有各自的担忧。
2006年7月,成都正式加入亚足联中国展望计划城市。同年,成都市中小学超级联赛拉开序幕。亚足联和中国足协对成都校园足球的评价是,“体教结合的模式让人看到了足球在中国的希望,当地的教育部门对中国展望计划有着非常高的热情与积极性,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还是很少见的。”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两部委随后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在全国44个城市(包括成都)启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组织方案,提出“在校学生每周应有不少于2小时足球活动时间,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加足球活动”。同年10月,成都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随后每年校园足球联赛超过千场,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但一度火热的校园联赛,很多学校就是应付了事,有的还竟然让武术老师来带学生踢球,上足球课就是“放羊”。影响校园足球深层次推进的一个主要障碍,还是师资和教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小学比较突出,很多体育老师自己就不懂足球。
为解决师资问题,云南省昆明市校园足球办公室每年对50所的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但和全国所有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者一样,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不知道该走向何方。
排除人才成长障碍
15岁,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前途岔路口。不少欧美球星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在豪门俱乐部崭露头角了。15岁的广州青少年足球冠军队成员杨子艺则在苦恼:“我不是足球圈里的人,不知道怎么联系专业球队。”他能做的,就是等待伯乐。校园足球爱好者都在学校上学,非常需要比赛平台来崭露头角。
杨子艺就读的广州五中,有120多名足球特长生。这是一所足球名校,屢获全国冠军,出产过多名职业球星。校长骆志伟表示,他更愿意把五中的校园足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制造职业球员的摇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广州五中的足球特长生出路都很好。去年,光华南理工大学就考上了6名,其余则考上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大学等设有足球队的学校。进入大学后,他们将一边学习一边踢球,毕业后跟其他同学一样走上工作岗位。
根据现有体制,青少年球员的佼佼者,在初二时就会被省队、市队抽走集训。对此,骆志伟并不赞成。他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多数孩子还是要走学业之路,足球只是他们娱乐、锻炼和交际的手段。
北京人大附中有一个“三高”足球队。在人大附中60周年校庆时,主席台上出现了一幅颇为有趣的场景:15名三高队的老队员一字排开,其中5人是博士、硕士,5人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队员,另5人则是国脚。“三高”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李连江表示:“这么安排,就是要告诉台下的小队员,人生的路很宽广,把球踢好的榜样在台上;把书读好的榜样也在台上。要走哪条路,自己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周博士就曾是“三高”俱乐部的队员,他曾入选过国家青年队,但他本人对学问更感兴趣,最终选择了读书。
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都会接纳一些足球特长生,但这远远不够。只有所有高校都向足球特长生敞开大门,才能促进足球运动在中小学普及。四级足球联赛的建立,将增加各级学校接纳足球生的数量。在自主招生和四级联赛的推动下,足球人才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纳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学
7月13日,世界杯决赛打响,德国、巴西分获冠亚军。7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表讲话:今年起,将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教育部将重点发展校园足球项目,并增加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计划扩至两万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足球成为了新话题。
足球全面进入中小学校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到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保证运动负荷;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下一步,教育部将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必考课,毕业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将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毕业升学重要条件。
袁贵仁表示:“从今年起,3年内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规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两万所;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考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今后,校园足球将成为学校体育重点项目,教育部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把校园足球工作的成功做法扩展到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中。袁贵仁在讲话中提到,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令“开足上好体育课”。
在这一背景下,足球成为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突破口——2014年将成为重点发展校园足球的历史起点。今后,不仅要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还将扩大校园定点学校。
8月16日,在中国南京举办的国际奥委会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本届青奥会开幕。在中国主办的青奥会足球比赛中,依然没有中国男子足球代表队的身影。这让人清楚地意识到,青少年足球在中国已是完全空白。足球,作为比赛队员、场下观众以及业余体育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对体育的普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足球在国际足球大赛上的全面缺席,反映的是中国全民体育尤其是青少年体育的全面落后。以足球为切入点,促进校园体育发展,教育部门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发展计划”目标落空
早在2002年,一项名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计划的15年发展计划就已经建立。2003年,这个由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起的专项计划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启动仪式。但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前5年里几乎没有取得进展。2008年,重新调整的计划确定新目标:从小学足球普及入手,引入快乐足球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踢球,在运动中健身,逐步建立起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体系。“校园足球”由快乐足球进校园、“十百千工程”建设、校园足球年度检阅、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四部分组成。
开发若干个足球游戏教材,同时辅以“球星校园面对面”“快乐足球友谊赛”“过人技巧大比拼”等活动,使校园足球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孩子在校园里感受足球氛围。十百千工程的“十”就是在全国不同地区创建十个“校园足球城”; “百”就是创建百所“校园足球学校”;“千”就是每个校园足球城每年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学生达到千人以上。
该计划有着强大的实施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承办单位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教育》旬刊记者长期跟踪该计划的实施,可是到2013年底,该计划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电话注销。
在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时间里,该计划只举办了为数不多的几次中小学教师足球课培训,在个别城市举办了足球比赛。其开发的足球游戏教材只被个别中小学使用。坚持推广多年,众多足球明星助阵,只落得退场地荒凉。
“校园足球不死”
尽管自上而下推动的校园足球计划、工程难以落实,一些城市依然自发接过了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接力棒,启动了自己的校园足球项目。
据南京市足协训练部部长蔡昆介绍,南京目前有76所大中小学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并建立了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在前不久开幕的青奥会上,来自南京雨花台中学的18岁男生孙浩然成了青奥会志愿者。他是2014江苏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的冠军代表队成员。孙浩然介绍说,他从小就对足球感兴趣,6岁起就开始踢球,小学时在老家徐州还加入了市队,初中选择了有足球特色的雨花台中学就读。“学校对我们很支持,还聘请了专业的教练,马上要上高三了,我还会坚持踢下去。”孙浩然说,学校3个年龄组的专业队共有50多名队员,学校另有200多名足球爱好者。
在南京,像雨花台中学这样有足球运动传统,且常年进行足球训练的学校,有22所,中小学校各占一半。“作为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每周体育课中有一节就是足球课。”据南京市小营小学校长毛丽萍介绍,目前学校有3支不同年龄组足球队,并且有专业教练指导,每年都會参加市级的足球联赛。南京市足球协会秘书长牛勇介绍,南京从去年开始就完成了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的构建。学校通过体育课、班级和班级、年级和年级联赛,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足球活动,参与学生已近半数。
在陕西,今年的省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吸引了全省26支中小学足球队参加,参赛小球员近400人。陕西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刚表示,该省在2009年就设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办公室,通过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齐抓共管,全省校园足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经常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达7.5万人。 体教如何结合
由于教育部明确表态,政策推动,足球运动受到了重视。在北京,以往由《北京晚报》冠名组织的百队杯青少年足球比赛,今年被教育部门接手,从一项民间赛事直接变身为官方赛事。这项赛事在北京有多年历史,目前已经直接并入全国青少年联赛,成为省级联赛。
暑假到了,英语、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五花八门的暑期培训班在更多地区再度火爆来袭,但一些酷爱足球的孩子,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场地。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双林小学等一些学校,有足球暑期培训班,但这样的学校在成都市范围内实在是太少了。“老师都放假了,没人来带足球课,外聘教练也比较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校长们都有各自的担忧。
2006年7月,成都正式加入亚足联中国展望计划城市。同年,成都市中小学超级联赛拉开序幕。亚足联和中国足协对成都校园足球的评价是,“体教结合的模式让人看到了足球在中国的希望,当地的教育部门对中国展望计划有着非常高的热情与积极性,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还是很少见的。”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两部委随后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在全国44个城市(包括成都)启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组织方案,提出“在校学生每周应有不少于2小时足球活动时间,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加足球活动”。同年10月,成都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随后每年校园足球联赛超过千场,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但一度火热的校园联赛,很多学校就是应付了事,有的还竟然让武术老师来带学生踢球,上足球课就是“放羊”。影响校园足球深层次推进的一个主要障碍,还是师资和教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小学比较突出,很多体育老师自己就不懂足球。
为解决师资问题,云南省昆明市校园足球办公室每年对50所的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但和全国所有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者一样,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不知道该走向何方。
排除人才成长障碍
15岁,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前途岔路口。不少欧美球星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在豪门俱乐部崭露头角了。15岁的广州青少年足球冠军队成员杨子艺则在苦恼:“我不是足球圈里的人,不知道怎么联系专业球队。”他能做的,就是等待伯乐。校园足球爱好者都在学校上学,非常需要比赛平台来崭露头角。
杨子艺就读的广州五中,有120多名足球特长生。这是一所足球名校,屢获全国冠军,出产过多名职业球星。校长骆志伟表示,他更愿意把五中的校园足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制造职业球员的摇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广州五中的足球特长生出路都很好。去年,光华南理工大学就考上了6名,其余则考上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大学等设有足球队的学校。进入大学后,他们将一边学习一边踢球,毕业后跟其他同学一样走上工作岗位。
根据现有体制,青少年球员的佼佼者,在初二时就会被省队、市队抽走集训。对此,骆志伟并不赞成。他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多数孩子还是要走学业之路,足球只是他们娱乐、锻炼和交际的手段。
北京人大附中有一个“三高”足球队。在人大附中60周年校庆时,主席台上出现了一幅颇为有趣的场景:15名三高队的老队员一字排开,其中5人是博士、硕士,5人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队员,另5人则是国脚。“三高”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李连江表示:“这么安排,就是要告诉台下的小队员,人生的路很宽广,把球踢好的榜样在台上;把书读好的榜样也在台上。要走哪条路,自己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周博士就曾是“三高”俱乐部的队员,他曾入选过国家青年队,但他本人对学问更感兴趣,最终选择了读书。
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都会接纳一些足球特长生,但这远远不够。只有所有高校都向足球特长生敞开大门,才能促进足球运动在中小学普及。四级足球联赛的建立,将增加各级学校接纳足球生的数量。在自主招生和四级联赛的推动下,足球人才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