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发展史浅考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关键词:广播 音响报道 发展史
  一、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
  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图1)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图2),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图1) (图2)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1935年前后,德国AEG(通用)公司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以BASF塑料基作为磁带的商用磁带录音机(图3),带速76.2cm/s。
  
  (图3) (图4)
  就世界范围而言,录音技术虽已开始应用,但抗战期间诞生于延安窑洞的人民广播条件却异常艰苦。这一时期的广播只能采取直播方式,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如插播新闻当事人的讲话,需请当事人到电台进行直播。因此,最初的人民广播中,直播方式的广播讲话或实况广播成为使用较多的传递新闻音响的方式之一。例如,1946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原国民党上尉刘善本弃暗投明后发表的广播讲话《赶快退出内战漩涡》,1949年2月13日和10月1日,天津电台和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分别直播了庆祝天津解放和开国大典的盛况。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还用美国产Webster钢丝录音机留下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录音资料。195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记者赴朝鲜战场,携带的就是这种钢丝录音机,听众后来在广播中听到了志愿军战士挖坑道、唱歌的声音,甚至在停战当天,听到了金日成发表的演说以及现场群众的欢呼声。据文献记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只有日本产电子管前置放大器和美国产Webster钢丝录音机(图4)和RCA蜡片录音机。
  这一时期,在广播中使用音响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使用留声机。但留声机记录的声音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当时的唱片大多是音乐或戏曲,因此,唱片音响只能用于一般的广播节目中(图5),而无法用于广播新闻中。
  
  (图5) (图6)
  据考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播电台的录音设备相继得到改善,但早期引进的录音设备,主要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如戏曲、曲艺节目等(图6),而非用于新闻的采录。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录音设备不便携带,特别是受电源的束缚。因此在当时条件下,以录音方式进行新闻报道,还不可能成为主要方式。
  在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历史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1952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给青海电台调拨了两台原东德产SJ-100型录音机、两台D型机(用于外出采访录音等)、两台原苏联产MAG8型录音机、两台青涅波尔录音机,几只原苏联产动圈话筒,建了一间录音室可供录制一些平弦戏等简单的节目,录音技术可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设备缺乏,经常是播音时将机器抬到播音室,播音结束再抬回录音室。那时候的外出录音主要是到几家电影院录电影。D型机非常重,加上当时用电很不方便,所以只要外出录节目或者采访,都必须配一台发电机,汽车又很少,所以每次外出录音都用人力车(架子车)拉,条件相当艰苦。
  再比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初期,上海电台记者外出采访没有随身携带的采访机,必要时需由录音员搬上笨重的钢丝、胶带录音机和传声器、电源等设备到现场配合采录素材,或组织被采录对象来电台播音室录音。因此,这一时期的新闻节目中,除口播新闻外,只能对一些极个别或极重要的新闻采用录音方式进行报道。例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上海电台采制了《欢乐的周末》,在解说词当中穿插进了录音片段。这个6分多钟的报道被称为“录音通讯”。成为上海电台的第一个录音报道。1953年起,上海电台陆续添置了一些国外各类民用杂牌小型便携式磁带录音机,如荷兰菲利浦EL3585直立型3英寸盘磁带录音机,德国EMT SM—5卧式3英寸盘采访机等,勉强让记者外出采访时随身携带使用,但仍受不同机种之间规格、性能、数量以及配用的磁带、带盘形式和磁带面向、带速等诸多因素限制,采录的素材包括加工、剪接、播出和重放,只能用同一台机器,故制约了录音报道的发展。   再来看广东电台。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电台记者采访新闻全部是手写文字稿,经编辑后由播音员直接广播。1955年,广东电台开始装备磁带录音机,记者开始做录音报道,但当时的录音机重达二三十公斤,携带不便,故很少用于外出采访录音。1960年开始使用稍微轻便些的录音机,每台重量几公斤。1961年,开始引进轻便的半导体录音机。从这时开始,广播记者可以大量制作带音响的报道。
  总的来看,上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广播,受录音设备和录音技术的限制,多采用简易直播的形式,在新闻中使用录音音响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广播音响报道发展期
  广播音响报道的发展期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改进,加之政治运动不断,各地广播电台直播的广播节目逐渐减少。到上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广播电台的日常播出节目基本上已为录播所取代。
  这一时期,国产的录音设备开始用于广播。195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设备制造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LY-596型电子管开盘式磁带录音机。后经过改进,于1963年5月定型为LY-635型。该机技术指标达到广播电视部规定的乙级水平,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1972年,我国又研制生产出720电子管开盘录音机。80年代,研制生产出807国产立体声开盘录音机。
  除大型录音机之外,上世纪50~60年代,也开始出现体型较小的采访机(图7、8),记者外出采访的条件逐步改善,录音方式的报道也开始逐渐增多。例如,1957年7月29日,上海电台记者蒋孙万利用一部飞利浦牌手提式录音机完成了上海电台第一个录音访问《周小燕谈音乐事业今昔对比》;1958年又完成了录音特写《好啊,外滩》和《人民广场的故事》等,成为较早采用录音方式探索特写的一批广播作品。
  
  (图7:上世纪50年代的背包机)
  (图8: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箱式录音机)
  十年“文革”期间,广播与其他媒体一样,成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录音报道受到一定影响,数量减少。比较有影响的有1970年4月24日中央电台播出的录音新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年“文革”结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久,盒式磁带录音机传入中国,记者外出采访更为简便。随着采访设备的逐步小型和简便化,录音报道得到长足发展,如:录音新闻、录音讲话、实况录音剪辑、录音通讯、录音特写等逐渐兴盛起来。
  如1980年上海电台记者赵文龙采制的现场报道《迎春展销会》,在台内外受到赞扬,被认为是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固定格式的作品。还有天津电台1987年4月24日采制的实况新闻录音剪辑《市长办公会实况录音剪辑》,可以说是将录音方式的新闻报道发挥到了极致。
  在第二个历史发展阶段,录音报道占据着广播新闻的主导地位。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广播录音报道已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广播音响报道兴盛期
  广播音响报道的兴盛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至今。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广播节目中直播方式的复归和主持人的出现,广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新闻报道方式也更加多样,其特点是:直播方式复归,录播方式依旧存在;直播方式的广播新闻活跃,因此,直播报道与录音报道并存,进入音响报道时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乡村转入城市,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它是中国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其后,经济广播电台在全国遍地开花;也是第一家以直播板块节目为框架的电台——直播方式的复归,说明社会政治生活重回宽松;是第一家将电话引入直播间的电台——开广播与听众互动之先河;是第一家采用主持人直播形式的电台——主持风格与播音方式不同,给人以清风拂面之感,因此,很快在全国掀起一轮广播改革热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广播电台已基本改为以主持人直播或直、录播相结合的形式。因此,珠江电台的开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直播的复归,加之个人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广播带来了巨大变化和活力。而且,这种变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如采编播设备的改进,出现了数字采访机、数字音频工作站以及无线移动通讯和网络多媒体传输技术等,使中国广播的采编播水平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也使中国广播的音响报道在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一,一些过去比较活跃的新闻报道方式,因直播方式的复归和主持人的出现而逐渐销声匿迹。如新闻实况录音剪辑、广播讲话等。前者由现场直播所取代,后者逐渐由记者访谈或主持人访谈所取代。
  其二,报道方式更加多样。以往单一的录音报道形式因“直播”方式的复归而不能涵盖所有的新闻报道形态,于是,音响报道应运而生。它包括录音报道和直播报道两种形式,也意味着录音、直播两种报道形式并存,其构成方式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例如,过去现场报道只有录播一种形式,但随着直播和移动通信方式的出现,现场报道可以有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再比如,广播评论也出现了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也都有录播和直播的区别。这种“直”、“录”并存的交叉现象,使当代的广播音响报道变得丰富,构成方式也更为复杂。
  其三,音响报道的丰富也带动了音响报道理论的进步和一些概念的细化。例如,过去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定义:“现场报道是录音报道的一种”。在录音报道的年代,这是正确的,但进入音响报道时代,这一概念显然过时了。再比如,“实况转播”这一概念也逐渐由“现场直播”所取代。因此,广播技术的进步和手段的增加也带动了概念的细化。
  其四,广播新闻的解说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录音报道时代,新闻解说主要由播音员担任,是“播”新闻。但进入音响报道时代,新闻解说逐渐多由记者本人担任,而且由播新闻改为“说”新闻。这一变化,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
  其五,这一时期的音响运用也更丰富,更精妙,更具主动意识。
  总之,进入音响报道时期,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数字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通信和卫星通讯等在广播中的应用,使中国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最快、变化最为巨大和深刻的一个历史时期,音响报道迅速走向丰满和成熟。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广播经历了一个由直播到录播、再到直播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国广播中的音响报道也经历了一个由初创到录音报道繁荣、再到音响报道兴盛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构成了世界广播发展史中一幅极富中国特色的绚丽画卷。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天津记者站)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其他文献
广播连续剧《鱼缸》写的是一个关于在无聊沉闷的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令人发笑的、极具普遍性的故事.故事节奏流畅,音响丰富多彩,非常具有想象力。作者用象征的、超现实的甚至是卡
目的对胃炎宁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进行研究。方法根据中医辩证和西医胃镜、病理诊断相结合,将临床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按常规服药治疗,进行分组观察、检查诊断和统计。结果
本文以北京电台、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广州电台为例,总结了国内广播媒体品牌建设进程中的实践经验。
从干戈到机枪,从尸横遍野到久久不能散尽的蘑菇云,从垓下的悲歌到乌江的绝唱,从美国到伊拉克,从人类起源的那一刻也许就带来了这些——永远的战争。
期刊
广播录音散文是常见的广播表现手法,它的广播特点浓郁,音响丰富,能在数秒内抓住听众。本文以两件获奖节目为例,阐释广播录音散文的真实之美、音响之美、音乐之美、文学之美和地域
期刊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经济广播的财经证券类节目从1997年开始办起,迄今已逾13个年头。其间虽然历经了中国股市的沉浮兴衰,节目形态和内容有所变更,但我们一直坚持节目的宗旨:倡导健
目的 对茉莉花进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茉莉花多糖,酚-硫酸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茉莉花多糖的含量。结果提取的茉莉花多糖粗品中水溶性多糖含量为16
先秦时期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就已经开始。随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东南亚与中国的往来更加密切。菲律宾虽然不在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上,但至迟到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