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通过适时、适量、适法的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规范他们的课外阅读对象,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加强他们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能力,努力彰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1-0079-02
“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九年累计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小学阶段必须达到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一定位,奠定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乃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看,阅读能使学生达到增加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目的。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把新信息和已知的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因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要达到课标中阅读总量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厚实的基础。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人语文教学的实践,围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话题,笔者想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努力优化课外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学生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
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库。在读书活动中,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借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集体阅读,相互感染,更有利于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形成。
二、大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行为属于智力含量很高的操作技能,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传授科学的阅读理念,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材料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广泛性,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刊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事理)”三大类。通过必读书目、推荐书目、自选书目三种形式确定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 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干预。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看,泛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摘录与随感相结合。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3)阅读与争鸣相结合。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阅读后的交流可以做一些强制性的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就阅读交流心得,推荐自己认为不错的阅读材料,力图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三、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指导与干预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使学生自觉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可以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生容易懈怠。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苗头,必须及时提醒、批评和指正。
四、教师必须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在对学生课外閱读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同时,教师自己同样要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教师自己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身就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指导和示范。
五、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可成立读书俱乐部,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图书节、读书报告会、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藏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六、积极实施课外阅读评价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课外阅读评价单调乏味、浮泛空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创意阅读的意识自然激发不起来。由此看来,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阅读,读出独特感受,教师就应当善用评语,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
课外阅读永远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学校、家庭、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宣传、指导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中快乐成长,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3]别林斯基读书名言[M].
[4]孟子.尽心下[M].
[5]论语为政[M].
【作者简介】陈福(1967-),江苏大丰人,江苏省大丰市三龙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1-0079-02
“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九年累计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小学阶段必须达到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一定位,奠定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乃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看,阅读能使学生达到增加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目的。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把新信息和已知的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因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要达到课标中阅读总量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厚实的基础。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人语文教学的实践,围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话题,笔者想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努力优化课外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学生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
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库。在读书活动中,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借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集体阅读,相互感染,更有利于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形成。
二、大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行为属于智力含量很高的操作技能,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传授科学的阅读理念,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材料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广泛性,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刊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事理)”三大类。通过必读书目、推荐书目、自选书目三种形式确定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 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干预。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看,泛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摘录与随感相结合。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3)阅读与争鸣相结合。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阅读后的交流可以做一些强制性的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就阅读交流心得,推荐自己认为不错的阅读材料,力图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三、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指导与干预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使学生自觉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可以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生容易懈怠。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苗头,必须及时提醒、批评和指正。
四、教师必须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在对学生课外閱读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同时,教师自己同样要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教师自己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身就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指导和示范。
五、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可成立读书俱乐部,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图书节、读书报告会、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藏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六、积极实施课外阅读评价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课外阅读评价单调乏味、浮泛空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创意阅读的意识自然激发不起来。由此看来,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阅读,读出独特感受,教师就应当善用评语,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
课外阅读永远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学校、家庭、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宣传、指导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中快乐成长,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3]别林斯基读书名言[M].
[4]孟子.尽心下[M].
[5]论语为政[M].
【作者简介】陈福(1967-),江苏大丰人,江苏省大丰市三龙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