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观察、再观察”是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并伴随他毕生的科学探究。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无不始于观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一、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就是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但其好奇心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的有利时机,点把火,加加温,诱导、启发,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变成一种持续的兴趣。教师可通过趣味小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心。如讲静摩擦时,可借助“筷子提米”的实验;在讲大气压时可用“瓶吞鸡蛋”、“杯水倒置”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观察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如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教堂吊灯的摆动现象中,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并制造了医用测脉器等,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二、在做实验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物理实验现象时,学生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觉得热闹有趣,而忽略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观察任务具体化,把学生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上,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愈明确,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就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越好。例如:水的沸腾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现象,但绝太多数学生从没有意识去观察过这一现象。因此,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水的沸腾:(1)沸腾前后水温的变化;(2)沸腾时气泡产生位置的变化、气泡数量的多少,气泡体积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在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就容易捕捉到观察的对象,发现沸腾的主要特征,对沸腾的概念、条件、沸点的意义获得深刻的认识。又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提示学生注意:(1)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就会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
三、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好观察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怎样观察,明确观察要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使学生从“热闹”的实验现象中看出“门道”。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观察法。这是一种常用方法,用以突出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其现象的特征。如在液体沸点和大气压强关系实验中,应注重观察用针筒抽气减压和用针筒打气加压前后液体状态的对比;又如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
2、顺序观察法。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顺序观察,有利于学生顺利、及时、准确、无反复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如一些测量工具,仪表(电压表、电流表、温度计、量筒,刻度尺等)在使用前一般先观察刻度两端,找出零点,确定量程;其次观察大格,小格的分度值;然后操作、观察、记录等。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欧姆定律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控制电阻大小不变,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情况,第三步,控制电压不变,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
4、归纳观察法。通过分别观察个别现象,得出结论后再归纳出一股规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就是以水进行实验,得到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然后改用酒精进行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再推广到所有的液体,进而得到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他们的实验兴趣和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验时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能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归纳总结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思维推理的能力。
四、在观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不同,观察效果也不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多创造观察的机会。力争将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动眼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应用在不同的实验中并加以巩固。另外在物理教学中还应重视小实验和小制作,要指导并发动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电铃”、“电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学生可在实践中观察有关实验现象,验证有关物理规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变观察时消极注视为观察时积极思维。并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注意搜寻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例外情况,培养学生具有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念性、敏锐性、细致性等优良品质的观察习惯。
五、观察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和分析
观察是发现之母,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但观察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上,引导学生要善于从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懂得在观察中分析比较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现象变化的因果关系。在观察的基础上从个别现象出发,通过思维,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通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分别铺有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我们可观察到小车在较光滑表面滑行较远。从这些表面现象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得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走得越远,小车若没有阻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从经验知识到抽象思维,再上升到物理概念,这就是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实验心得,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观察后怎样思考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由“看热闹”变为“看门道”。
一、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就是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但其好奇心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的有利时机,点把火,加加温,诱导、启发,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变成一种持续的兴趣。教师可通过趣味小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心。如讲静摩擦时,可借助“筷子提米”的实验;在讲大气压时可用“瓶吞鸡蛋”、“杯水倒置”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观察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如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教堂吊灯的摆动现象中,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并制造了医用测脉器等,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二、在做实验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物理实验现象时,学生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觉得热闹有趣,而忽略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观察任务具体化,把学生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上,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愈明确,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就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越好。例如:水的沸腾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现象,但绝太多数学生从没有意识去观察过这一现象。因此,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水的沸腾:(1)沸腾前后水温的变化;(2)沸腾时气泡产生位置的变化、气泡数量的多少,气泡体积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在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就容易捕捉到观察的对象,发现沸腾的主要特征,对沸腾的概念、条件、沸点的意义获得深刻的认识。又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提示学生注意:(1)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就会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
三、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好观察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怎样观察,明确观察要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使学生从“热闹”的实验现象中看出“门道”。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观察法。这是一种常用方法,用以突出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其现象的特征。如在液体沸点和大气压强关系实验中,应注重观察用针筒抽气减压和用针筒打气加压前后液体状态的对比;又如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
2、顺序观察法。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顺序观察,有利于学生顺利、及时、准确、无反复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如一些测量工具,仪表(电压表、电流表、温度计、量筒,刻度尺等)在使用前一般先观察刻度两端,找出零点,确定量程;其次观察大格,小格的分度值;然后操作、观察、记录等。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欧姆定律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控制电阻大小不变,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情况,第三步,控制电压不变,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
4、归纳观察法。通过分别观察个别现象,得出结论后再归纳出一股规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就是以水进行实验,得到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然后改用酒精进行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再推广到所有的液体,进而得到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他们的实验兴趣和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验时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能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归纳总结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思维推理的能力。
四、在观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不同,观察效果也不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多创造观察的机会。力争将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动眼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应用在不同的实验中并加以巩固。另外在物理教学中还应重视小实验和小制作,要指导并发动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电铃”、“电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学生可在实践中观察有关实验现象,验证有关物理规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变观察时消极注视为观察时积极思维。并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注意搜寻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例外情况,培养学生具有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念性、敏锐性、细致性等优良品质的观察习惯。
五、观察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和分析
观察是发现之母,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但观察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上,引导学生要善于从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懂得在观察中分析比较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现象变化的因果关系。在观察的基础上从个别现象出发,通过思维,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通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分别铺有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我们可观察到小车在较光滑表面滑行较远。从这些表面现象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得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走得越远,小车若没有阻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从经验知识到抽象思维,再上升到物理概念,这就是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实验心得,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观察后怎样思考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由“看热闹”变为“看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