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告片 先拿了“奥斯卡”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了中国第一条“电影预告片”
  魏楠干过很多职业:为报纸拉过广告、在肯德基卖过快餐、推销过对讲机……对讲机怎么推销?“找一大厦,进去就找保安队长,教他怎么用。现在我还能修对讲机呢。” 回忆似轻描淡写,但当时,魏楠正在迷失中苦苦地徘徊。
  “在家两个月没工作,哥哥推荐我去做影视后期制作,我想试试看吧。” 1999年他做起了机房助理,工作是录带子,同时自学剪辑。机会降临得有些突然,“非典爆发,师傅们纷纷撤离,公司没人了,这时来了个片子,没人剪,我就试试。剪完导演很喜欢”。这个人正巧是张艺谋的执行导演,魏楠就这样与张艺谋的团队结识了。
  2005年,魏楠扛着一箱方便面,坐火车去了香港,学习新鲜的广告制作理念。回北京后,他便辞职开了自己的广告制作公司。然而现实却将魏楠冷冷拍下——公司连连亏损、债台高筑……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运转折点吧。几乎在穷途末路时,魏楠接到了张艺谋的制片主任的电话,有个片子要给他做。但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做了,我要转行了”。对方要他来看看片子,他没拒绝。那时国内还没有“电影预告片”的概念,张艺谋从国外电影市场取经,认为“预告片”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艺谋导演说,你干了这么多年广告,也做过电影,应该做个结合体,试试看电影预告片。我说不就是片花么?他说咱们这么叫,美国叫预告片。”
  魏楠一下子折腾了两个月。然后,一段充满了搞笑、神秘、惊悚、跌宕起伏的《三枪拍案惊奇》预告片呈现在了张艺谋眼前,正是这部预告片,把无数观众“骗”到了影院。“我针对观众市场做的,圈内骂的人很多,我心想,完了,这一行又没前途了,继续想别的事吧。”在魏楠忐忑之时。媒体和观众的反响出奇的好,觉得预告片比电影精彩多了。“然后我就莫名奇妙地接了一大堆电影预告片,就见到什么是钱了。”
  说到魏楠人生中重要的人,张艺谋肯定是绕不开的。他说,艺谋导演在他人生路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初就“点”那么一下,魏楠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中国电影预告片市场也一下被点开了。魏楠一个月会和张艺谋见上一面,聊聊天。创作上每遇到问题,也去找他商量。拿到金预告片奖杯的当天魏楠就兴奋地去见了张艺谋。“后来在我的婚礼上,导演在国外来不了,就给我录了一个特别长的 VCR,10分钟,说了一大堆。”
  把观众“骗进”影院,把奖杯揽入怀中
  自此,中国电影预告片市场的大门打开了。在魏楠看来,纵然没有任何依据能证明预告片可以为电影带来多少票房,但在电影营销里,它是最重要的物料,“预告片是惟一能让你看到电影里的东西的方式,可信度很高。” 国内电影人逐渐意识到预告片的重要性,找魏楠做预告片的大片一拨接一拨。
  魏楠为自己的预告片公司起名为“追踪者”,英文是“Trailer”。讲起他的本行,魏楠底气十足。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为预告片而生的。2009年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是要为投身预告片做足准备: 6岁开始拍戏,懂电影;学了 10年小提琴,懂音乐;社会阅历丰富,懂市场;做过广告,懂传播;剪辑出身,懂技术。“一个人必须有这些能力,才能做出成功的预告片。”
  “在中国,说我是中国预告片第一人,不是我水平第一,是因为我是第一个专业做预告片的人。我一直想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 怀着对自己的质疑,魏楠接下了电影《饥饿游戏》,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接受好莱坞大咖们的检验。“我特害怕,估计应该没戏了吧,或者还行?”完成后,魏楠的心一直悬着,直到美国人回复,“没有修改意见,就是它了”。这才踏实下来,“而且,业内业外的评价,我这款比美国那款牛B”。回忆这次得到肯定的感受,魏楠难掩得意。
  公司一个月同时做五六部电影,一年能完成四十部左右,百分之六十的工作由魏楠承担。“我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所有的预告片的创意是我来出,靠卖点去想创意,把控音乐、特效、剪辑。片子的百分之九十五基本都是我自己剪,一个月剪五六个、七八个没问题。”
  常常有人问,到底什么是电影预告片?魏楠的答案是,预告片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广告,而是一支话题性视频——它要迎合电影的营销卖点去制作和投放,重新整合、做音乐和特效,一切为了把观众“骗进”电影院!
  于是,魏楠不仅成功地把观众“骗进”了电影院,也为自己摘得了预告片界的奥斯卡——美国金预告片奖。其实,早前他就曾凭借《金陵十三钗》和《白鹿原》两次入围金预告片奖。这次,《画皮2》终于让他如愿,可魏楠却相当淡定。“获奖对我来说就是个心理安慰,中国大众很少知道它,电影业内人士也有好多不知晓。”那天,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奖杯照片,朋友们却纷纷回复“这是什么啊?”,着实令他无奈。叹息归叹息,魏楠依然乐观,“再有个十年八年中国就可能有个电影营销奖了”。
其他文献
Files  单品档案  编辑手记:  Max Mara 2013秋冬融合摩登时尚与现代主义风格,传承优雅简约和实用主义。其首度邀请女星拍摄配饰广告大片,J Bag作为Max Mara的全新经典,与加纳在拍摄中的驼色大衣一样,浓缩了Max Mara的传统,整季宣传大片中不断强调:此刻即永恒。含纳马驹皮、驼鸟皮和鹿皮、红到褐等秋冬主流色调更显优雅。  品名  J Bag  祖籍  Max Mara 
期刊
本周头条  Prada  推出2013秋冬系列短片  Prada 2013秋冬系列《REAL FANTASIES》短片由AMO事务所担纲制作,生动展示了世俗的家庭生活场景。剧中人物在扭曲的常态世界中尽力演绎自我,日常琐事,点滴时光,颇具黑色元素。该系列探讨的主题源于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与世俗平凡的情感,各个故事相互交织,多线发展。来自男装和女装的双重灵感首次重叠出现,塑造出一个扭曲的图像世界。  5
期刊
如今,女人似乎太强势。女强人已经不足以表达她们的果敢和豁达,于是女汉子取而代之方可后快。  在范冰冰主演的最新电影《一夜惊喜》中女主角米雪是一个对待爱情很执著、勇敢得甚至有些莽撞的“女汉子”。这次范爷甚至舍得“爷”都不当,也要当天下第一女汉子。并且坦言,女汉子都是逼出来的。皆因现在的男人一个比一个不靠谱,让女人没有安全感。无奈之下只能自己保卫自己,给自己撑起一个完美的天空。  于是,这个季节女汉子
期刊
嘉宾:姜辉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北医三院男科主任  “蓝色的小药丸”现在的中文官方名字是万艾可,但人们还是  更愿意亲切地叫它“伟哥”。15年前,万艾可的面世开启了西药治疗 ED(勃起功能障碍)的大门。两年后它便成功进入中国,先是作为“处方药”,近年来更可以在零售药店买到。与此相伴的是,中国人对于这一“难言之隐”愈发开明的态度。性,是男人的强项也是他们的弱门,且只能以行動力证——其实男
期刊
24岁当爸爸、28岁成为票房过亿的一线演员、29岁翻身做主导演自己的作品,80后文章一路成长,在扛起越来越多责任的同时,宣告了一件大事儿:在“不着调”、“叛逆”的质疑声中长大的 80后群体,真的没那么不靠谱!话说回来,对 80后来说也没有那么多谱需要摆在桌面上供人评断,作为导演,文章不是那种非要演员在某分某秒流出眼泪的强迫症作者,他只要求演员呈现最好最自然的状态;作为爸爸,文章也不渴求孩子出息成什
期刊
在拍摄中的《狼图腾》由法国导演让 ·雅克 ·阿诺执导,  正  而《鬼吹灯》前四部和后四  部的电影版权分别卖给不同的两家好  莱坞电影公司,其中第一部《精绝古城》  将由美剧《越狱》的导演执导。《盗墓  笔记》由派拉蒙公司买下,《藏地密码》  则已确定由中国电影集团与好莱坞的  东方梦工厂联合拍摄……这就是目前  中国最火的几部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  情况。  这些小说具备一切改编大片电影的  优
期刊
演绎超级经纪人  BQ要采访阿 Sa的时候,她正在为浙江卫视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中国星跳跃》加紧练习。现在节目结束了,阿 Sa最终获得了前八名的好成绩,让众人吃惊不已——因为早在节目初期,她还是个因“恐高”而让众人捏一把汗的“菜鸟”。  阿 Sa蔡卓妍一直因甜美外形和阳光微笑被称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次  面对面我们着实感受到她的甜美和阳光,虽之前忙于跳水训练,加上连续赶  了数天夜戏,眼睛里还
期刊
CHART表现力 04  纵然佳片云云,然而8月却是《环太平洋》笑傲内地票房的秀场。自7月31日上映以来,其19天的内地票房超过1亿美元。与此同时,该片也超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和《盗梦空间》,成为华纳影业内地票房之最。然而讽刺的是,尽管《环太平洋》在北美大受好评,而其票房就没有那么风光了。甚至,中国内地票房历史性的超越了北美地区,成为该片的全球最大票仓。无独有偶,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好
期刊
在《激战》这部男性题材的电影中,励志故事和性感肌肉无疑成了最大看点。而在彭于晏背后,李菲儿扮演的 CoCo似乎被轻描淡写了。有人形容李菲儿在《激战》中的地位像来打酱油的。对此,她却爽快地回应:“打酱油就打酱油呗,酱油也可以很有味道啊。”  BQ:你怎么看待 CoCo这个角色?  L:CoCo是内地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她和我们身边的很多女孩一样,内心很矛盾,渴望有一段纯真的爱情,同时又希望有物质的保障
期刊
我和韩寒都喜欢不同的尝试  《一座城池》,韩寒原著,9月同名电影上映,导演和编剧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字——孙渤涵。  孙导说,这是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之前更多的是活跃在戏剧的舞台,但对于拍电影,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有五六年的时间,在进行想法和类型上的考虑,也在自己写剧本”。  孙导说,自己特别在意作品中的人物状态,人物的存在状态比一切都重要,以什么形态存在就有什么故事。只是对自己创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