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后,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与变革的历史机遇。因此对促使高等教育良性变革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教育系统具有耗散结构开放、非线性、涨落和涨落阈值的特点,因此可以从耗散理论的观点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开放系统;非线性系统;涨落;高等教育改革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教授所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
科[1,2]。虽然这一理论是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但其应用并不局限于自然系统,它对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耗散结构论的研究和发现对于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现实观是有类比意义的[4]。可见,借鉴耗散结构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是可行的。若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中,不论是在提高高校竞争力方面还是在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一、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稳定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普利高津发现,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
件[5,6]:
1必须是远离平衡态、开放的系统
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而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最有利条件。
2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新的有序结构形成并得以保持的内在根据。
3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所发生的偏离。对于任何一个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这种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对具有不同稳定性的系统,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对于原本稳定的系统,由于该系统本身具有较大抗干扰的能力,涨落并不总能对它构成严重威胁;而对于已达临界稳定状态的系统,即使较小的涨落,也可能使它失去稳定性,从而导致系统从一种状态演化为另一种形态。
4 “涨落”要满足一定的阈值条件
任何系统都有保持其质的规定性或稳定性的临界度。一方面,当涨落运动所引起的扰动达到或超过该系统一定的阈值时,就会使原有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为出现新的有序结构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新的系统要想维持,就必须将系统的涨落控制在一定的阈值以内,否则,新形成的有序结构最终将转化为无序结构。
二、高等教育系统耗散结构
1高等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教育系统对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知识、发展高新技术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智力资源密集场所,处在了知识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和中心地位,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一方面,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不断向社会输出各种资源;另一方面,社会则由于获得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成果和直接服务等资源而向其输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高等教育系统应处于一种远离平衡的状态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处于一种平衡或近平衡的状态,形成了僵化的平衡结构,维持着一种极其简单的有序状态。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打破了高等学校之间及高等学校内部的平衡状态,逐步引入了人力资源竞争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高校系统内部人员的潜力逐步得到充分发挥,驱使着高等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向一种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发展[7]。
2.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离不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整体行为不是其各部分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了非线性。高等教育系统的各项工作中,不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其组成要素之间都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3.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涨落”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的往往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表明,引发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史性变革的诱因正是晚清所受到外国列强的一次次打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迫使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接纳西学,从而脱离了独自封闭发展的状态。如今,只有把握形成高等教育“耗散结构”的客观规律,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诸如“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系统内部引入“非平衡机制”、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等,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最终实现自身的有序发展。
4.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不稳定性阈值条件
高等教育系统经常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界或内部各种不稳定阈值条件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一方面要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出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耗散结构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管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涨落的影响,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阈值,新的耗散系统的回归力都能使它逐渐衰减到零,从而确保系统仍能够在耗散过程中得以维持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满足耗散结构形成所具备的必要条件。
三、高等教育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开放,特别是要把开放的观念转变为行动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任何复杂系统若要不退化,而是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就必须对外开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总体开放并带来进步的同时,社会的各个子系统无论是在开放观念的树立、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实际执行的效果方面都是不平衡的。相比科技和经济系统,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这些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加强和改进之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实践层面。对于高校来说,开放不能仅仅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开放,而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开放也不能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在所有事情和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从一种状态推进到一种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大量事实表明,学校开放意识越强,发展的就迅速,其传统面貌的改变也就越明显。
2. 打破平衡僵化状态,构筑远离平衡的高等教育系统,促成巨涨落,变无序为有序
高等教育系统要形成有序结构,必须要远离平衡态,其目的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就高校而言,若要使高校系统常处于“远离平衡”状态,主要有以下两点需要加强:
(1)建立科学和有效的高校评价体系
所谓高校评价体系,就是高校办学水平的自我评价体系、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有机结合体。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一要有适用于各种评价对象的科学、客观和有效的评价标准;二要有科学、严肃和有效的评价程序(或实施细则) ;三要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
(2)全面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
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利益分配上,实行重贡献、重业绩,向拔尖人才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比如,对优秀的领导干部或管理干部要提拔、重用;对优秀教师要舍得重奖、大奖;对于优秀学生,要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单项奖励制度,让全体师生员工干有奔头,学有榜样,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机制下,高等教育系统就会形成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稳定结构,促进系统朝着新的更高级有序的稳定结构发展。
3. 构筑信息沟通网络,加强高校民主管理
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非线性相互作用,就是指一个事物的发展、一项决策的出台或者是一个系统的演变,其结果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样的,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了使高校管理工作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民主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之间全方位的信息沟通网络,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充分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和渠道;
(2)按照“以学生为本”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个性,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
(3)利用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和团代会等各种渠道和途径,积极地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师生员工充分发扬民主,参与高校各项重大决策以及监督决策的实施,不断提高高校各项领导决策、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结束语
耗散结构理论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思路。随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新理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毅,何国祥编著. 耗散结构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2]沈小峰 编著. 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段晓静.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广泛应用[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8,2003.
[4]阿尔温•托夫勒;潘琪译. 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3.
[5]湛垦华 沈水峰 等编. 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6]康承华. 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J].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2001.
[7]冯立明,李利元. 耗散结构理论与高校德育过程的转变[J].韶关学院学报,8,2001.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开放系统;非线性系统;涨落;高等教育改革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教授所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
科[1,2]。虽然这一理论是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但其应用并不局限于自然系统,它对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耗散结构论的研究和发现对于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现实观是有类比意义的[4]。可见,借鉴耗散结构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是可行的。若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中,不论是在提高高校竞争力方面还是在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一、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稳定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普利高津发现,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
件[5,6]:
1必须是远离平衡态、开放的系统
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而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最有利条件。
2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新的有序结构形成并得以保持的内在根据。
3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所发生的偏离。对于任何一个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这种偏离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对具有不同稳定性的系统,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对于原本稳定的系统,由于该系统本身具有较大抗干扰的能力,涨落并不总能对它构成严重威胁;而对于已达临界稳定状态的系统,即使较小的涨落,也可能使它失去稳定性,从而导致系统从一种状态演化为另一种形态。
4 “涨落”要满足一定的阈值条件
任何系统都有保持其质的规定性或稳定性的临界度。一方面,当涨落运动所引起的扰动达到或超过该系统一定的阈值时,就会使原有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为出现新的有序结构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新的系统要想维持,就必须将系统的涨落控制在一定的阈值以内,否则,新形成的有序结构最终将转化为无序结构。
二、高等教育系统耗散结构
1高等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教育系统对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知识、发展高新技术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智力资源密集场所,处在了知识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和中心地位,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一方面,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不断向社会输出各种资源;另一方面,社会则由于获得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成果和直接服务等资源而向其输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高等教育系统应处于一种远离平衡的状态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处于一种平衡或近平衡的状态,形成了僵化的平衡结构,维持着一种极其简单的有序状态。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打破了高等学校之间及高等学校内部的平衡状态,逐步引入了人力资源竞争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高校系统内部人员的潜力逐步得到充分发挥,驱使着高等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向一种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发展[7]。
2.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离不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整体行为不是其各部分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了非线性。高等教育系统的各项工作中,不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其组成要素之间都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3.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涨落”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的往往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表明,引发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史性变革的诱因正是晚清所受到外国列强的一次次打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迫使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接纳西学,从而脱离了独自封闭发展的状态。如今,只有把握形成高等教育“耗散结构”的客观规律,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诸如“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系统内部引入“非平衡机制”、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等,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最终实现自身的有序发展。
4.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不稳定性阈值条件
高等教育系统经常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界或内部各种不稳定阈值条件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一方面要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出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耗散结构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管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涨落的影响,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阈值,新的耗散系统的回归力都能使它逐渐衰减到零,从而确保系统仍能够在耗散过程中得以维持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满足耗散结构形成所具备的必要条件。
三、高等教育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开放,特别是要把开放的观念转变为行动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任何复杂系统若要不退化,而是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就必须对外开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总体开放并带来进步的同时,社会的各个子系统无论是在开放观念的树立、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实际执行的效果方面都是不平衡的。相比科技和经济系统,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这些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加强和改进之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实践层面。对于高校来说,开放不能仅仅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开放,而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开放也不能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在所有事情和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从一种状态推进到一种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大量事实表明,学校开放意识越强,发展的就迅速,其传统面貌的改变也就越明显。
2. 打破平衡僵化状态,构筑远离平衡的高等教育系统,促成巨涨落,变无序为有序
高等教育系统要形成有序结构,必须要远离平衡态,其目的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就高校而言,若要使高校系统常处于“远离平衡”状态,主要有以下两点需要加强:
(1)建立科学和有效的高校评价体系
所谓高校评价体系,就是高校办学水平的自我评价体系、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有机结合体。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一要有适用于各种评价对象的科学、客观和有效的评价标准;二要有科学、严肃和有效的评价程序(或实施细则) ;三要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
(2)全面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
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利益分配上,实行重贡献、重业绩,向拔尖人才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比如,对优秀的领导干部或管理干部要提拔、重用;对优秀教师要舍得重奖、大奖;对于优秀学生,要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单项奖励制度,让全体师生员工干有奔头,学有榜样,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机制下,高等教育系统就会形成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稳定结构,促进系统朝着新的更高级有序的稳定结构发展。
3. 构筑信息沟通网络,加强高校民主管理
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非线性相互作用,就是指一个事物的发展、一项决策的出台或者是一个系统的演变,其结果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样的,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了使高校管理工作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民主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之间全方位的信息沟通网络,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充分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和渠道;
(2)按照“以学生为本”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个性,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
(3)利用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和团代会等各种渠道和途径,积极地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师生员工充分发扬民主,参与高校各项重大决策以及监督决策的实施,不断提高高校各项领导决策、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结束语
耗散结构理论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思路。随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新理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毅,何国祥编著. 耗散结构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2]沈小峰 编著. 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段晓静.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广泛应用[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8,2003.
[4]阿尔温•托夫勒;潘琪译. 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3.
[5]湛垦华 沈水峰 等编. 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6]康承华. 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J].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2001.
[7]冯立明,李利元. 耗散结构理论与高校德育过程的转变[J].韶关学院学报,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