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门话题,高中化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在讨论中可以发现关于有效的定义,基本都锁定在“有效果”上,直到后来人们发现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是有效的,因而又提出了高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关键倒不在于从有效向高效的转变,因为人们当初提出有效教学,实际上就是指高效教学,没有必要深究这种概念的关系。倒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作为化学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哪些维度进行把握,才能达到有效的境界?这些问题才是关系到真正的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理性对待。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性的两个维度
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有效,才能有一个打造有效教学的思路。显然,这里所说的有效不能只是让学生考得好,因为事实已经多次证明,要让学生考得好,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题海战术。而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有效,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让学生考好的层面,而是将目光锁定在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上,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处于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除此之外,至少有两个维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其一,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科学性。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经过了初中一年学习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的就是化学学习不是化学知识的堆砌,而应当是从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当中发现自然科学发展的智慧。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化学教学要遵循教学与化学两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即既要尊重教学的规律,又要注意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学习的特点,“科学”应当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思想之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一个实验应当怎样设计,往往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有时根据教材、教参所设计的思路未必是最佳的选择,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化学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改造。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常规思路就是在沸腾的纯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在添加的过程中不断振荡并不断加热。而事实上这一实验要远比这样的描述更为复杂,因为很容易出现没有胶体而产生沉淀的现象。怎么办?很简单!扩充实验的思路,不追求实验唯一生成胶体,而是将生成胶体还是沉淀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虽然花费了时间,但过程实际上却更为科学,学生对这个实验所能了解到的知识也更丰富。显然,这是更为有效的教学。
其二,教学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化学作为自然科学,自然需要技术的支撑,这里的技术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化学自身的实验技术,二是教学维度的教学技术。而教学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与知觉感受,看学生能够充满智慧地学习。上文已经说过,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充满着很多有趣的事情的,这里所说的有趣不仅是直观角度的有趣,也包括科学家辛苦付出后突然有所收获的情形。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丰富,与真正的科学发现的距离更近,因此有机会、有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地关注技术与艺术。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都知道这几种重要的化合物是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过氧化钠等,问题是这些如何被学生认识到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对氧化钙的联系中、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中去发现这些性质,这其中,“联系”“对比”就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而教学技术在其中可以发挥具体的图象支撑作用。
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现的基本策略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种有效性呢?笔者以为这也需要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深耕,因为视角的广度要求往往优于实施的深度要求。对此,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要注意教学的系统性。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更多地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那学生学起来就更为轻松,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会更为全面。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教学书籍,结果发现这与系统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系统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性越强,则学生的效果越好。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时候要高度重视教学的系统性,要努力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新知识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判断新知学习需要经历的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还是同化的过程。
其次,要关注教学的细节性。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当然这是在注重了系统性的基础上,没有系统性而谈细节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细节性往往显得十分重要,而细节性往往又体现在教师难以注意到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有明显影响的地方。
三、小结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性的两个维度
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有效,才能有一个打造有效教学的思路。显然,这里所说的有效不能只是让学生考得好,因为事实已经多次证明,要让学生考得好,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题海战术。而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有效,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让学生考好的层面,而是将目光锁定在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上,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处于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除此之外,至少有两个维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其一,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科学性。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经过了初中一年学习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的就是化学学习不是化学知识的堆砌,而应当是从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当中发现自然科学发展的智慧。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化学教学要遵循教学与化学两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即既要尊重教学的规律,又要注意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学习的特点,“科学”应当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思想之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一个实验应当怎样设计,往往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有时根据教材、教参所设计的思路未必是最佳的选择,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化学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改造。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常规思路就是在沸腾的纯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在添加的过程中不断振荡并不断加热。而事实上这一实验要远比这样的描述更为复杂,因为很容易出现没有胶体而产生沉淀的现象。怎么办?很简单!扩充实验的思路,不追求实验唯一生成胶体,而是将生成胶体还是沉淀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虽然花费了时间,但过程实际上却更为科学,学生对这个实验所能了解到的知识也更丰富。显然,这是更为有效的教学。
其二,教学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化学作为自然科学,自然需要技术的支撑,这里的技术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化学自身的实验技术,二是教学维度的教学技术。而教学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与知觉感受,看学生能够充满智慧地学习。上文已经说过,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充满着很多有趣的事情的,这里所说的有趣不仅是直观角度的有趣,也包括科学家辛苦付出后突然有所收获的情形。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丰富,与真正的科学发现的距离更近,因此有机会、有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地关注技术与艺术。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都知道这几种重要的化合物是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过氧化钠等,问题是这些如何被学生认识到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对氧化钙的联系中、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中去发现这些性质,这其中,“联系”“对比”就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而教学技术在其中可以发挥具体的图象支撑作用。
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现的基本策略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种有效性呢?笔者以为这也需要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深耕,因为视角的广度要求往往优于实施的深度要求。对此,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要注意教学的系统性。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更多地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那学生学起来就更为轻松,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会更为全面。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教学书籍,结果发现这与系统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系统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性越强,则学生的效果越好。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时候要高度重视教学的系统性,要努力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新知识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判断新知学习需要经历的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还是同化的过程。
其次,要关注教学的细节性。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当然这是在注重了系统性的基础上,没有系统性而谈细节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细节性往往显得十分重要,而细节性往往又体现在教师难以注意到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有明显影响的地方。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