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在画面上留下的空白,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灵动、完整。在古代画论中,论者把留白与物象看得同等重要,留白不但可以体现画面的空间感,还可以体现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我国国画的留白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将留白运用到国画创作中,可以加强国画内容的表现力,打造国画的意境,并增强构图的形式美。在进行国画创作时,创作者把留白和气韵、墨法、虚实以及意境等结合起来,以此带给观者美好的感受。
中国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形成。相比西方色彩丰富的绘画风格,中国画更加内敛,更加注重绘画情感表达,往往会在绘画作品画面中留有足够空白,以象征性表现手法抽象表示水面、天空、云雾等。留白,从广义上说,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相应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施笔墨,留下空白,这也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留白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为了表现水、云雾等景象,用留白技法更能体现其意韵,使其形散而神聚。在其他的艺术种类中,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借鉴与发扬,合理应用留白艺术进行国画创作,能赋予作品以虚实美感,带给观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留白在国画创作中起到的作用
(一)加强国画内容的表现力
国画创作者适当在画面中留下空白,即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画面意境,凸显画面实景,从而加强绘画内容的表现力。例如,在国画名家曹昭《寒江独钓图》中,其便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以凸显老翁独钓的孤独、寂寞,塑造孤冷、萧条的情感氛围,将画面主体“老翁垂钓”凸显出来,直观地抓住观赏者观赏视角。
(二)打造出国画的意境
国画相比西方画作的写实风格,更加关注作品意境的表达,偏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创作方式,以更好结合画面虚实,共同为画面意境表达做出贡献。大多数国画作家,都会利用婉转、灵动的笔墨在实处添虚,在虚中融实,以实现两者相互呼应。当前,国画画作中的留白已经不再是完完全全的虚,而是与实共同承担画面笔墨责任,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增强构图的形式美
适当留白可以使画面具有形式的美感,在符合观赏者审美要求的同时,体现画意。空白大小、形状、位置等是否恰当,决定了画面整体内容是否和谐。学者黄炳宏曾提出的不齐弧三角观念就是对留白概念的直观表达,即要想利用画面传递美,需要实现虚实结合。将这一概念引申进国画创作中,可以阐述为在绘画构图上,创作者并不能简单地进行虚实组合,需要强调虚实的渐变过程,恰当分配两者位置,使得画面虚虚实实之间存在聚散有致的关系,以赋予画面形式感,提升画面吸引力与美感,开拓观赏者的想象,提升整个画面的意趣。
二、国画创作中的留白艺术性表现
(一)留白和气韵
进行国画创作时,创作者需要体现出“六法”的内容。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列举的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在这“六法”当中,最为首要的就是气韵生动。所谓气韵,就是指在国画作品中应展现出大自然的内在气韵,绘画者通过山水、花鸟等事物的描绘,体现出生命的韵律感。要做到这一点,绘画者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优化自身的内在个性,利用留白表现出作品的气韵,并发挥出养气与聚气的良好作用。我国国画对于留白的位置非常讲究,要求其一定要展示出画作的灵性,而且要通过画面和笔墨色彩的对比烘托,让观看者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不少国画作品都描绘了亭台楼阁、烟雨雪水等,而在这些景致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韵律感,并经由气流的形式表现出来。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国画的传神意蕴跃然纸上,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李可染创作的中国山水画作中,其《浅塘渡牛图》就是灵活地运用了留白的技法,给观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留白和墨法
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了关于“知白守黑”的说法,之后又慢慢演变为绘画艺术手法。其中,黑色与白色都象征着朴实,是最为常见的色彩,并且顯得高雅、素净、庄重。在我国国画创作中,合理运用留白技法能够打造出画中有画、阴阳协调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洋溢哲学之美。而阴和阳都需要以笔墨和留白来呈现,因此又延伸出了阴阳辩证的哲学思想。我国国画讲究“惜墨如金”,所以通常需要创作者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采用最为简洁的绘画技法来展示出最丰富的意境和韵味。比如郑板桥,他在画竹子的时候就利用留白来表现竹子的层次感,以此构成动感十足的画面。在五代时期,荆浩吸收了唐朝山水画的特征,运用大量留白创作出《匡庐图》,为观者呈现出一派云雾缭绕的美景,使我国山水画走入了成熟阶段。
(三)留白和虚实
所谓“虚”,指的就是看不见的事物,而“实”便是客观世界中切实存在的物质,如景色、人物等。虚与实之间虽然有一定的界限,但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非绝对性的对立。进行国画创作时,画者需要超脱出实体的限制,如此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实物是绘画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的元素,但涉及到虚处的描绘时,就需要画者具备较强的领悟力,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把留白的优势体现出来。比如,在描绘峡谷中的山石时,画者应当在勾勒水流的时候采用留白的方法;描绘江面的船只,也应用留白技法来展现水流的动态;描画山上的飞鸟时,则应在天空的位置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式,可以开拓人们的想象,从而加强整个画面的意趣。
(四)留白和意境
意境讲究的是情景交融,需要在有限的画纸上展示出丰富的意境,这就必须运用到留白的手法。创作者经过想象,全面展示物象的美感,可以突出画面空灵、虚无的特点。留白能够烘托画面的意境,带给观者多姿多彩的遐想。我国的画家通常都很重视留白手法的运用,比如黄宾虹的《松窗静眺图》,其中就描画了小山重峦叠嶂,树木葱葱郁郁的景色,让人们在留白的空间中感受到云朵和山水的灵秀,进而产生虚实相生之感。在一层薄薄雾气的笼罩下,山峦与树木都若有似无,幽静飘渺,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得十分到位。
三、结语
国画更像是在画自己内心的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现实事物的写生和还原。意在笔先,寓情于画。留白的运用,更是超越了简单的光影体积的表现,直接上升到意境。当然,留白要留得巧妙,而不是随随便便。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使国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今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有些艺术上也是中西合璧,但是国画还是要有自身传统的东西。有的特色,看似落后了,其实正是现在的社会中所最缺少的东西。留白也似人们为人处世,话讲究“三思而后行”,避免祸从口出,有事无声正是最好的对白。留白也如戒骄戒躁、勿心浮气躁,如国画留白一般,在心里留一处白,心境就会清明许多。国画的留白,大多是国画大家,在游历了名山大川、风景小榭后,回到自己的画室,画出自己内心的那幅画。这些画虽然不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却是画家内心最直白的体现,意境不在于和照相机一般的复制,而在于精神上的表达,在于画者心灵与自然的统一。正所谓大象无形,留白,正是这一境界的最好表达。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美术系)
作者简介:乔麒麟(1999-)男,山西榆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画。
中国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形成。相比西方色彩丰富的绘画风格,中国画更加内敛,更加注重绘画情感表达,往往会在绘画作品画面中留有足够空白,以象征性表现手法抽象表示水面、天空、云雾等。留白,从广义上说,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相应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施笔墨,留下空白,这也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留白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为了表现水、云雾等景象,用留白技法更能体现其意韵,使其形散而神聚。在其他的艺术种类中,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借鉴与发扬,合理应用留白艺术进行国画创作,能赋予作品以虚实美感,带给观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留白在国画创作中起到的作用
(一)加强国画内容的表现力
国画创作者适当在画面中留下空白,即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画面意境,凸显画面实景,从而加强绘画内容的表现力。例如,在国画名家曹昭《寒江独钓图》中,其便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以凸显老翁独钓的孤独、寂寞,塑造孤冷、萧条的情感氛围,将画面主体“老翁垂钓”凸显出来,直观地抓住观赏者观赏视角。
(二)打造出国画的意境
国画相比西方画作的写实风格,更加关注作品意境的表达,偏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创作方式,以更好结合画面虚实,共同为画面意境表达做出贡献。大多数国画作家,都会利用婉转、灵动的笔墨在实处添虚,在虚中融实,以实现两者相互呼应。当前,国画画作中的留白已经不再是完完全全的虚,而是与实共同承担画面笔墨责任,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增强构图的形式美
适当留白可以使画面具有形式的美感,在符合观赏者审美要求的同时,体现画意。空白大小、形状、位置等是否恰当,决定了画面整体内容是否和谐。学者黄炳宏曾提出的不齐弧三角观念就是对留白概念的直观表达,即要想利用画面传递美,需要实现虚实结合。将这一概念引申进国画创作中,可以阐述为在绘画构图上,创作者并不能简单地进行虚实组合,需要强调虚实的渐变过程,恰当分配两者位置,使得画面虚虚实实之间存在聚散有致的关系,以赋予画面形式感,提升画面吸引力与美感,开拓观赏者的想象,提升整个画面的意趣。
二、国画创作中的留白艺术性表现
(一)留白和气韵
进行国画创作时,创作者需要体现出“六法”的内容。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列举的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在这“六法”当中,最为首要的就是气韵生动。所谓气韵,就是指在国画作品中应展现出大自然的内在气韵,绘画者通过山水、花鸟等事物的描绘,体现出生命的韵律感。要做到这一点,绘画者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优化自身的内在个性,利用留白表现出作品的气韵,并发挥出养气与聚气的良好作用。我国国画对于留白的位置非常讲究,要求其一定要展示出画作的灵性,而且要通过画面和笔墨色彩的对比烘托,让观看者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不少国画作品都描绘了亭台楼阁、烟雨雪水等,而在这些景致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韵律感,并经由气流的形式表现出来。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国画的传神意蕴跃然纸上,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李可染创作的中国山水画作中,其《浅塘渡牛图》就是灵活地运用了留白的技法,给观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留白和墨法
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了关于“知白守黑”的说法,之后又慢慢演变为绘画艺术手法。其中,黑色与白色都象征着朴实,是最为常见的色彩,并且顯得高雅、素净、庄重。在我国国画创作中,合理运用留白技法能够打造出画中有画、阴阳协调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洋溢哲学之美。而阴和阳都需要以笔墨和留白来呈现,因此又延伸出了阴阳辩证的哲学思想。我国国画讲究“惜墨如金”,所以通常需要创作者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采用最为简洁的绘画技法来展示出最丰富的意境和韵味。比如郑板桥,他在画竹子的时候就利用留白来表现竹子的层次感,以此构成动感十足的画面。在五代时期,荆浩吸收了唐朝山水画的特征,运用大量留白创作出《匡庐图》,为观者呈现出一派云雾缭绕的美景,使我国山水画走入了成熟阶段。
(三)留白和虚实
所谓“虚”,指的就是看不见的事物,而“实”便是客观世界中切实存在的物质,如景色、人物等。虚与实之间虽然有一定的界限,但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非绝对性的对立。进行国画创作时,画者需要超脱出实体的限制,如此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实物是绘画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的元素,但涉及到虚处的描绘时,就需要画者具备较强的领悟力,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把留白的优势体现出来。比如,在描绘峡谷中的山石时,画者应当在勾勒水流的时候采用留白的方法;描绘江面的船只,也应用留白技法来展现水流的动态;描画山上的飞鸟时,则应在天空的位置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式,可以开拓人们的想象,从而加强整个画面的意趣。
(四)留白和意境
意境讲究的是情景交融,需要在有限的画纸上展示出丰富的意境,这就必须运用到留白的手法。创作者经过想象,全面展示物象的美感,可以突出画面空灵、虚无的特点。留白能够烘托画面的意境,带给观者多姿多彩的遐想。我国的画家通常都很重视留白手法的运用,比如黄宾虹的《松窗静眺图》,其中就描画了小山重峦叠嶂,树木葱葱郁郁的景色,让人们在留白的空间中感受到云朵和山水的灵秀,进而产生虚实相生之感。在一层薄薄雾气的笼罩下,山峦与树木都若有似无,幽静飘渺,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得十分到位。
三、结语
国画更像是在画自己内心的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现实事物的写生和还原。意在笔先,寓情于画。留白的运用,更是超越了简单的光影体积的表现,直接上升到意境。当然,留白要留得巧妙,而不是随随便便。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使国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今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有些艺术上也是中西合璧,但是国画还是要有自身传统的东西。有的特色,看似落后了,其实正是现在的社会中所最缺少的东西。留白也似人们为人处世,话讲究“三思而后行”,避免祸从口出,有事无声正是最好的对白。留白也如戒骄戒躁、勿心浮气躁,如国画留白一般,在心里留一处白,心境就会清明许多。国画的留白,大多是国画大家,在游历了名山大川、风景小榭后,回到自己的画室,画出自己内心的那幅画。这些画虽然不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却是画家内心最直白的体现,意境不在于和照相机一般的复制,而在于精神上的表达,在于画者心灵与自然的统一。正所谓大象无形,留白,正是这一境界的最好表达。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美术系)
作者简介:乔麒麟(1999-)男,山西榆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