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自在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sd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偌大的世界,繁杂的生活。人们总是会想办法取悦、放松自己。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风花雪月,一种是临风志清。总是说出去走走吧,为了遇见美。遇见生活中的一朵花。小孩儿看见一朵花会想要去摘,这时候是大人最好的教育时机;年轻人看见一朵花会不屑,因为觉得自己配得上这个世界所有的花;上了年纪看见一朵花会陷入沉思,花一样的岁月真好。要我说,花最好了,任何人都喜欢她,无论多少人喜欢,她依旧自在。
  友人发来邀请,周末要不要感受一番“静听林泉溪韵,空山鸟语”?这当然好啦,我准备了一系列装备,在厦门高崎T3航站楼见面。心想着这么棒的感受,到底是需要飞到什么地方才可以实现呢?与友人碰面,直接把我拉进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B馆一层艺年·艺术空间。原来在机场T3航站楼隔壁就是目的地。仔细一瞧,哇!是中国当代著名大写意画家庄毓聪的“花开自在——庄毓聪花鸟画小品展”。有听闻看过庄毓聪老师画作的朋友形容:神来之笔!如今这么好的机会,能一睹庄老师笔下风采。
  一进展馆就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在庄老师的笔下仿佛感受到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理解了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爱国诗人屈原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庄老师笔下的竹子,还有竹下飞鸟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看到那两朵盛开的菊花,仿佛都可以闻到清香,也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原來看画赏画也有一番洗涤心灵的作用。
  一幅又一幅的景色映入眼帘。《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只鸭子在江边戏耍;《藤荫觅乐》中一群小鸡在一条条紫藤花下嬉戏;《待到三月都尽开》一簇的桃花盛开,草长莺长。漫步在画展,仿佛走在春江花月夜里。在庄老师的笔下,似乎每看一眼画,都能够把人拉进画面当中,感受花鸟间的悠然自得,实属惬意。
  花鸟画为何会给人如此清风沐浴之感?
  看画展期间偶遇庄老师与艺术家友人闲聊画作。在他的描述中,一笔一划皆透露情感与技巧。庄毓聪,生于福建惠安,中国当代著名大写意画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当代画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理事、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副会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大学工艺美院客座教授、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评委、“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展”评委、“全国中国画名家小品展”评委、“全国第十一、第十二届美展福建展区”评委等。作品常年参加北京保利、中国瀚海、中国嘉德等举办的重要拍卖活动,并逐渐成为收藏热点。其艺术博综集粹,渊源广大,由近现代之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诸巨匠,追溯至扬州八怪、八大山人、青藤白阳,悉为己用,蔚为一家。学术体系上追求高古、苍古、古拙、古雅的艺术风格,尤其重视哲学思维、书法内涵和时代美学风范的彰显。主张以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及现代审美意识表现花鸟世界,立古承今,立中承西,立足民族精神、东方意蕴,注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融汇,强调笔墨意境和构成意识,作品气势雄浑博大、高古奇拔、自成一格。
  庄毓聪老师在“道法自然”的审美追求中,调整审美意趣和笔墨语言秩序,创造了新的意境。在出入对“造化”与“心源”的微观体察中,步入了更为独特的当代人文精神世界。
  值得一提的还有庄毓聪老师的盛世和风美术馆就在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四楼,这里是一个兼美术展厅、创作室、交流会议室的近三千平方的综合性美术馆。平日里都会展出庄老师的精美画作,还会有全国各地艺术家在这里开展大型美术展览,真是令人期待!
其他文献
闽南及潮汕一带,小孩长到15虚岁时有举行“牵出花园”仪式的习俗。这应该是一种地方性的成人礼吧。许多老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而朴素的信念:“孩子牵出花园,歹的去好的来”。  “牵出花园”在老人家眼里,已然成了孩子们成长路上一次脱胎换骨的良机。在传统观念里,“牵出花园”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起码有三大显著疗效。一是可以祛戾气,植善根——顽劣的孩子,牵出花园后就会变温顺乖巧了;二是可以医愚钝,增智慧——反应迟钝
期刊
今年是许沙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先生仙逝亦逾八载了。夜来无事偶翻旧书,在《榴屋诗词选》,拜读到许先生一九七四年写的七言古风《读画有赠高兄》,不禁为两位老先生的友情而感动,亦油然而生对许先生的怀念之情。  六庵老人黄寿褀先生在一九八二年曾书赠我一首旧作《登汉阳古琴台》,诗云:“群贤携手上琴台,千载知音一例来。流水高山人不见,余嶶犹满汉江隈。”许先生较高继文老师年长十一岁,生前一直对高师诚心推许,激赏有
期刊
岁次庚子,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们习以为常的步履匆匆被迫停顿了一下,“宅”成了常态化,不少集聚性的活动只能按下“暂停键”“休止符”,“线上”成了一种新景象。然而,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却不能因为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得以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间隔阻断而替代面对面沟通洽谈。  初秋的花都,满园尽是花果飘香;千年的漳州,群贤毕至共话阳明。在阳明先生首次踏入闽地513周年、《阳明先生集要》(崇祯刻本)在
期刊
人之有癖,方有性情。  何乐中先生是个性情中人,因为他有一项特殊癖好——收集我国1966年—1976年这个特定时期的宣传品和文物。到他家里寻访,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藏品。  他的藏品林林总总,难记其数。有关毛泽东的宣传文化产品尤其多,单毛主席像章就有一万多枚,画像一千多幅,瓷像一百多尊,丝织布画一百多帧;各种印有该时期宣传印记的花瓶、碗碟、瓷板、壶罐等摆件、杂项数以千计;书籍、报纸、画报、小抄近万份
期刊
石码的小巷,总让人觉得如入迷宫。逼仄间还夹带左弯右绕,每个弄堂口似乎都发散通向不同的地方,当然,也可以通向一个相同的地方。相信自己的感觉继续往里走,迎面而来旧式门店板密集如蔽日森林。走得越深就越发的阴凉,越发的静,静得如进入空寂的幽谷。时间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里听到自已的心跳,闻到了自己的气息。  石码的老街并不孤独地存立,它依旧生机且还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挑一条不知名的小巷进入,闲荡于纵
期刊
正是“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时节,我们走过蝉鸣阵阵的树荫,走进“漳州110”基地展览馆,一眼就看到“人民的110”这几个金色大字,胸中顿时激荡着层层涟漪。浮雕上,110警察有的在雨中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有的抬着生病的老人上医院,还有的正在打击犯罪分子……人间的幸福有他们守护。  展览馆里,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数据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民不分远近,小事也见真情。”慢慢地走着,细细
期刊
小时候,村子里演露天电影,孩子们会拿着小凳子早早去占地方。吃过晚饭,人们都涌向银幕下面。夜色中,有孩子得意地喊:“爸,妈,我占好地方了,在最前面。”  孩子们总以为,最前排是最佳位置。殊不知,在最前排看电影很不舒服,因为离银幕太近,需要仰着头看。一场电影看下来,脖子都仰得僵直了。那时我就觉得,最前排不是什么好位置。  后来我看书,书中说到撒切尔夫人,父亲一直教育她:永远坐在最前排,无论在什么时候,
期刊
或许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或许因为我的青春年华大都在糖厂度过,对甘蔗情有独钟的缘故,每次回到那阔别已久的故乡,站在那田间地头,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远去的、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甘蔗林,就会勾起我一幕幕 “甜蜜的回忆”。  我的家乡是被誉为“土楼故里”的南靖,那里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低山丘陵的地貌,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河流纵横,适应甘蔗的生长
期刊
收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寄来的《东溪谣》,很厚重的一部长篇小说。我和作者、福建作家何葆国是中学时代就通过文学而相识的小伙伴,那还是在1985年,我们都在《中学生文学》上发表作品,属于同代的少年作家。那个年代的联系方式只有写信,又称笔友或者信友。后来,我在《当代小说》组织的一次笔会上见到他,当时他坐在下面听讲座,我看到他的名字在名单里,感到十分惊喜,讲座结束后就去找他聊天。如今有微信有电话,联系方式非
期刊
戊戌仲秋,某日,几个人陪福州和香港来的朋友前往龙山镇西山村观看东溪窑出土窑址。车子从县城出发20分钟便进入龙山镇,在沿永丰溪修建的公路上行进,一边是清澈的溪流,一边是竹林茂密的山坡,空气新鲜,清凉快意,充满绿色,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南靖与华安交界处的东溪古窑群所在地。  登上一段山坡,便来到了封门坑窑主人住宅遗址。三间主房和两边厢房的石砌地基,还有石条门框都保存完好。一条山涧水从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