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由茅盾题写刊名的《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之际,正值叶圣陶为《中学语文》题词30周年!
作为一名老读者,我与《中学语文》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这家创办于1958年、由著名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的语文期刊,在1978年元月复刊号上,发表了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的经典题词。从此,“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了广大教师矢志追求的目标,也成了我从教治学的信条。
叶老说得多好:“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其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早在上一世纪40年代,叶老在和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就说:“学生从精读到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在这一“导儿学步”理念的基础上,60年代初,叶老又在一封教育书简中提出:“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此后,叶老又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70年代,他又强调:“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50年来,《中学语文》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30年来,《中学语文》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通过“教学大参考”、“读写新空间”等平台,为我们展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千姿百态的精彩画面。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高举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面导引所有教师正确前行的旗帜,更成为广大教师从教治学的科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几十年来,围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曾兴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学习交流浪潮,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我认为最需要深刻领会的是,叶老所言的“不需要教”,不光是“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更是“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本领,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点石成金”的功夫,是学习和创造的方法,是受用终身的发展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不朽理念,而且是所有学科教学,乃至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教育,教养,教化,无不绝非为了永远能教下去,恰恰相反,都应是为了达到不待再教的境界。
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我努力追求着。我深知,“一个老师最大的悲哀,是教出来的学生超不过自己”。老师们只有让学生渐渐做到“不需要教”,让学生具备“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受用终身的发展能力,才能让学生最终超过老师自己。为此,我反对食而不化的死记硬背,反对言不由衷的人云亦云,尤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例如我规定,对于主观型的论题,凡是一字不差地按照老师课堂所讲、老师教材所言来回答,都要扣分,因为这样的学生多是死记硬背。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语来回答,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就可以得满分。假如能弥补老师的不足、纠正老师的错讹,不但可以得满分,而且还可以另外加分。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能指出老师不足并具有创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使我想起了国外的一位教授。据说这位教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名与他学术观点不同的学生,他找到这名学生,表示一定要把这名学生培养成他的研究生,鼓励这名学生完善理论、推翻老师的学说。这位教授说:假如结果证明,我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当然应该高兴。假如结果我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学生的观点同样是可以成立的,我将会更高兴。然而,假如结果恰恰相反,我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你学生的观点却是正确的,你将想象不到,我会有多高兴,因为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前进!你说这位教授在“教”吗?显然,他在“教”,但他更是迈步在“达到不需要教”甚至让学生超越老师的神圣征程中。
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导演出教书育人的五彩缤纷的活剧。在《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叶圣陶题词30周年之际,我愿广大教师进一步努力实践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科学理念,为造就高素质的民族后代奉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老读者,我与《中学语文》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这家创办于1958年、由著名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的语文期刊,在1978年元月复刊号上,发表了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的经典题词。从此,“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了广大教师矢志追求的目标,也成了我从教治学的信条。
叶老说得多好:“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其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早在上一世纪40年代,叶老在和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就说:“学生从精读到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在这一“导儿学步”理念的基础上,60年代初,叶老又在一封教育书简中提出:“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此后,叶老又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70年代,他又强调:“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50年来,《中学语文》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30年来,《中学语文》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通过“教学大参考”、“读写新空间”等平台,为我们展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千姿百态的精彩画面。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高举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面导引所有教师正确前行的旗帜,更成为广大教师从教治学的科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几十年来,围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曾兴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学习交流浪潮,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我认为最需要深刻领会的是,叶老所言的“不需要教”,不光是“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更是“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本领,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点石成金”的功夫,是学习和创造的方法,是受用终身的发展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不朽理念,而且是所有学科教学,乃至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教育,教养,教化,无不绝非为了永远能教下去,恰恰相反,都应是为了达到不待再教的境界。
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我努力追求着。我深知,“一个老师最大的悲哀,是教出来的学生超不过自己”。老师们只有让学生渐渐做到“不需要教”,让学生具备“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受用终身的发展能力,才能让学生最终超过老师自己。为此,我反对食而不化的死记硬背,反对言不由衷的人云亦云,尤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例如我规定,对于主观型的论题,凡是一字不差地按照老师课堂所讲、老师教材所言来回答,都要扣分,因为这样的学生多是死记硬背。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语来回答,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就可以得满分。假如能弥补老师的不足、纠正老师的错讹,不但可以得满分,而且还可以另外加分。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能指出老师不足并具有创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使我想起了国外的一位教授。据说这位教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名与他学术观点不同的学生,他找到这名学生,表示一定要把这名学生培养成他的研究生,鼓励这名学生完善理论、推翻老师的学说。这位教授说:假如结果证明,我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当然应该高兴。假如结果我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学生的观点同样是可以成立的,我将会更高兴。然而,假如结果恰恰相反,我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你学生的观点却是正确的,你将想象不到,我会有多高兴,因为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前进!你说这位教授在“教”吗?显然,他在“教”,但他更是迈步在“达到不需要教”甚至让学生超越老师的神圣征程中。
在叶圣陶经典题词的辉映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导演出教书育人的五彩缤纷的活剧。在《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叶圣陶题词30周年之际,我愿广大教师进一步努力实践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科学理念,为造就高素质的民族后代奉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