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红”因其色彩亮丽、纯度高,醒目且辨别性强,有些商家为强化色彩的可见性,所以不惜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大面积使用红色,以“色”夺人,为企业赢得了商机。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本人从自身实践经验和本学期教学实践出发谈一点对包装设计中运用色彩的理解与启发。
【关键词】包装设计 中国红 色彩个性 吉祥寓意
一、 导语
经济的繁荣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漫步于琳琅满目的各大商场,你会不由自主地发现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商品已大举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且不乏众多知名品牌。比如香烟类有中华、红双喜、红塔山等;陶瓷类有江西景德镇的“祭红”瓷、湖南醴(li)陵的“奥运”红瓷。不仅如此,红色设计亦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海尔公司推出的红色空调,联想公司推出的红色手机等。红色,是自然色彩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兴旺等义的象征。逢年过节,拜访亲朋好友不免带上些礼品,吉祥喜庆的红色,自然成为礼品包装的首选,大有商品见“红”就热销之胜景,“红”字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二、 何谓中国红
“中国红”原英文是Vermilion,翻译成中文是朱红或者朱砂红,原是一种优质朱红颜料的称谓,色彩非常鲜艳温润,为人们所喜爱。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当时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陶瓷艺人在明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作“宣德祭”。因为朱红颜料的成分辰砂来自中国,因此西方人有时候把优质朱红颜料称之为“中国红”。国人在寻找自己民族元素时把象征国旗色彩的大红称之为“中国红”,是一种民族主义的体现。广义“中国红”的概念非常宽泛,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颜色,而是一系列“中式”红色的统称。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的“中国红”系列有:暖暖的橘红、羞涩的绯红、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实的陶上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艳的胭脂红等。
三、中国红的色彩个性
色彩就其本质来说,本无“感情”可言,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罢了。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就靠这些光线来获取信息。春夏秋冬,雨雪雷电,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这一切对人生带来的影响无不通过色彩的记忆留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染力,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和联想。色彩的情感为包装设计师提供了宽广的设计依据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一)民族性
马克思说过:“色彩是反映一个民族性格最直观的方式”。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对色彩含义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人们信奉和崇拜的色彩,被喻为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能使人的脉搏加快、情绪兴奋;被描述成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称之为前进色。
(二)流行性
用流行性来概括“中国红”源于中华民族对其钟爱恒久不移的特殊情感,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红色之美己经远远超越了感官之美,成为心灵美的物化表现。中华民族经历千年岁月的沧桑,“中国红”一直以来被尊为主流色彩,为封建贵族所推崇,尽管历经朝代的更替,它依旧鲜艳夺目,其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远。人们对它的喜爱越发情不自禁、难以抑制,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也反映在建筑、戏剧、影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四、中国红在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与其他产品相区别,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并达到吸引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的目的,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中国红”因其鲜明的色彩特征注定了它在视觉世界中的焦点角色,并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从色彩心理的审美角度分析,色彩在视觉上容易使产品形象增强感染力,能强有力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以色传神、以色夺人”是古人对高明的艺术作品的评价,充分阐明了色彩的重要性。从人的感知来说,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形态和材质这三个要素中,色彩往往更能直接地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因此色彩传达的信息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色彩是产品突显自身的有效手段。
五、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中华民族通过对一种抽象色彩的喜爱和崇拜,含蓄地表达了一种内心深处隐秘的愿望——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在浩瀚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中国红”,无疑是我们祖先在色彩成就和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撷取的精华所在,被赋予展示国家形象的标志性色彩,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色彩倾向和使用习惯,使中国色彩的表现在当今全球化、时尚化的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唐家路,孙磊. 中国吉祥装饰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吴卫,肖晟.色彩构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霞理,齐索.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装饰,2007(02).
[4]冯健亲主编. 色彩[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
[5]尹定邦. 包装设计与文化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包装设计 中国红 色彩个性 吉祥寓意
一、 导语
经济的繁荣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漫步于琳琅满目的各大商场,你会不由自主地发现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商品已大举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且不乏众多知名品牌。比如香烟类有中华、红双喜、红塔山等;陶瓷类有江西景德镇的“祭红”瓷、湖南醴(li)陵的“奥运”红瓷。不仅如此,红色设计亦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海尔公司推出的红色空调,联想公司推出的红色手机等。红色,是自然色彩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兴旺等义的象征。逢年过节,拜访亲朋好友不免带上些礼品,吉祥喜庆的红色,自然成为礼品包装的首选,大有商品见“红”就热销之胜景,“红”字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二、 何谓中国红
“中国红”原英文是Vermilion,翻译成中文是朱红或者朱砂红,原是一种优质朱红颜料的称谓,色彩非常鲜艳温润,为人们所喜爱。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当时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陶瓷艺人在明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作“宣德祭”。因为朱红颜料的成分辰砂来自中国,因此西方人有时候把优质朱红颜料称之为“中国红”。国人在寻找自己民族元素时把象征国旗色彩的大红称之为“中国红”,是一种民族主义的体现。广义“中国红”的概念非常宽泛,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颜色,而是一系列“中式”红色的统称。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的“中国红”系列有:暖暖的橘红、羞涩的绯红、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实的陶上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艳的胭脂红等。
三、中国红的色彩个性
色彩就其本质来说,本无“感情”可言,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罢了。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就靠这些光线来获取信息。春夏秋冬,雨雪雷电,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这一切对人生带来的影响无不通过色彩的记忆留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染力,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和联想。色彩的情感为包装设计师提供了宽广的设计依据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一)民族性
马克思说过:“色彩是反映一个民族性格最直观的方式”。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对色彩含义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人们信奉和崇拜的色彩,被喻为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能使人的脉搏加快、情绪兴奋;被描述成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称之为前进色。
(二)流行性
用流行性来概括“中国红”源于中华民族对其钟爱恒久不移的特殊情感,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红色之美己经远远超越了感官之美,成为心灵美的物化表现。中华民族经历千年岁月的沧桑,“中国红”一直以来被尊为主流色彩,为封建贵族所推崇,尽管历经朝代的更替,它依旧鲜艳夺目,其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远。人们对它的喜爱越发情不自禁、难以抑制,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也反映在建筑、戏剧、影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四、中国红在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与其他产品相区别,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并达到吸引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的目的,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中国红”因其鲜明的色彩特征注定了它在视觉世界中的焦点角色,并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从色彩心理的审美角度分析,色彩在视觉上容易使产品形象增强感染力,能强有力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以色传神、以色夺人”是古人对高明的艺术作品的评价,充分阐明了色彩的重要性。从人的感知来说,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形态和材质这三个要素中,色彩往往更能直接地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因此色彩传达的信息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色彩是产品突显自身的有效手段。
五、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中华民族通过对一种抽象色彩的喜爱和崇拜,含蓄地表达了一种内心深处隐秘的愿望——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在浩瀚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中国红”,无疑是我们祖先在色彩成就和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撷取的精华所在,被赋予展示国家形象的标志性色彩,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色彩倾向和使用习惯,使中国色彩的表现在当今全球化、时尚化的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唐家路,孙磊. 中国吉祥装饰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吴卫,肖晟.色彩构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霞理,齐索.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装饰,2007(02).
[4]冯健亲主编. 色彩[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
[5]尹定邦. 包装设计与文化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