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关键词:教师;课堂提问;主体;学生
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课堂长期以来一直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唯教师之命是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对这一语文课堂教育的弊端,语文界提出了众多的改良主张,其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课堂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中,课堂提问教学为众多的教师所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将人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困境中解放。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
那么,语文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入点。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入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最后,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全体都积极参与、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悬殊差异,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就应在问题设计上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二、 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诚然,语文课堂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的提问的指向目标是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显然是重中之重。
第一,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
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而“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也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的一条途径。一旦这些疑点解决了,课堂教学任务便圆满完成了。例如:在教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即兴提问,能解答的当堂讨论解答,暂时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后解决。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大量对祥林嫂的描写,其中尤以外貌描写最为精彩。如何通过外貌描写来理解主题,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外貌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脸色、眼神)三次描写有什么变化?(贫困、颓废)三次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丧夫、改嫁或丈夫儿子相继死去、捐门槛后依然不得参与祝福)祥林嫂不幸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天灾、人祸)最根本的原因呢?(封建礼教)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补充、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回答教师提问本身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良好的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尽量详细作答,并补充自己的答案。教师不必重复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要让其他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口述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如遇复杂的问题,一个学生解决不了,可以叫其他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补充;如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解决。
总之,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主体活动,结合新课标要求定能在语文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临沂市协和国际学校)
关键词:教师;课堂提问;主体;学生
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课堂长期以来一直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唯教师之命是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对这一语文课堂教育的弊端,语文界提出了众多的改良主张,其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课堂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中,课堂提问教学为众多的教师所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将人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困境中解放。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
那么,语文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入点。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入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最后,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全体都积极参与、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悬殊差异,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就应在问题设计上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二、 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诚然,语文课堂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的提问的指向目标是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显然是重中之重。
第一,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
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而“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也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的一条途径。一旦这些疑点解决了,课堂教学任务便圆满完成了。例如:在教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即兴提问,能解答的当堂讨论解答,暂时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后解决。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大量对祥林嫂的描写,其中尤以外貌描写最为精彩。如何通过外貌描写来理解主题,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外貌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脸色、眼神)三次描写有什么变化?(贫困、颓废)三次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丧夫、改嫁或丈夫儿子相继死去、捐门槛后依然不得参与祝福)祥林嫂不幸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天灾、人祸)最根本的原因呢?(封建礼教)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补充、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回答教师提问本身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良好的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尽量详细作答,并补充自己的答案。教师不必重复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要让其他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口述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如遇复杂的问题,一个学生解决不了,可以叫其他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补充;如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解决。
总之,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主体活动,结合新课标要求定能在语文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临沂市协和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