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继续做好朗读方面的专门培养,将其与高中语文其他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就理念和方法上而言,要避免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老师必须做好示范;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做真正的朗读者;还要创设情景,丰富朗读形式,全面提升朗读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素养
似乎,培养学生的“读”是小学语文的工作,事实上,恰好这是一种误区,因为阅读读一定是伴随着语文教育之始终的,高中语文更是培养学生更好地“读”、更优雅而准确地“读”的最关键的时期。语文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而文学作品,特别是诸如诗歌、散文这样的作品,是必须要读出来、吟唱出来才能更好地领略其魅力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高中语文依然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为朗读能力是培养其良好的语感、更好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正如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所做的建议那样,“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朗读不能走过场、不能做做样子,而是要用心思仔细品味诗文的妙处,在诵读过程中要力求“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只有做到全情投入,才能真正品味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匠心独运和真挚感情,才会有艺术的共鸣。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朗读的培养,从方法和理念上来讲,主要有如下方面需要注意和加强。
一、示范朗讀不可或缺,学生朗诵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或者利用音频、视频给学生示范朗读,主要在于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摹仿学习,不但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字词的处理等,都要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范本。因此,如果是老师自己朗读,一定要从字音、节奏中把握文本,做到朗读的准确到位,既有技巧上的合理处理,又有情感上的真切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艺术的感染和共鸣。作品之美,无论是对自然的吟诵,还是情感的宣泄与倾诉,抑或是人性、人生、社会、历史的体悟与洞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而朱熹也曾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对文学作品准确的审美快感。而且,示范朗读还能给学生在朗读技巧、情感投入等方面做好示范,也能让学生在听老师的朗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愉快心情,激发兴趣,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朗读、爱上朗读、用好朗读,所以,学生朗读一定是要端正态度,要认识到朗读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要真正地用心朗读,而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很多学校在早读的时候,大家看似在高声朗读,可是,那种“万马奔腾”般的朗读恰恰是形式的、没有真正体现朗读精神的。这种朗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做真正的朗读者
事实上,从教师范读开始,老师已经在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了。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建构性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时候,对朗读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中需要把握的东西,要自己去领悟和琢磨。就教师的具体指导来讲,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控制语速和语调,这是指导学生朗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朗读一定要读音准确,特别是一些生僻字,学生容易读错,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请学生注意。比如一些古文、古诗中的“通假字”,如果学生读不准确,对于文章的意思是无法理解的。比如《诗经》中的《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中的“说”是通“脱”,有时候“说”又通“悦”,或者直接读成说话的“说”,这都要导致对文章理解错误,自然也就影响了朗读。所以,准确地读是学会朗读的第一步。
朗读的节奏也非常重要,因为朗读节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样,是表现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文章本身也有音乐美,通过节奏来体现文章的音乐美,是朗读最重要的功能。节奏的把控,来自于对文章整个意蕴的理解。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这是苏轼被贬谪之后的作品,但是整首词意境宏大、穿越千年,是其豪放派的代表作。所以在节奏把握上,既要体现他心胸之豪迈,也要适当地表现其对人生和世事的洞察后的无奈与忧伤的。开头几句气象宏阔,就要慢而激昂;中间“乱石穿空”几句写景则要紧张激越;而最后的几句则要从低沉到洒脱,逐一将作者的情感演绎出来。
把握节奏,其实和语速、语调关系紧密,或者说,用语速和语调来体现对节奏的把握,是朗读的常态。就语速来讲,慢速、中速和快速的区分,是根据文体、文章情感基调、文章内在的逻辑脉络等来确定的。比如《故都的秋》,就可以在中速这个层次,把那几幅秋景图的美丽都读出来。同时,根据文章内容,朗读时也要适当做升降调处理,这是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基础上才能准备把握的,要凸显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倾向性,升降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同的句子表达的诗人情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节奏、语速语调等方面切入,才能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思想。
三、创设情景,丰富朗读形式,全面提升朗读效果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意境和言辞完美结合的典范,如果通过配乐等形式来创设情景,对于增强朗读效果、更好地领略文本的意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这样的课文,通过配乐朗诵,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再有就是要丰富朗读形式,根据文本内容,学生领读、分组读、齐读、风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等等都可以。比如戏剧,就可以风角色朗读;而《雨巷》,则最好的是配乐朗读。只有真正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意蕴,才能通过语言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读出来,既能感染人,也能打动自己。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问题,它对于全面提升语文教育的效果和意义,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 850000)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素养
似乎,培养学生的“读”是小学语文的工作,事实上,恰好这是一种误区,因为阅读读一定是伴随着语文教育之始终的,高中语文更是培养学生更好地“读”、更优雅而准确地“读”的最关键的时期。语文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而文学作品,特别是诸如诗歌、散文这样的作品,是必须要读出来、吟唱出来才能更好地领略其魅力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高中语文依然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为朗读能力是培养其良好的语感、更好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正如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所做的建议那样,“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朗读不能走过场、不能做做样子,而是要用心思仔细品味诗文的妙处,在诵读过程中要力求“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只有做到全情投入,才能真正品味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匠心独运和真挚感情,才会有艺术的共鸣。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朗读的培养,从方法和理念上来讲,主要有如下方面需要注意和加强。
一、示范朗讀不可或缺,学生朗诵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或者利用音频、视频给学生示范朗读,主要在于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摹仿学习,不但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字词的处理等,都要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范本。因此,如果是老师自己朗读,一定要从字音、节奏中把握文本,做到朗读的准确到位,既有技巧上的合理处理,又有情感上的真切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艺术的感染和共鸣。作品之美,无论是对自然的吟诵,还是情感的宣泄与倾诉,抑或是人性、人生、社会、历史的体悟与洞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而朱熹也曾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对文学作品准确的审美快感。而且,示范朗读还能给学生在朗读技巧、情感投入等方面做好示范,也能让学生在听老师的朗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愉快心情,激发兴趣,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朗读、爱上朗读、用好朗读,所以,学生朗读一定是要端正态度,要认识到朗读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要真正地用心朗读,而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很多学校在早读的时候,大家看似在高声朗读,可是,那种“万马奔腾”般的朗读恰恰是形式的、没有真正体现朗读精神的。这种朗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做真正的朗读者
事实上,从教师范读开始,老师已经在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了。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建构性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时候,对朗读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中需要把握的东西,要自己去领悟和琢磨。就教师的具体指导来讲,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控制语速和语调,这是指导学生朗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朗读一定要读音准确,特别是一些生僻字,学生容易读错,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请学生注意。比如一些古文、古诗中的“通假字”,如果学生读不准确,对于文章的意思是无法理解的。比如《诗经》中的《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中的“说”是通“脱”,有时候“说”又通“悦”,或者直接读成说话的“说”,这都要导致对文章理解错误,自然也就影响了朗读。所以,准确地读是学会朗读的第一步。
朗读的节奏也非常重要,因为朗读节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样,是表现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文章本身也有音乐美,通过节奏来体现文章的音乐美,是朗读最重要的功能。节奏的把控,来自于对文章整个意蕴的理解。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这是苏轼被贬谪之后的作品,但是整首词意境宏大、穿越千年,是其豪放派的代表作。所以在节奏把握上,既要体现他心胸之豪迈,也要适当地表现其对人生和世事的洞察后的无奈与忧伤的。开头几句气象宏阔,就要慢而激昂;中间“乱石穿空”几句写景则要紧张激越;而最后的几句则要从低沉到洒脱,逐一将作者的情感演绎出来。
把握节奏,其实和语速、语调关系紧密,或者说,用语速和语调来体现对节奏的把握,是朗读的常态。就语速来讲,慢速、中速和快速的区分,是根据文体、文章情感基调、文章内在的逻辑脉络等来确定的。比如《故都的秋》,就可以在中速这个层次,把那几幅秋景图的美丽都读出来。同时,根据文章内容,朗读时也要适当做升降调处理,这是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基础上才能准备把握的,要凸显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倾向性,升降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同的句子表达的诗人情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节奏、语速语调等方面切入,才能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思想。
三、创设情景,丰富朗读形式,全面提升朗读效果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意境和言辞完美结合的典范,如果通过配乐等形式来创设情景,对于增强朗读效果、更好地领略文本的意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这样的课文,通过配乐朗诵,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再有就是要丰富朗读形式,根据文本内容,学生领读、分组读、齐读、风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等等都可以。比如戏剧,就可以风角色朗读;而《雨巷》,则最好的是配乐朗读。只有真正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意蕴,才能通过语言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读出来,既能感染人,也能打动自己。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问题,它对于全面提升语文教育的效果和意义,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