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给“美”下定义,当应用于书法时尤其如此。记得在教学时,有学生问我“什么是‘美’?”当时我没有用任何已有的定义去答复,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道: “欲望得到满足就是美”。现在想来,最广义的解释也不过如此了。“美”其实就是通过不同感官接收到满足的信号,才有了视觉的冲击、听觉的愉悦、触觉的刺激,使大脑产生了内啡肽,从而身心愉悦。书法作品在书写的刹那间,笔、墨、纸磨擦、提按、顿挫、迟涩乃至用笔、用墨、字法、字态、章法、节奏等产生了触觉美、听觉美、视觉美,诸多元素相映成趣,定格在美轮美奂的表情上。
众所周知,书法其实就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行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行草书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书者的情绪情感直接作用于线条,使得每根线条都赋予了“喜怒哀乐”的表情,让每一个点、线、字、段,乃至全篇都超越了技术的表达,形成了情感的轨迹。尤其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就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兰亭序》即是一个代表。王羲之乘酒兴,用鼠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后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一作品之所以享誉千载,遗惠万代,就是因为其文其书都融入了世间最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俱在。序首,以唯美、恬淡笔法,写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喜悦,和“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的欢愉,“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乐”。序中,由乐转入沉思,以凝重的笔法表达了“老之将至” “死生亦大矣”的“痛”,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序尾则以清凉哀怨的线条表达了无限“悲”意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以迥然不同的笔墨表情书写了喜、乐、痛、悲的内容,一点一画一线充满着韵律、节奏,极富表情,正所谓:“书者,抒也”。无论是书者还是欣赏者最终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审美意识契合。颜真卿《祭侄文稿》线条的感情变化更为丰富,无论是笔法、墨法、章法,甚至是多处的涂抹,无意作书,纯以神行的书写状态,来吊祭在安史之乱中失去的亲人。其线条以渴笔(枯笔)、篆隶法(绞转法)入书,且在几乎无法控制住情绪的连续书写中仍能完成笔锋的转换,笔笔到位,展现书家扎实的书写技法和艺术造诣,同时,也足以表达对亲人的爱、对敌人的恨、对国家的忠、对民族的义。书法在艺术门类中属于比较抽象的,比起歌唱等其他艺术门类更难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祭侄文稿》却做到了。颜真卿,用笔墨语言在纸上留下了生命中一段悲愤欲绝的记忆….,
再来看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开篇书写平缓,字体也较为端正,但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其后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随后感情像火山喷发,不可遏制,作者发出“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似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之感慨,最后又复归平正。作者以悲怨忧郁且又自信的线质把谪职流放的低落、怀才不遇的郁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
纵观所有名家的经典法帖,不难找出其情感的根源和取向。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这些表情才是线条的生命所在,也让观者滋生感动,书为心画,此言非虚。
众所周知,书法其实就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行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行草书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书者的情绪情感直接作用于线条,使得每根线条都赋予了“喜怒哀乐”的表情,让每一个点、线、字、段,乃至全篇都超越了技术的表达,形成了情感的轨迹。尤其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就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兰亭序》即是一个代表。王羲之乘酒兴,用鼠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后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一作品之所以享誉千载,遗惠万代,就是因为其文其书都融入了世间最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俱在。序首,以唯美、恬淡笔法,写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喜悦,和“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的欢愉,“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乐”。序中,由乐转入沉思,以凝重的笔法表达了“老之将至” “死生亦大矣”的“痛”,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序尾则以清凉哀怨的线条表达了无限“悲”意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以迥然不同的笔墨表情书写了喜、乐、痛、悲的内容,一点一画一线充满着韵律、节奏,极富表情,正所谓:“书者,抒也”。无论是书者还是欣赏者最终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审美意识契合。颜真卿《祭侄文稿》线条的感情变化更为丰富,无论是笔法、墨法、章法,甚至是多处的涂抹,无意作书,纯以神行的书写状态,来吊祭在安史之乱中失去的亲人。其线条以渴笔(枯笔)、篆隶法(绞转法)入书,且在几乎无法控制住情绪的连续书写中仍能完成笔锋的转换,笔笔到位,展现书家扎实的书写技法和艺术造诣,同时,也足以表达对亲人的爱、对敌人的恨、对国家的忠、对民族的义。书法在艺术门类中属于比较抽象的,比起歌唱等其他艺术门类更难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祭侄文稿》却做到了。颜真卿,用笔墨语言在纸上留下了生命中一段悲愤欲绝的记忆….,
再来看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开篇书写平缓,字体也较为端正,但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其后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随后感情像火山喷发,不可遏制,作者发出“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似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之感慨,最后又复归平正。作者以悲怨忧郁且又自信的线质把谪职流放的低落、怀才不遇的郁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
纵观所有名家的经典法帖,不难找出其情感的根源和取向。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这些表情才是线条的生命所在,也让观者滋生感动,书为心画,此言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