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茎腐病防治的原则是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实施系列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茎腐病;原因;防治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生率5%~10%,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
1 发生规律及特征
1.1发生规律 茎腐病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病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茎检查,其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多数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须根减少。条件适宜时,病情发展迅速,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导致整株突然干死,叶片呈灰绿色,特别是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因此,该病也被称为青枯病。
1.2主要症状 病害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 d,长的可持续15 d以上。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2 病原
茎腐病病原菌国外报道的比较多,但在我国已经明确其致病作用的病原菌有瓜果腐霉菌,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在不同地区病原菌的主要种类有所不同。在黑龙江以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孢菌为主。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 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 ℃,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4 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 ℃~25 ℃,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6 ℃,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
5 病害防治措施
5.1农业措施
生产上最好在田间玉米发病初期,立即将病株割除,带出田外,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可以撤施生石灰粉或浇灌生石灰水),并用对致病细菌和真菌都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剂对健康株喷雾,并着重对玉米植株基部喷淋药液灌根。这样能有效保护健康株不受侵染,防止病害在田间蔓延。
5.2药剂防治
在田间玉米出现茎腐症状后,首先要确定是否由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细菌性茎腐病传播速度快,但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发现腐烂部位有恶臭味,可以立即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和农用链霉素、菌毒清等药剂防治。如果腐烂部位没有恶臭味,病情发展速度一般不会太快,但用药防治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5.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植株,减少病源。初发期,剥除叶鞘,在茎伤部涂刷石灰水(熟石灰1斤加水5~10斤)可增加防治效果。轻病株可用刀割去病斑。茎部发病可及时将茎基部四周的培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将土培好。及时拔除重病倒折病株,充作燃料,避免传播。
5.4综合防治措施
5.4.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
5.4.2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对制种玉米在抽雄时及时将发病雌雄株拔除。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发病株,集中烧毁或结合深翻土地而深埋。
5.4.3轮作 实行玉米与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
5.4.4适期晚播 能防治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早播的发病率低,套种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发病轻。
5.4.5合理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严重缺钾地块,一般施硫酸钾100~150 kg/hm2;一般缺钾地块施硫酸钾70~105 kg/hm2。在玉米播种和抽雄时,将硫酸锌与尿素、三元复合肥混合施入土壤。
5.4.6生物防治 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种子包衣之前,采用玉米生物种衣剂(ZSB)按1∶40拌种,或诱抗剂浸种,或用根保种衣剂等对玉米茎基腐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比较明显。
关键词:玉米茎腐病;原因;防治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生率5%~10%,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
1 发生规律及特征
1.1发生规律 茎腐病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病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茎检查,其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多数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须根减少。条件适宜时,病情发展迅速,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导致整株突然干死,叶片呈灰绿色,特别是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因此,该病也被称为青枯病。
1.2主要症状 病害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 d,长的可持续15 d以上。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2 病原
茎腐病病原菌国外报道的比较多,但在我国已经明确其致病作用的病原菌有瓜果腐霉菌,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在不同地区病原菌的主要种类有所不同。在黑龙江以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孢菌为主。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 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 ℃,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4 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 ℃~25 ℃,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6 ℃,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
5 病害防治措施
5.1农业措施
生产上最好在田间玉米发病初期,立即将病株割除,带出田外,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可以撤施生石灰粉或浇灌生石灰水),并用对致病细菌和真菌都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剂对健康株喷雾,并着重对玉米植株基部喷淋药液灌根。这样能有效保护健康株不受侵染,防止病害在田间蔓延。
5.2药剂防治
在田间玉米出现茎腐症状后,首先要确定是否由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细菌性茎腐病传播速度快,但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发现腐烂部位有恶臭味,可以立即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和农用链霉素、菌毒清等药剂防治。如果腐烂部位没有恶臭味,病情发展速度一般不会太快,但用药防治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5.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植株,减少病源。初发期,剥除叶鞘,在茎伤部涂刷石灰水(熟石灰1斤加水5~10斤)可增加防治效果。轻病株可用刀割去病斑。茎部发病可及时将茎基部四周的培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将土培好。及时拔除重病倒折病株,充作燃料,避免传播。
5.4综合防治措施
5.4.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
5.4.2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对制种玉米在抽雄时及时将发病雌雄株拔除。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发病株,集中烧毁或结合深翻土地而深埋。
5.4.3轮作 实行玉米与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
5.4.4适期晚播 能防治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早播的发病率低,套种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发病轻。
5.4.5合理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严重缺钾地块,一般施硫酸钾100~150 kg/hm2;一般缺钾地块施硫酸钾70~105 kg/hm2。在玉米播种和抽雄时,将硫酸锌与尿素、三元复合肥混合施入土壤。
5.4.6生物防治 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种子包衣之前,采用玉米生物种衣剂(ZSB)按1∶40拌种,或诱抗剂浸种,或用根保种衣剂等对玉米茎基腐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