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孟頫是元朝初年杰出的书画家,他的绘画主要取法北宋五代名家,开创了新的画风,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关键人物。然而,作为大宋宗室而为元廷做官,赵孟頫被时人与后人讥为丧失民族气节。本文通过分析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创作经历与艺术特色,深入的了解了赵孟頫的生平及其他在当时对绘画的继承与创新。分析了赵孟頫做此画作的历史背景与构图绘画手法,研究了其风格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深入的就其人生经历、师承关系、绘画风格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展开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法、比较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赵孟頫画论及画作如何推动文人画的发展。
【关键词】: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构图;技法
一、前言
赵孟頫的绘画,主要取法北宋和五代名家。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绘画新风貌,使文人画逐渐走向了成熟。他提倡古意,借古创新。对明代和清代书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赵孟頫的书画在时间上正处于一个由宋入元的过渡期,宋画余痕未消,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新时代的面貌,但是,赵孟頫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之功是非常关键的。而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鹊华秋色图》。
二、赵孟頫与《鹊华秋色图》
(一) 赵孟頫生平与艺术成就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等。元代书画家,文学家。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德芳的后裔。宋朝灭亡后,自己在家潜心研究书画文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对才气英迈,神采焕发的赵孟頫十分欣赏。任命他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官至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1]赵孟頫在元二十九年也就是1292年奉旨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任三年。元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赵孟頫被元成宗召回大都作《世祖实录》。当时的元朝廷关系错综复杂,赵孟頫自感不宜久留,便借病归乡,夏秋之交回到了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载,生活安雅,过着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2]官职虽然并没有得到升迁,但是任此职后便不需要再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工作安雅而闲逸,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性情与意趣,此职位他在任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仕途与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五月,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素知其名’,他登基后,便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后来,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学养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3]1319年荣归故乡。作为大宋宗室而为元朝出仕,赵孟頫被时人与后人讥为丧失民族气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赵孟頫的入仕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与保护了汉族文化。对赵孟頫应该辩证的去评价。
赵孟頫书画绝伦,诗文高古。他精通篆刻,文学,善于鉴赏。在音乐、文学以及书画中,他的书法和绘画成就无疑是最高的。他的书法成就卓著,在“古代楷书四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位书法大家并称,同时享有“古代楷书四大家”这一美誉。绘画主要取法北宋五代名家。学赵伯驹等。绘画作品极尽书法艺术韵味,被认为是其“书画同源”理论的典范之作。在绘画上,赵孟頫对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竹石等等方面都非常的精通。
可以说,赵孟頫真正确立了文人画的风格。无论“师法自然”,还是“古意说”,还是“书画同源”,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多从形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究。他进行的研究,不同于宋代以前画论研究方向,对其进行了转变。赵孟頫的画论与研究,对他的同时代画家和后辈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而《鹊华秋色图》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色
1. 《鹊华秋色图》创作缘由
《鹊华秋色图》从表面上看是一幅极其简单、一目了然的山水画,但纵观赵孟頫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作此画的目的与用意,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幅简单意义上的以欣赏为主的山水畫,它包含着一种对于故土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与无限眷念之情,因此也被称为“思乡之画”。此画是赵孟頫赠予南宋著名词人、鉴赏家周密的,周密的祖籍是山东济南,他的先辈在两宋之际逃到江南,在吴兴落户,一直没有回过济南老家。他在元初是个忠于宋朝的移民。纵观以上种种,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感受到《鹊华秋色图》所蕴含的多层丰富内涵:第一,安慰周密的思乡之情;二,取得宋朝移民的文化认同,以此慰藉自己做“贰臣”的愧疚之情;最后,寄情于画,表达了自己想要像画中渔人一样归隐美好风景中的心理状态。在赵孟頫的很多画作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如上的心态,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对他日后的畫作,画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浙江吴兴,文辞书画酬答过程中,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的一位便是周密。周密与赵孟頫平时以兄弟相称,是南宋的文学家。据传,一日,赵孟頫和周密等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赵孟頫盛赞了济南山水名胜,谈到了鹊山和华不注山,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川之峻美巍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在一旁黯然神伤,沉默不语。赵孟頫很是不解。仔细询问过才知道:因宋末金兵南下,周密的曾祖父离开山东,南迁到吴兴。周密自小就没有回过故乡山东,对家乡有着深深地思念与眷恋。晚上,周密想到席间赵孟頫对家乡山东济南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也许此生再也不能踏上自己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不已。第二天早晨,周密早早去到赵孟頫家中,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与深深的思乡之情,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一下济南的山与水。赵孟頫听后,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绘起山东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作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名胜,民俗与风情。正是基于此,《鹊华秋色图》——这幅饱含深情的“思乡之画”才得以被创作出来并且流传至今。 2. 《鹊华秋色图》的构图与技法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幅难得的佳作,它充分代表了赵孟頫的艺术特点。从构图上看:《鹊华秋色图》采用平远法的构图方法,巧妙而又自然的描摹了济南的两座山——华不注山和鹊山。画面中,赵孟頫将华不注山和鹊山分别置于画面的左边和右边,构图均衡而饱满。绿荫环绕之中,两座山在画面的两端突起。
鹊山圆润并且饱满,华山矗立、高耸入云。这两座山一左一右分别位于画面的后方而不是突兀地位于画面前方,不仅使画面的视野变得开阔,也使画面有了重心,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与和谐。画面前方,平川舟渚,渔舟出没,绿树繁荫,生机勃勃。树木茂盛,红绿相间。树木布置的疏密有致,繁而不杂。画面右下方一片留白,在树木中间穿过直至画的远方,与左边蜿蜒而上的留白形成呼应之势。虚空之处且有灵气流动,增加了画面的空灵,也使画面看上去更加大气古远。画者对留白的处理,是对“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生动诠释。
这幅画从整体來看,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用小青绿间浅绛法进行绘制。写华山用荷叶皴,着石绿色,三角形的山形,尖耸灵逸;写鹊山用披麻间解索皴,设青色,山形漫圆,凝重深厚。与华不注山遥遥呼应。两山之间,水村渔舍,红树芦荻,房舍隐现,疏朗有致。作画用笔以中锋为主。在勾皴之中,体现了作者尚古清雅且法度严谨的作画情趣。
画的上方是众多题字,其中在画的正中上方偏左有赵孟頫对此画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4]这段文字即道出了这幅画的创作缘由以及背景。
行、楷、草、篆、隶,赵孟頫每一样都可以驾驭并且样样精通。他还明确提出了“书画同笔”的理论。书法和绘画的运笔是相通的,“以书入画”无疑是文人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赵孟頫书法经历三变:少年时代学习宋高宗赵构,中年时代学习钟繇及二王,晚年时代学习李邕。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楷书。赵孟頫吸取众家之长。创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楷书,柔中带刚,秀美端庄。赵孟頫作画的用笔,也对他的书法风格有所体现。在用笔速度上,线条粗细,水分干湿和墨色浓淡方面都有丰富的变化。在《鹊华秋色图》这幅作品中,用笔秀润圆丽而筋骨内涵,点画雍容遒丽,结体宽绰,间架方正严谨,极富书法笔意。
(三) 赵孟頫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赵孟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他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开启了元代新的绘画风气,不仅是元初画坛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画作和画论。画论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论”,主要说的是他要求变革南宋以刘、李、夏、马为代表的院体格调(不包括南宋文人画),把山水画中的董源、王维、李成和文人中的苏轼、米芾发扬光大。
(2)“书画同笔”,他的“书画同笔”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实践,证明了书画同笔是符合创作规律的。
趙孟頫传世的画作有很多,《鹊华秋色图》等作品把赵孟頫确立的文人画风格取向传承下来。
赵孟頫在文人画领域的杰出实践,使其成为文人画风格的真正确立者和元代绘画的奠基人。直接被他影响的画家包括:王蒙,唐棣,陈琳,黄公望,朱德润,王渊等,间接受影响的更多,比如明代的吴派。他的艺术思想和主张也为后来董其昌绘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论
我们在《鹊华秋色图》中体会到的那种隐隐于世的诗情画意,其实是赵孟頫生命情感的表达,画笔之下的鹊华秋色只不过是一个“寄托”,真正显示给我们的是赵孟頫本心深处的一种表达,是在经历人生坎坷挫折之后的一种心灵慰藉。通过对《鹊华秋色图》创作过程的分析,打开了我的思路和视野,使我明白在今后的创作与实践当中,不能做作的表达虚幻的东西,要有感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创作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涤. 赵孟頫与《兰亭十三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8.6(3):5.
[2]陈云琴. 论赵孟頫出仕与其书画艺术的关系[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3(1):7.
[3]孙涤. 赵孟頫与《兰亭十三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8.6(3):6.
[4]李铸晋. 鹊华秋色[M]. 北京:三联书社, 2008.7:32.
[5]解均. 解读传统-写意花鸟画教学新探[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2:16-21.
[6]王伯敏. 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4:36-39.
[7]李福顺. 中国美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33-35.
[8]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册[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2:32-33.
[9]张强. 中国花鸟画学[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6:33-39.
[10]黄忠秋. 构图·提款、用章[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5:22-26.
[11]王林等. 大学美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0:23-35.
[12]傅抱石. 中国绘画史纲[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5:36-38.
[13]贾涛. 中国画论论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4:26-28.
[14]张弘. 中国书画鉴赏大系之中国山水画名作鉴赏[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82.3:33-35.
[15] 曹娜. 元代文人画的三种创作走向[J]. 民族艺术与研究, 2010.3(5):3-6.
【关键词】: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构图;技法
一、前言
赵孟頫的绘画,主要取法北宋和五代名家。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绘画新风貌,使文人画逐渐走向了成熟。他提倡古意,借古创新。对明代和清代书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赵孟頫的书画在时间上正处于一个由宋入元的过渡期,宋画余痕未消,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新时代的面貌,但是,赵孟頫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之功是非常关键的。而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鹊华秋色图》。
二、赵孟頫与《鹊华秋色图》
(一) 赵孟頫生平与艺术成就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等。元代书画家,文学家。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德芳的后裔。宋朝灭亡后,自己在家潜心研究书画文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对才气英迈,神采焕发的赵孟頫十分欣赏。任命他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官至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1]赵孟頫在元二十九年也就是1292年奉旨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任三年。元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赵孟頫被元成宗召回大都作《世祖实录》。当时的元朝廷关系错综复杂,赵孟頫自感不宜久留,便借病归乡,夏秋之交回到了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载,生活安雅,过着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2]官职虽然并没有得到升迁,但是任此职后便不需要再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工作安雅而闲逸,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性情与意趣,此职位他在任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仕途与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五月,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素知其名’,他登基后,便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后来,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学养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3]1319年荣归故乡。作为大宋宗室而为元朝出仕,赵孟頫被时人与后人讥为丧失民族气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赵孟頫的入仕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与保护了汉族文化。对赵孟頫应该辩证的去评价。
赵孟頫书画绝伦,诗文高古。他精通篆刻,文学,善于鉴赏。在音乐、文学以及书画中,他的书法和绘画成就无疑是最高的。他的书法成就卓著,在“古代楷书四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位书法大家并称,同时享有“古代楷书四大家”这一美誉。绘画主要取法北宋五代名家。学赵伯驹等。绘画作品极尽书法艺术韵味,被认为是其“书画同源”理论的典范之作。在绘画上,赵孟頫对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竹石等等方面都非常的精通。
可以说,赵孟頫真正确立了文人画的风格。无论“师法自然”,还是“古意说”,还是“书画同源”,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多从形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究。他进行的研究,不同于宋代以前画论研究方向,对其进行了转变。赵孟頫的画论与研究,对他的同时代画家和后辈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而《鹊华秋色图》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色
1. 《鹊华秋色图》创作缘由
《鹊华秋色图》从表面上看是一幅极其简单、一目了然的山水画,但纵观赵孟頫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作此画的目的与用意,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幅简单意义上的以欣赏为主的山水畫,它包含着一种对于故土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与无限眷念之情,因此也被称为“思乡之画”。此画是赵孟頫赠予南宋著名词人、鉴赏家周密的,周密的祖籍是山东济南,他的先辈在两宋之际逃到江南,在吴兴落户,一直没有回过济南老家。他在元初是个忠于宋朝的移民。纵观以上种种,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感受到《鹊华秋色图》所蕴含的多层丰富内涵:第一,安慰周密的思乡之情;二,取得宋朝移民的文化认同,以此慰藉自己做“贰臣”的愧疚之情;最后,寄情于画,表达了自己想要像画中渔人一样归隐美好风景中的心理状态。在赵孟頫的很多画作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如上的心态,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对他日后的畫作,画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浙江吴兴,文辞书画酬答过程中,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的一位便是周密。周密与赵孟頫平时以兄弟相称,是南宋的文学家。据传,一日,赵孟頫和周密等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赵孟頫盛赞了济南山水名胜,谈到了鹊山和华不注山,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川之峻美巍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在一旁黯然神伤,沉默不语。赵孟頫很是不解。仔细询问过才知道:因宋末金兵南下,周密的曾祖父离开山东,南迁到吴兴。周密自小就没有回过故乡山东,对家乡有着深深地思念与眷恋。晚上,周密想到席间赵孟頫对家乡山东济南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也许此生再也不能踏上自己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不已。第二天早晨,周密早早去到赵孟頫家中,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与深深的思乡之情,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一下济南的山与水。赵孟頫听后,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绘起山东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作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名胜,民俗与风情。正是基于此,《鹊华秋色图》——这幅饱含深情的“思乡之画”才得以被创作出来并且流传至今。 2. 《鹊华秋色图》的构图与技法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幅难得的佳作,它充分代表了赵孟頫的艺术特点。从构图上看:《鹊华秋色图》采用平远法的构图方法,巧妙而又自然的描摹了济南的两座山——华不注山和鹊山。画面中,赵孟頫将华不注山和鹊山分别置于画面的左边和右边,构图均衡而饱满。绿荫环绕之中,两座山在画面的两端突起。
鹊山圆润并且饱满,华山矗立、高耸入云。这两座山一左一右分别位于画面的后方而不是突兀地位于画面前方,不仅使画面的视野变得开阔,也使画面有了重心,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与和谐。画面前方,平川舟渚,渔舟出没,绿树繁荫,生机勃勃。树木茂盛,红绿相间。树木布置的疏密有致,繁而不杂。画面右下方一片留白,在树木中间穿过直至画的远方,与左边蜿蜒而上的留白形成呼应之势。虚空之处且有灵气流动,增加了画面的空灵,也使画面看上去更加大气古远。画者对留白的处理,是对“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生动诠释。
这幅画从整体來看,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用小青绿间浅绛法进行绘制。写华山用荷叶皴,着石绿色,三角形的山形,尖耸灵逸;写鹊山用披麻间解索皴,设青色,山形漫圆,凝重深厚。与华不注山遥遥呼应。两山之间,水村渔舍,红树芦荻,房舍隐现,疏朗有致。作画用笔以中锋为主。在勾皴之中,体现了作者尚古清雅且法度严谨的作画情趣。
画的上方是众多题字,其中在画的正中上方偏左有赵孟頫对此画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4]这段文字即道出了这幅画的创作缘由以及背景。
行、楷、草、篆、隶,赵孟頫每一样都可以驾驭并且样样精通。他还明确提出了“书画同笔”的理论。书法和绘画的运笔是相通的,“以书入画”无疑是文人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赵孟頫书法经历三变:少年时代学习宋高宗赵构,中年时代学习钟繇及二王,晚年时代学习李邕。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楷书。赵孟頫吸取众家之长。创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楷书,柔中带刚,秀美端庄。赵孟頫作画的用笔,也对他的书法风格有所体现。在用笔速度上,线条粗细,水分干湿和墨色浓淡方面都有丰富的变化。在《鹊华秋色图》这幅作品中,用笔秀润圆丽而筋骨内涵,点画雍容遒丽,结体宽绰,间架方正严谨,极富书法笔意。
(三) 赵孟頫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赵孟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他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开启了元代新的绘画风气,不仅是元初画坛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画作和画论。画论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论”,主要说的是他要求变革南宋以刘、李、夏、马为代表的院体格调(不包括南宋文人画),把山水画中的董源、王维、李成和文人中的苏轼、米芾发扬光大。
(2)“书画同笔”,他的“书画同笔”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实践,证明了书画同笔是符合创作规律的。
趙孟頫传世的画作有很多,《鹊华秋色图》等作品把赵孟頫确立的文人画风格取向传承下来。
赵孟頫在文人画领域的杰出实践,使其成为文人画风格的真正确立者和元代绘画的奠基人。直接被他影响的画家包括:王蒙,唐棣,陈琳,黄公望,朱德润,王渊等,间接受影响的更多,比如明代的吴派。他的艺术思想和主张也为后来董其昌绘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论
我们在《鹊华秋色图》中体会到的那种隐隐于世的诗情画意,其实是赵孟頫生命情感的表达,画笔之下的鹊华秋色只不过是一个“寄托”,真正显示给我们的是赵孟頫本心深处的一种表达,是在经历人生坎坷挫折之后的一种心灵慰藉。通过对《鹊华秋色图》创作过程的分析,打开了我的思路和视野,使我明白在今后的创作与实践当中,不能做作的表达虚幻的东西,要有感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创作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涤. 赵孟頫与《兰亭十三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8.6(3):5.
[2]陈云琴. 论赵孟頫出仕与其书画艺术的关系[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3(1):7.
[3]孙涤. 赵孟頫与《兰亭十三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8.6(3):6.
[4]李铸晋. 鹊华秋色[M]. 北京:三联书社, 2008.7:32.
[5]解均. 解读传统-写意花鸟画教学新探[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2:16-21.
[6]王伯敏. 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4:36-39.
[7]李福顺. 中国美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33-35.
[8]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册[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2:32-33.
[9]张强. 中国花鸟画学[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6:33-39.
[10]黄忠秋. 构图·提款、用章[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5:22-26.
[11]王林等. 大学美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0:23-35.
[12]傅抱石. 中国绘画史纲[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5:36-38.
[13]贾涛. 中国画论论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4:26-28.
[14]张弘. 中国书画鉴赏大系之中国山水画名作鉴赏[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82.3:33-35.
[15] 曹娜. 元代文人画的三种创作走向[J]. 民族艺术与研究, 20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