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定位施教”观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化雨,红烛传情;益师启智,讲坛传经。在全国名师巡讲团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条教学先锋之龙,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他就是中国名师大讲堂首席讲师、著名特级教师朱敏龙。朱老师一直追求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快乐、幸福成长!20年来,他始终沉下心去,扎下根来,潜心研究初中数学教育,并渐成一片风景,渐有一个世界。本期专题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老师,分享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风格。
  关注名师·朱敏龙篇
  现任教于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名师大讲堂首席讲师,全国名师巡讲团核心人员。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优秀教练员,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考优秀指导教师。近年来,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专题讲座及观摩课近百场。
  1992年笔者师范学校毕业走向教育教学岗位,恰逢颁布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十年教学后(2003年)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试用, 2012年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而今义务教育教科书又在使用了。在这不知不觉的21年间,我一直在思考与追问着教学的真谛,如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不合理、教师随意处理教材、课堂教学方式模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错位等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我们的教学缺乏生机活力,课堂没有生命力,等等。针对如此现状,我于2007年开始“定位施教”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同构。
  一、目标定位:学会—会学—乐学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是课堂教学之灵魂。它不同于《数学教学大纲》中所关注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高”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是教学中的基本的“保底”要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要把传统教学的“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直接结果是使教学过程改变,这种改变是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与学习要求的诠释。新课标的目标是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价值观”,即从三维目标考察实施新课标的水平与程度,解读学习要求与教学要求。三个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研究的对象,是可测量的定性的、定量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应的技能训练问题;“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实现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解决的是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逐步依据自身的需要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了自身的需求,又体现了教育目标。
  三维目标构成一个时间概念下立体的、有机的、相关联的空间(如图1),在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力争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应用,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三个目标交汇所形成的交面要投影在数学素养界面上,实现“应用、交流与推理”的形成与运用,即形成相应的数学素养。因此,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学生的发展。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定位:教教材—用教材—创教材
  教材即教学的材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如图2)。在实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研究的对象就是唯一的教材,面对教材只研究知识的含义和知识的作用,以及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中如何实现教师对知识的认识。此时,学生被看作被教会的对象,被认为在知识面前是一张白纸。每个教师虽也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常是被动的。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是书本上的铅字或字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是升学与就业。长期以来,用教材教(教教材)曾经成为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新课标实验后,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从教学的初始状态研究起,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了一种新的认识。由于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应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领与技能。而适应社会生活问题主要体现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如何分析与解决,尤其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所以说,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应该是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基于这种对学习目的的认识,结合新课标的相应理念,目前我们对教学过程及教学过程的实现有如下的理解与认识(如图3):如何使学习知识与解决适应社会生活问题的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对教学活动基本认识的切入点与基本点。面对众多的学习资料,面对要学习的知识,面对渴望学习的学生,面对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初就把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生活中的问题或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面对的问题是相同的,双方提供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认识,从而产生认识与认识方法上的碰撞,恰是这种碰撞才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才会形成创新。此时,学生才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出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教材观念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这一观念是新的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材不再神圣,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教材)。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用实、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有人曾经这样谈论教学:“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并且,唯有借助这种教学,学生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对教材的超越是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定位:抓住本质—展示过程—落实主体
  先看一个案例:“科学记数法”的引入。
  笔者受邀在西安参加了陕西省第七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改示范课系列活动”,执教“科学记数法”一课。当时恰逢“嫦娥一号奔月”。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先展示“嫦娥一号升天”的图片,学生立刻说出了该时事,然后让学生读设计的报道:“校园广播站报道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火箭点火升空24分钟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205 000米,远地点50 930 000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据了解赤道长约为40 000 000米,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 401 000米,月球的质量约是7 340 000 000 000 000万吨。”
  学生在读报道的前部分数字非常流畅、自然,当读到“205 000”时他要停顿一下,在心理默数后再读出“二十万五千”,笔者耐心等待,让该生一直读到最后一个数字“7 340 000 000 000 000万吨”为“七千三百四十亿万吨”时非常不流畅、不自然,一脸纠结状,其他学生一片哗然。接着笔者让学生将“不好读”的数字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板演,恰巧一位学生在抄写最后一个数字时多写了一个“0”。这时笔者追问“一些大的数既不好读,又不便写,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立刻有学生回答,可以将单位变大,如“205 000米”改为“205千米”,改单位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后面几个数发现仍不方便,这时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表示100……0(n个0)”,进而探究得到规律:100……0(n个0)=10n。
  “科学记数法”是数学中的一个约定,有些教师教学时是直接告诉学生“科学记数法”就是将一个数表示成a×10n(1≤<|a|,n是整数)的形式,然后练个10道题,不行了再练10个,从应试角度出发,效果一定不差。但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交往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笔者之所以用上述内容引入,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让他们发现问题,发表见解,获得方法,从而解决问题。本设计是让学生学会在反映实际应用的情境中会使用数学工具,感受科学记数法“规定”的合理性,数学思想也在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得以呈现和发展。因此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进入一个与实际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交往、体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交往中实现从“不协调—发现—探究—深思—解决问题”这一过程。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度”是什么?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学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之定位就是抓住数学之本质,展示思维之过程,落实学生之主体。
  四、教师定位:组织—主导—引导
  学会教学是教师的终生追求,学会教学首先必须学会“组织”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组织好、管理好,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与教育的任务,那种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很差。另一方面,就是要科学地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教学”不是教师的告诉,是教师的主导,主导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嘴讲、动脑想……;是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为方式。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显性变为隐性,由原来知识层面的浅层次的指导变为能力层面的深层次的引导。因此课堂上的教师引导仍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一些教师常将“引导到位”变成了“讲得过多过细”。
  案例 学生的作业出现了2-1=3的剖析。
  老师的埋怨:现在的学生真笨,竟然不知道2-1=1。
  学生的理由:教师教了我们“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并要求我们做题时严格按照步骤完成,否则让我们重做,因此2-1=2+(+1)=3。
  家长的质疑:从幼儿园我就教孩子2-1=1,小学6年老师也教他知道2-1=1,怎么到了初中1个月不到,我家孩子就出现了2-1=3了?是我孩子笨,还是你们老师的教有问题?
  我们的反思:对于数学中的一些定义、法则或公式,平时教学时我们会反复强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更多的是强行记忆),对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师一般会细致地按步骤剖析,反复重复讲解,但是否到位值得我们思考,或许你的学生未出现2-1=3的错误,但类似的问题我想一定出现过,对刚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时出现的运算错误比比皆是。学生的问题是对“-”是看作运算符号还是性质符号存在疑惑和混淆,若讲解时有师生互动环节,就能在课堂上解决。
  引导到位不等于讲得过多过细,平时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讲解结构要明确,要有启发性,要注意连贯性,要善于使用例证,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给学生方法,要重视获得的反馈,要及时调控、巩固和应用等。
  五、学生定位:人—主体—主人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在现实中,我们仍有人把学生看作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把学生当作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因为他有感觉和欲望、情欲等,更重要的在于人有灵魂、有思想。因此,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再高超的教学技巧也无“用武之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学生的存在才彰显了教师的价值与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把教学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把教学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把教学变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然而,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把握不准,许多课堂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热热闹闹,教师的无可奈何;学生的随心所欲,教师的束手无策……”毫无疑问,这些真实的隐患大大削弱了课堂中教学相长的真谛,影响了课堂中教学的质量。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强调要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着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实践时的茫然。于是课堂上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不需要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而在滥用探究,学生完全能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却随意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互动。这种互动意味着师生将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因此我们急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并研究相应的对策,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活动的调动者、合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能力乃至于生存权利还给学生。
  李吉林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中说,她的情境教育是“为儿童研究儿童”,为儿童的发展所做的研究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如此看来,我的“定位施教” 更是一条漫长之路,吾将不懈求索。(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其他文献
多溴联苯醚(PBDE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添加型溴代阻燃剂,其中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约占市场中PBDEs的50%以上,在人体组织样本中以母乳和血液中的含量最多。BDE47被许多研究证实具有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和神经毒性,也可在早期发育阶段通过直接作用于基因表达或者表观遗传学修饰作用,影响成年疾病易感性和患病风险。多个出生队列研究表明,产前暴露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肺炎住院病例数据信息来源和数据特征;掌握肺炎住院病例中各类肺炎的比例、流行特点、常见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抗生素治疗效果等;获得在各类肺炎中不明
教学本然是基于教学现状的一种基本规律,一种内在诉求。“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叶圣陶)。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也应遵循“教学本然”,并以此穷究,付诸实践,才能得到巨大收获。参与教研活动,教师应持有用之心,积极参与,以求得最大化的活动效益。  首先,要明本然之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压力重重,于是就有借助参加教研活动来适当放松的思想。殊不知,“教师的工作有着回归性、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了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工业规模化自动生产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智能化技术在电气系统自动化运行中的应用,能够借助鲁棒性变化有效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摘 要:电网工程中需要有非常大的资金投入,其中人工还有材料以及能源的使用量非常大,若是在建设工程施工当中不能很好的管理就会存在施工质量的差异化,并且也会造成工程质量的相关事故,这种事故所引发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对于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有较大的威胁。电网建设工程施工需要做好多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以下对此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希望
摘 要:配网工程是电网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建设项目,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们日常生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升配网工程建设水平。对此,本文将以10kV配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10kV配网工程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验收环节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保证配网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配网工程;施工;管理  0 引言  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