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就象万花筒,如果你不转动它,它永远是色块;如果你去转动它,它就会变的五彩缤纷,灿烂夺目。”“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方便,带来了美丽的世界。”“教学只要认真思考,会给你无尽的乐趣……”自从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后,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对教学有了崭新的认识。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征,政治课教学应注重采取师生双向交流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引人入胜,导入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趣味横生,使教材新颖,风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促使学生接受新内容。
俗话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开始便索然无味,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教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大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往往取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参与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政治课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且富有实效。
教学内容开放,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开放,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创设情景和组织探究上,大大减少了“预设”的因素。改变了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的主动灵活了,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了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1、“问卷-反馈-总结教育”法
对于某些学生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果采取公开讨论的形式,学生不一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时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往往较为合适,有助于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教学中“对症下药”,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一问题时,我事先每人发一张纸,简单设置一个题目“你参加过公益活动吗?A、参加过,有哪些?B、没有,为什么?”,并让课代表将结果反馈。经过统计,大约80%的学生选A(多种),而20%的学选B,即认为现实生活中,没什么可参加的。在他们陈述的活动中,认为“帮助家长去倒垃圾,在家扫扫地、洗洗碗等诸类也算为家里做了事情 ,也算参加过公益活动”。第二天我在课堂上宣布了调查结果,并且引用了一些学生的观点理由,学生们哄堂大笑,兴趣大增,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最后我作了总结教育: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种行为是把个人前途、国家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日益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符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当代青年勇于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
2、“思考准备-辩论-总结教育”法
思想品德课的某些理论,或者某些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如果仅仅采有用单一式的讲授法,学生有时不容易接受,或体会不深,而如果采用辩论的形式得出结论,效果往往更好。在形式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创建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内容上,它要求学生依据课本而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往往要围绕论题阅读大量的有关书籍,收集大量资料,从而丰富自己知识。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常识教学中讲到“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课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将“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观点一 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 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这一论题引入课堂,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各派出四名主辩手,为扩大参与面,延长自由辩论时间,规定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经过准备,辩论开始了,气氛是超乎想象的热烈,尤其在自由辩论时间内,双方展开激烈舌战,并最终深刻认识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加深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3、“时事演讲-设问-竞答”法
这一方法,我认为尤其适用于初三中考复习中的时事热点学习阶段。为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在一些专题热点学习中,我采用第一,在开始五分钟就事先通知的专题热点让一位同学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就主题事先进行收集准备;第二,根据这位同学演讲的时事背景资料,设置一些问题,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第三,由学生来竞答,最后教师总结。我认为,同样是热点专题复习,如果从头到尾都由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而采用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抗击冰雪灾害 高唱英雄赞歌”这一热点时,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就他所搜集的时事背景资料进行演讲,内容主要是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国家采取的措施……然后从多个角度分别设置一系列题目:一、你知道暴风雪来临前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二、在迎战暴风雪、抢险救灾的危急时刻,最让你感动的事有哪些?三、英雄们的事迹突出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他们的义举为什么能感动中国?等等,让学生回答,从而对灾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有了全面了解,并且学会联系教材对事件进行分析。
又如,我说:“今年3月22日是第几个世界水日?提到水你想了什么?”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都在动脑筋。一会儿的功夫,班内就躁动起来,有同学就要跃跃欲试。我一看是时候了,叫起一位举手最高的同学,他非常自信的说:“我们要节约用水。”我又接着问:“怎样节约用水?”同学们情绪高涨,仿佛自己是科学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仿佛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捺不住,你争我抢的站起来发言。
三、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人,当他兴致勃勃时,对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兴高采烈,甚至平时不关心的事也能引起他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应善于设计教学兴奋点,以增加课堂生动色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能力,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利,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深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征,政治课教学应注重采取师生双向交流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引人入胜,导入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趣味横生,使教材新颖,风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促使学生接受新内容。
俗话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开始便索然无味,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教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大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往往取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参与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政治课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且富有实效。
教学内容开放,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开放,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创设情景和组织探究上,大大减少了“预设”的因素。改变了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的主动灵活了,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了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1、“问卷-反馈-总结教育”法
对于某些学生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果采取公开讨论的形式,学生不一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时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往往较为合适,有助于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教学中“对症下药”,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一问题时,我事先每人发一张纸,简单设置一个题目“你参加过公益活动吗?A、参加过,有哪些?B、没有,为什么?”,并让课代表将结果反馈。经过统计,大约80%的学生选A(多种),而20%的学选B,即认为现实生活中,没什么可参加的。在他们陈述的活动中,认为“帮助家长去倒垃圾,在家扫扫地、洗洗碗等诸类也算为家里做了事情 ,也算参加过公益活动”。第二天我在课堂上宣布了调查结果,并且引用了一些学生的观点理由,学生们哄堂大笑,兴趣大增,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最后我作了总结教育: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种行为是把个人前途、国家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日益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符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当代青年勇于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
2、“思考准备-辩论-总结教育”法
思想品德课的某些理论,或者某些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如果仅仅采有用单一式的讲授法,学生有时不容易接受,或体会不深,而如果采用辩论的形式得出结论,效果往往更好。在形式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创建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内容上,它要求学生依据课本而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往往要围绕论题阅读大量的有关书籍,收集大量资料,从而丰富自己知识。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常识教学中讲到“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课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将“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观点一 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 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这一论题引入课堂,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各派出四名主辩手,为扩大参与面,延长自由辩论时间,规定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经过准备,辩论开始了,气氛是超乎想象的热烈,尤其在自由辩论时间内,双方展开激烈舌战,并最终深刻认识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加深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3、“时事演讲-设问-竞答”法
这一方法,我认为尤其适用于初三中考复习中的时事热点学习阶段。为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在一些专题热点学习中,我采用第一,在开始五分钟就事先通知的专题热点让一位同学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就主题事先进行收集准备;第二,根据这位同学演讲的时事背景资料,设置一些问题,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第三,由学生来竞答,最后教师总结。我认为,同样是热点专题复习,如果从头到尾都由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而采用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抗击冰雪灾害 高唱英雄赞歌”这一热点时,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就他所搜集的时事背景资料进行演讲,内容主要是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国家采取的措施……然后从多个角度分别设置一系列题目:一、你知道暴风雪来临前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二、在迎战暴风雪、抢险救灾的危急时刻,最让你感动的事有哪些?三、英雄们的事迹突出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他们的义举为什么能感动中国?等等,让学生回答,从而对灾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有了全面了解,并且学会联系教材对事件进行分析。
又如,我说:“今年3月22日是第几个世界水日?提到水你想了什么?”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都在动脑筋。一会儿的功夫,班内就躁动起来,有同学就要跃跃欲试。我一看是时候了,叫起一位举手最高的同学,他非常自信的说:“我们要节约用水。”我又接着问:“怎样节约用水?”同学们情绪高涨,仿佛自己是科学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仿佛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捺不住,你争我抢的站起来发言。
三、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人,当他兴致勃勃时,对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兴高采烈,甚至平时不关心的事也能引起他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应善于设计教学兴奋点,以增加课堂生动色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能力,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利,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深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