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13日上午,河南商丘市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打砸事件,原因是学生及家长对封闭化垄断环境中食宿服务价高、质低,怨愤已久,终于爆发。
2013年10月24日,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因不满校园管理及食堂高菜价,在学校以掀翻食堂桌椅等形式表达不满。
短短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类似事件,诱因一模一样,都是学校实行封闭管理,严禁学生外面用餐。
那些本该端着书本、知书达理的学生,摔了桌椅,砸了食堂,成百上千聚集起来,更摆出“打砸食堂!上得起学吃不起饭!”的横幅。从什么时候开始,暴力成了学生的武器;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堂、超市、校服、电话卡成了“灾难”;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成了铜臭之地?而事实上,这些都是校园经济“垄断”之祸,追究其根源,无非“制度”“承包”再加“利益链”。
在学校,商店(超市)是仅次于食堂的第二大垄断。
一般来说,学校商店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经营:一是承包经营,将学校内或学校周边自有沿街房屋,以固定收取承包费用的形式交给校外人员或校内员工经营,学校不承担经营风险,也不享有经营成果,只负责收取相关费用;二是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经营,学校每年收取租金。
和食堂一样,为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许多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外出消费,直接致使垄断地位的稳固。
为什么市场经济受到推崇吗?竞争和机遇同行,有竞争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校园经济始终处于垄断的畸形状态中。
曾有调查机构做过调查,学校超市销售的文具和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外面超市3%—6%。在这样的“高价”下,学校超市还经常出现过期产品,为了利益最大化,超市经营者往往将一些质次价高的商品摆上柜台,甚至销售“三无”和过期食品。甚至,还有部分学校超市属于无照经营,经常以服务学生为由,拒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借此逃避执法部门的监管。
如果说超市还能选择尽量避开,还有一项是学生如何都得接受的——学校统一配售的生活用品。
几乎每个新生入学都会先去领取一个大包裹,里面包括几十件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军训服装类、生活用品类、床上用品类还有收音机一台。
以收音机为例,收音机是英语听力考试时需要用到的,没有特殊情况学生都需要购买,价格一般在40元左右,学校方面多会表示包括收音机在内,其价格都是经过物价部门批准的。而事实是,一个这样的收音机在外面商店价格多为二十几元。 在“明文规定”中垄断经营,这压根不能归于“经济”,顶多称为一项赚钱的“行为”吧。
校服产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校腐”经济
微博上曾有过不少关于“校服”的热门话题,“哪个学校的校服最好看”“一套校服多少钱”甚至包括“黑心棉”。
从小学到大学,校服是学生的必备装扮,部分学校允许学生投标喜欢的校服款式,但是对于校服的定价,外界是不具备任何话语权的。时至今日,关于校服的管理办法,仍旧依靠一份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而在“毒校服”屡次出现的背景中,也充分证实了《管理意见》的“装饰性”。
明面上的校服定制,其流程和承包食堂、超市大同小异,“走过场式”的招标,无障碍的定价,垄断的局面,每一步都极具“校园特色”。
近日,在广东河源市紫金县就有一对被媒体曝光的父子,依靠校服产业大肆敛财,8年敛入人民币过亿。
时任该县教育局副局长的蔡志涛主管教育后勤产业,利用职务之便,协助其父亲所办的服装企业强势垄断该县校服产业。“儿子监管,老子生产”的模式衍生出一系列恶劣的服装质量问题,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在多种公开性的论坛或网站讨论区连连发声。根据紫金县物价局的规定,该县学生校服小学和中学的定价分别为夏季66元/套和76元/套,冬季79元/套和91元/套,从知情人的爆料来看,这个定价距离实际出厂价格翻了将近一番。按照人均四套校服来计算,紫金县的六十几所中小学,十余万学生,每人都成为蔡志涛父子敛财的来源。
蔡志涛父子是校服承包商的“代表”,除了明面上的承包商,在学校外面还存在一些服装店,属于制定校外购买点,其售出校服是为了应对在校内定做的校服可能发生的遗失或变小等各种状况。更人震惊的是,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备用点”,其利润都是惊人的。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校园天然具备最优秀的基础——稳定的消费者。
也正因为这些稳固的消费群体,才会出现类似食堂承包这样的经济行为。而除了食堂、超市这些民生产业,各大运营商也在积极抢占校园,这其中有运营商自己的销售手段,也有和校方的“默契”合作,当然,结果都是“赚钱”。
“报到那天,学校工作人员告诉我,必须在学校办理‘天翼’手机卡和手机。”安徽某些大学曾被曝出要求学生统一办理“天翼”手机卡。
该号码和“校园一卡通”共同绑定在“天翼”手机中。这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吃饭、洗澡、借书甚至进出宿舍,都要刷“天翼”手机,否则日常生活上将面临诸多不便。
“凭身份证,并交纳200元钱就可以办理了,这其中100元钱是吃饭的钱,另外100元是手机话费。”已经有不少学生抱怨:“想不办还不行,在学校总要吃饭的。”
高校市场历来是各大运营商的必争之地,每到开学,总会看到各大运营商的促销展台出现在各大高校。
这种竞争态势对学生来说,有选择的余地,对运营商来说,有业务的压力。
而现在像安徽某些大学绑定一个运营商的做法也越来越多,不少学校会选择与运营商合作,并签订排他性协议,强制学生捆绑消费。
不少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往往依靠通讯运营商垫资实现,因为营运商不仅能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运营商的支持下,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数字化校园。对于自身校园的建设以及评比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不用花一分钱来建设校园,还能获得佣金提成,校方当然愿意牺牲学生利益,让学生成为“待宰的羔羊”。
2013年10月24日,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因不满校园管理及食堂高菜价,在学校以掀翻食堂桌椅等形式表达不满。
短短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类似事件,诱因一模一样,都是学校实行封闭管理,严禁学生外面用餐。
那些本该端着书本、知书达理的学生,摔了桌椅,砸了食堂,成百上千聚集起来,更摆出“打砸食堂!上得起学吃不起饭!”的横幅。从什么时候开始,暴力成了学生的武器;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堂、超市、校服、电话卡成了“灾难”;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成了铜臭之地?而事实上,这些都是校园经济“垄断”之祸,追究其根源,无非“制度”“承包”再加“利益链”。
在学校,商店(超市)是仅次于食堂的第二大垄断。
一般来说,学校商店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经营:一是承包经营,将学校内或学校周边自有沿街房屋,以固定收取承包费用的形式交给校外人员或校内员工经营,学校不承担经营风险,也不享有经营成果,只负责收取相关费用;二是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经营,学校每年收取租金。
和食堂一样,为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许多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外出消费,直接致使垄断地位的稳固。
为什么市场经济受到推崇吗?竞争和机遇同行,有竞争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校园经济始终处于垄断的畸形状态中。
曾有调查机构做过调查,学校超市销售的文具和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外面超市3%—6%。在这样的“高价”下,学校超市还经常出现过期产品,为了利益最大化,超市经营者往往将一些质次价高的商品摆上柜台,甚至销售“三无”和过期食品。甚至,还有部分学校超市属于无照经营,经常以服务学生为由,拒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借此逃避执法部门的监管。
如果说超市还能选择尽量避开,还有一项是学生如何都得接受的——学校统一配售的生活用品。
几乎每个新生入学都会先去领取一个大包裹,里面包括几十件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军训服装类、生活用品类、床上用品类还有收音机一台。
以收音机为例,收音机是英语听力考试时需要用到的,没有特殊情况学生都需要购买,价格一般在40元左右,学校方面多会表示包括收音机在内,其价格都是经过物价部门批准的。而事实是,一个这样的收音机在外面商店价格多为二十几元。 在“明文规定”中垄断经营,这压根不能归于“经济”,顶多称为一项赚钱的“行为”吧。
校服产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校腐”经济
微博上曾有过不少关于“校服”的热门话题,“哪个学校的校服最好看”“一套校服多少钱”甚至包括“黑心棉”。
从小学到大学,校服是学生的必备装扮,部分学校允许学生投标喜欢的校服款式,但是对于校服的定价,外界是不具备任何话语权的。时至今日,关于校服的管理办法,仍旧依靠一份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而在“毒校服”屡次出现的背景中,也充分证实了《管理意见》的“装饰性”。
明面上的校服定制,其流程和承包食堂、超市大同小异,“走过场式”的招标,无障碍的定价,垄断的局面,每一步都极具“校园特色”。
近日,在广东河源市紫金县就有一对被媒体曝光的父子,依靠校服产业大肆敛财,8年敛入人民币过亿。
时任该县教育局副局长的蔡志涛主管教育后勤产业,利用职务之便,协助其父亲所办的服装企业强势垄断该县校服产业。“儿子监管,老子生产”的模式衍生出一系列恶劣的服装质量问题,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在多种公开性的论坛或网站讨论区连连发声。根据紫金县物价局的规定,该县学生校服小学和中学的定价分别为夏季66元/套和76元/套,冬季79元/套和91元/套,从知情人的爆料来看,这个定价距离实际出厂价格翻了将近一番。按照人均四套校服来计算,紫金县的六十几所中小学,十余万学生,每人都成为蔡志涛父子敛财的来源。
蔡志涛父子是校服承包商的“代表”,除了明面上的承包商,在学校外面还存在一些服装店,属于制定校外购买点,其售出校服是为了应对在校内定做的校服可能发生的遗失或变小等各种状况。更人震惊的是,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备用点”,其利润都是惊人的。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校园天然具备最优秀的基础——稳定的消费者。
也正因为这些稳固的消费群体,才会出现类似食堂承包这样的经济行为。而除了食堂、超市这些民生产业,各大运营商也在积极抢占校园,这其中有运营商自己的销售手段,也有和校方的“默契”合作,当然,结果都是“赚钱”。
“报到那天,学校工作人员告诉我,必须在学校办理‘天翼’手机卡和手机。”安徽某些大学曾被曝出要求学生统一办理“天翼”手机卡。
该号码和“校园一卡通”共同绑定在“天翼”手机中。这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吃饭、洗澡、借书甚至进出宿舍,都要刷“天翼”手机,否则日常生活上将面临诸多不便。
“凭身份证,并交纳200元钱就可以办理了,这其中100元钱是吃饭的钱,另外100元是手机话费。”已经有不少学生抱怨:“想不办还不行,在学校总要吃饭的。”
高校市场历来是各大运营商的必争之地,每到开学,总会看到各大运营商的促销展台出现在各大高校。
这种竞争态势对学生来说,有选择的余地,对运营商来说,有业务的压力。
而现在像安徽某些大学绑定一个运营商的做法也越来越多,不少学校会选择与运营商合作,并签订排他性协议,强制学生捆绑消费。
不少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往往依靠通讯运营商垫资实现,因为营运商不仅能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运营商的支持下,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数字化校园。对于自身校园的建设以及评比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不用花一分钱来建设校园,还能获得佣金提成,校方当然愿意牺牲学生利益,让学生成为“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