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与“模仿、训练”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模仿、训练中获得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才能进行有效地探究,反之亦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与“模仿、训练”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关键词】 数学 探索学习 模仿学习
模仿、训练式的学习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训练在教学中体现为直接教学的方法。直接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数学事实、规则和技能。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尚有不少弊端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 2. 由于学习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教师层层深入、一讲到底,这使得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3. 教师教学是“等量、同速、同要求”的,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模仿、训练式学习的诸多弊端及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课堂中间接教学的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在数学课堂中,模仿、训练式的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其中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会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两类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那么如何使模仿、训练式的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呢?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促进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
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模仿、训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为主,由于教师不清楚学生的真正需要,在一些课堂中采取“满堂灌”、“满堂问”、“题海战术”等教学行为,因此,“模仿、训练”学习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也要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特别是那些难度特别大的全新数学知识,单靠学生的探究有时是难以解决的。“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对“模仿、记忆”的替代,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模仿、训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展开“模仿、训练”教学。例如,数学课堂中的讲授要重点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产生的困惑,练习要练在点子上,要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同时,模仿、训练和教师的讲授不一定要与被动学习画上等号。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数学知识,让学生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 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 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要使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愉快的体验,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除法教学”时引入故事情境,故事大意是“一天,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去田里玩耍,忽然小白兔发现了一堆红萝卜(出示一堆红萝卜的情景图),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准备把红萝卜分成几堆,你想怎么来分?”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诱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新知。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数学 探索学习 模仿学习
模仿、训练式的学习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训练在教学中体现为直接教学的方法。直接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数学事实、规则和技能。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尚有不少弊端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 2. 由于学习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教师层层深入、一讲到底,这使得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3. 教师教学是“等量、同速、同要求”的,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模仿、训练式学习的诸多弊端及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课堂中间接教学的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在数学课堂中,模仿、训练式的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其中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会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两类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那么如何使模仿、训练式的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呢?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促进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
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模仿、训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为主,由于教师不清楚学生的真正需要,在一些课堂中采取“满堂灌”、“满堂问”、“题海战术”等教学行为,因此,“模仿、训练”学习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也要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特别是那些难度特别大的全新数学知识,单靠学生的探究有时是难以解决的。“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对“模仿、记忆”的替代,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模仿、训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展开“模仿、训练”教学。例如,数学课堂中的讲授要重点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产生的困惑,练习要练在点子上,要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同时,模仿、训练和教师的讲授不一定要与被动学习画上等号。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数学知识,让学生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 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 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要使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愉快的体验,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除法教学”时引入故事情境,故事大意是“一天,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去田里玩耍,忽然小白兔发现了一堆红萝卜(出示一堆红萝卜的情景图),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准备把红萝卜分成几堆,你想怎么来分?”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诱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新知。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