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民族精神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淡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生活功利化;全球化背景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项艰巨的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其途径有: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民族精神教育与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关系等等。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民族精神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26-0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一个人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支柱,不可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一个民族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支柱也不可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思想、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因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已成为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需要,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全人格的现实需求。
(一)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正确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需求
江泽民同志讲得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碰撞和比较的背景下进行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形成和确立,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现实国情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国情的碰撞和比较中客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又要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各种民族精神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活跃,可塑性大,精力充沛,他们的求知欲很强。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分析问题容易简单化,思考问题往往理想化,处理问题易冲动,一旦现实与理想出现反差,他们就无所适从,表现出各种迷茫的行为。青年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由于人生经验不足,在价值选择上他们缺乏应有的鉴别力。当前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代大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文化辨别不清,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从而弱化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学生中存在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这严重的影响了对其进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
(三)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的现实需求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我国人民传统美德的源泉。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过:“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获得发展和扬弃,对于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利用积淀着人类精华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充分利用它的现代价值,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发展人性,完善人格。
二、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人们的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等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这种挑战的极其重要的选择。
(一)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淡化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在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传统的主权观念和民族意识也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西方各国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销以资产阶级“自由”、“人权”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崇尚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西方一些学者以资本无祖国为前提,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失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观点,为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提供理论依据。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球村”、“自由、平等、民主”等描述全球化特征的话语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使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甚至认为国家会随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消亡,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当代大学生们对种种理论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对普适的观念认同的同时也对国家主权、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缺乏应有的警觉。[3]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生活功利化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形成了一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氛围,社会价值观念过于功利化。西方国家推崇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他们在开放的多元的文化中常常被西方文化的表象所迷惑,忽视了中国本国的传统文化。于是许多大学生以是否获得经济利益,是否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已不再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座右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突出,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择业的主要参考因素,于是有了“外语热”和“出国热”的出现。
(三)全球化背景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耳忘国,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以德治国的精神;“士可杀不可辱”、“临大节而不亏”的刚强不屈精神等,都在不同层次和从不同角度成了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火种和酵母。[4]西方国家以强势经济作为文化推广的一个载体,进一步主张西式的政治民主观念,而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生沉浸在“快餐文化”的氛围之中,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于这些象征西方文化的东西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崇尚感,他们津津乐道于国外的物质生活、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普世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才是普世的价值观念,[5]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却相对淡漠。近年来,在高校涌现出来的“过洋节热”,还有为数不少的青年大学生竟然不清楚何谓我国的“七夕节”,以及“出国热”的出现,都是很好的证明。西方国家以其政治、经济与语言文化强势,传播其文化,扩大其影响,试图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我们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当其他国家也希望产生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时,我们就可以用比使用强制力少得多的代价得到他。”[6]
三、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7]全球化的不可阻挡,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视域、世界的眼光来衡量一切文化的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要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比如古代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与时偕行”、“随时而制”的与时俱进精神等等,现代的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也要利用国庆、七一、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纪念、香港和澳门回归周年庆典、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民族伟人的诞辰纪念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容大力弘扬,进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虽然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学校教师的教育和正确引导,积极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等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交流会、报告、讲座、文娱表演、影视评论等等,向大学生传播高水平、更广泛的文化信息,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领悟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墓园、革命根据地旧址和历史博物馆、观看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拜访革命老前辈、阅读革命书籍等等,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三)要注重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对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网络已成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获取信息的随意性,很容易使大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创建民族精神专题网站,利用这些网站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参与有关民族精神的讨论,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而达到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民族精神教育与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关系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也要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以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原则,博采众长,“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借鉴。”[8]世界文化发展史表明,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果是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吸引而又不断分化,是个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学校在教育大学生时,一方面在坚持和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磅礴气概,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免疫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9]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处理好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发展民族精神,在培育民族精神中创新民族精神,把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8.
[2]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09-29.
[3]骆方金,孔静.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6,(6):198.
[4]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249.
[5]周文娟.挑战与希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法制与经济,2010,(228):198.
[6]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97.
[7]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8]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N].人民日报,2003-08-13.
[9]任福战,周颖,王自华,王利琴.试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成的意义[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60.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民族精神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26-0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一个人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支柱,不可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一个民族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支柱也不可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思想、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因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已成为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需要,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全人格的现实需求。
(一)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正确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需求
江泽民同志讲得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碰撞和比较的背景下进行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形成和确立,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现实国情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国情的碰撞和比较中客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又要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各种民族精神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活跃,可塑性大,精力充沛,他们的求知欲很强。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分析问题容易简单化,思考问题往往理想化,处理问题易冲动,一旦现实与理想出现反差,他们就无所适从,表现出各种迷茫的行为。青年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由于人生经验不足,在价值选择上他们缺乏应有的鉴别力。当前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代大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文化辨别不清,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从而弱化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学生中存在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这严重的影响了对其进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
(三)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的现实需求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我国人民传统美德的源泉。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过:“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获得发展和扬弃,对于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利用积淀着人类精华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充分利用它的现代价值,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发展人性,完善人格。
二、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人们的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等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这种挑战的极其重要的选择。
(一)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淡化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在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传统的主权观念和民族意识也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西方各国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销以资产阶级“自由”、“人权”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崇尚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西方一些学者以资本无祖国为前提,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失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观点,为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提供理论依据。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球村”、“自由、平等、民主”等描述全球化特征的话语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使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甚至认为国家会随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消亡,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当代大学生们对种种理论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对普适的观念认同的同时也对国家主权、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缺乏应有的警觉。[3]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生活功利化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形成了一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氛围,社会价值观念过于功利化。西方国家推崇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他们在开放的多元的文化中常常被西方文化的表象所迷惑,忽视了中国本国的传统文化。于是许多大学生以是否获得经济利益,是否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已不再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座右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突出,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择业的主要参考因素,于是有了“外语热”和“出国热”的出现。
(三)全球化背景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耳忘国,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以德治国的精神;“士可杀不可辱”、“临大节而不亏”的刚强不屈精神等,都在不同层次和从不同角度成了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火种和酵母。[4]西方国家以强势经济作为文化推广的一个载体,进一步主张西式的政治民主观念,而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生沉浸在“快餐文化”的氛围之中,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于这些象征西方文化的东西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崇尚感,他们津津乐道于国外的物质生活、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普世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才是普世的价值观念,[5]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却相对淡漠。近年来,在高校涌现出来的“过洋节热”,还有为数不少的青年大学生竟然不清楚何谓我国的“七夕节”,以及“出国热”的出现,都是很好的证明。西方国家以其政治、经济与语言文化强势,传播其文化,扩大其影响,试图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我们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当其他国家也希望产生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时,我们就可以用比使用强制力少得多的代价得到他。”[6]
三、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7]全球化的不可阻挡,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视域、世界的眼光来衡量一切文化的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要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比如古代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与时偕行”、“随时而制”的与时俱进精神等等,现代的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也要利用国庆、七一、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纪念、香港和澳门回归周年庆典、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民族伟人的诞辰纪念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容大力弘扬,进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虽然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学校教师的教育和正确引导,积极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等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交流会、报告、讲座、文娱表演、影视评论等等,向大学生传播高水平、更广泛的文化信息,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领悟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墓园、革命根据地旧址和历史博物馆、观看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拜访革命老前辈、阅读革命书籍等等,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三)要注重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对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网络已成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获取信息的随意性,很容易使大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创建民族精神专题网站,利用这些网站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参与有关民族精神的讨论,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而达到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民族精神教育与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关系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也要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以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原则,博采众长,“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借鉴。”[8]世界文化发展史表明,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果是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吸引而又不断分化,是个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学校在教育大学生时,一方面在坚持和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磅礴气概,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免疫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9]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处理好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发展民族精神,在培育民族精神中创新民族精神,把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8.
[2]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09-29.
[3]骆方金,孔静.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6,(6):198.
[4]肖君和.华魂•中华民族精神[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249.
[5]周文娟.挑战与希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法制与经济,2010,(228):198.
[6]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97.
[7]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8]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N].人民日报,2003-08-13.
[9]任福战,周颖,王自华,王利琴.试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成的意义[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60.